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送评纪录片作品

如何送评纪录片作品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奖提示 如何送评纪录片作品纪录片是中国大陆电视台送评作品最多的项目,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围或拿到名次。截止到2003年度,共有四部作品获得Winner。而在亚奖评奖中,这两类节目都不属于纪录片评选范畴。中国大陆电视人选送作品在亚奖中获得了好成绩,如北京电视台选送的《一个艾滋病患者》、《中国杂技人》,上海电视台选送的《母亲》,大连电视台选送的《祖母》。

评奖提示 如何送评纪录片作品

纪录片是中国大陆电视台送评作品最多的项目,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围或拿到名次。截止到2003年度,共有四部作品获得Winner。其中两部是四川电视台选送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传宗接代——大熊猫人工繁殖侧记》和《峨眉藏猕猴》。另两部是人文类纪录片,一部是北京电视台送的作品《一个艾滋病患者》和上海台选送的作品《母亲》。但更有大量作品无果而终。对于中国大陆电视人在亚奖评奖中,如何选送纪录片这个最常遇到的问题,我做了这样一个归纳。

首先作品是纪录片。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有一个认识上接轨的问题。因为国内评纪录片是将新闻纪实节目(即Current Affairs),宣传性节目(Promotion)与纪录片放在一起评。而Promotion这种节目形态多为被采访人配合相关素材,或全部为素材配解说词。而在亚奖评奖中,这两类节目都不属于纪录片评选范畴。特别是要注意Current Affairs与Documentary的区别,本篇对此已有阐述。至于纪录片大量采用Docu-drama,即情景再现手法是否属于纪录片范畴,亚洲电视奖评奖没有定论,但从亚奖专门对Docu-drama设置一个评奖项目来看,是不情愿把大量使用这种手法的节目纳入纪录片范畴的。

接下来,在属于是纪录片的范畴这样一个前提下,竞争就集中在节目是否讲的是一个好的故事,吸引人的故事;节目的制作是否是精良的、上乘的,对这两点都不可偏废。我在上文《中国纪录片的遗憾》中以1999年四川电视台选送的作品与大连电视台选送的作品为例,论证了上面的结论,可以说中国大陆电视人在这个项目上拿到的四次Winner的作品都符合故事好,制作精良这两个原则。

但是否符合故事好,制作精良这两个原则就够了呢?还不仅于此,因为能做到这两点的节目太多了,这两个条件是作为一个好的纪录片的起码条件。接下来比的是节目制作的实力与特色和内容上的社会价值、人性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最终获得名次的关键所在。

例如讲实力、讲专业实力,野生动物类纪录片表现得最明显,从国内拍摄这些节目看,四川电视台可以说是最有经验和实力的一支创作队伍,他们的作品曾经在亚奖评奖中两次折桂,但后来由于日本NHK及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如国家地理等加盟这个竞争行列,四川电视台选送的作品就不占优势了。从30分钟长和50分钟长的纪录片比较而言也是如此,50分钟长的纪录片投资大,创作难度大,创作周期长,实力相对雄厚的公司就占便宜。所以,作为小的、实力较弱的生产单位,就要在节目特色和内容上的社会、人性价值表现上拿分。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需要点明,就是特色不等于“另类”。2003年度北京电视台选送的《最后的合唱》,反映一个艺术家古怪的创作生活就属于此类,还有对某一过程的纯粹纪实性纪录,例如日本某电视台曾送过的这类节目,湖北电视台的《幼儿园》(纪录幼儿园小孩生活、成长的真实过程)也相类似,这类节目是有特色,当场评委也能看下去,但作为评判在大众媒体上播放的节目,评委更看重的是纪录片内容在社会价值和人性价值上的意义。

2003年度获奖的纪录片,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上乘的制作,且都体现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人性价值特色。中国大陆电视人选送作品在亚奖中获得了好成绩,如北京电视台选送的《一个艾滋病患者》、《中国杂技人》,上海电视台选送的《母亲》,大连电视台选送的《祖母》。一方面,这些作品具有中国社会特有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也都体现了社会与人性价值的厚重分量。因此,在选送纪录片参评时,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路:首先它是评奖认可的纪录片——其次它是一部制作精良、故事吸引人的纪录片——最后它应该是一部有特色、有社会或人性价值的纪录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