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与编辑过程论

信息与编辑过程论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与编辑过程论信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各个方面。只有加大和提高内储信息的质,才能在编辑活动的过程中从容自若,推出高质量的信息。信息的获取与价值的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编辑在选择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这一种而不是那一种,编辑的价值判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与编辑过程论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各个方面。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思维过程中智化的一种客观存在。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采集各种信息,并且选择加工成为必需的信息传递给同类。编辑学就是研究和探索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过程发生、发展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

一、信息素质与编辑的空间存在

信息素质,是编辑特有的素质之一。时下社会,传播媒介多源,信息量急增,知识爆炸的时代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编辑,虽说是在原本熟悉的、经营了多年的领域不断酝酿和推出新的文献信息,但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却不敢拒之门外,必须接受大量的新的信息,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时代同步。“任何一种编辑主体想要一劳永逸地获取编辑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系统完备的知识信息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就要求编辑主体不但要采集和接受整个社会文化现象的宏观信息,尤其要接受和掌握大量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

编辑介入各种信息的渠道很多,空间很宽泛,但要大量获取信息,以提高编辑的信息素质,从编辑工作环境和所处角色看,首先要注重常规性阅读。除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外,哪怕浏览期刊目录,也能扩大信息源,并以此来扩大编辑内储信息的量。从理论上讲,编辑自身知识结构系统信息转换能力的大小,就与编辑自身内储信息的量的多寡关系密切。即内储信息量越大,知识结构同化或转换外部信息的能力就越强,编辑择稿的自由天地就越广。其次,在量的基础上提高编辑内储信息的质。这如同编辑角色的“专”与“博”是一个道理,既要当杂家,又要成为专家;既要涉猎宽泛的综合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精”“深”信息。只有加大和提高内储信息的质,才能在编辑活动的过程中从容自若,推出高质量的信息。第三,扩大外来信息,旨在提高编辑主体知识系统的全方位功能。一方面对尽可能多的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宏观把握,以了解其基本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现状,这对于开阔思路,能动地驾驭和准确地处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信息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又能对编辑自身内储信息进行系统地反思和智化加工,使其分门别类地进入已有知识结构系统,与原内储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鉴别和择稿的全方位功能。

二、信息与编辑择稿过程

选择,是编辑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之一;选择,也是编辑工作最本质的特征。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成都是如此。一代一代的编辑承上启下的选择,才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积淀和流传。之所以如此,关键是编辑对信息的大量接收与正确选择的结果。选择产生了优化,产生了新的信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经过编辑选择的优化了的新的信息,就成为编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既为社会增添了厚度,也成为提高刊物自身质量和声誉的关键环节。

对于编辑来说,选择的过程,必须始终伴随着信息,还潜藏着一个创新的问题。但这里的创新,是在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和进行的。也就是说,选择的过程,显示和体现着编辑的见识、思路和观点。世纪之交的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既要掌握时代信息,知晓时代的需求,了解时代的动态,又必须牢固地掌握专业信息。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信息使编辑的视野开阔。有人对编辑的界定提出如下释义:“(编辑指)收集和研究有关出版的信息,按照一定方针制定并组织者译力量实现选题计划,审读、评价、选择、加工整理稿件或其他材料,从内容、形式和技术各方面使其适应出版,并在出版前后向读者宣传介绍。”以此来看,掌握本专业的信息,并以此来选题和组织稿件,是编辑过程的前奏。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信息量的储存,决定着稿件的选择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以及时准确的出版文化信息来不断开拓新的选题。

编辑化了的信息,或有序化、载体化了的信息,才具有广泛的、延续的、持久的传播与贮存价值。那么,怎样才能将那些连续性、无序化、多样性的文献信息接取、转化成为有序的、载体形态化了的信息,使之具有久远传播与贮存价值?

首先,要强化信息感受力,加大出版物的信息储存。信息、知识的传播载体形态是编辑的物质属性,这种从属关系是其本质的互为规定性决定的。这对于编辑来说,既要获取大量信息,又要传播和贮存有价值的知识。也就是说,编辑离不开信息、知识,信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积累与贮存也离不开编辑。信息的获得是一种职业感受,孤陋寡闻,信息滞后,这在选题、组稿、审稿诸问题上,对于编辑来讲,就成为一个落伍者,是一种失职。编辑一旦失去了其应具有的信息基础,编审过程中的超前性、预测性都无从谈起。

其次,应加强编辑人员辨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信息网络将地球缩小,将人类距离拉近,信息无处不在。从编辑学角度讲,编辑加工筛选是由于编辑主体的智力参与。换言之,就是其在编辑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责任。这一系列的选择过程,就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和主体意识。主体参与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价值的信息在起作用。同时,编辑要强化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的获取,同样是以信息为先导的。辨识和筛选的基础和前提,是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获取与价值的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编辑在选择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这一种而不是那一种,编辑的价值判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编辑不但将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纳入整个择稿的过程中,以此作为稿件取舍的标准之一,而且附会着一层潜移默化的审美需求。即在认定稿件价值的同时,审美性选择也自然成为编辑择稿的隐性条件。这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感受,是在选择过程中发生的真、善、美的统一体。有人说编辑鉴审过程中的审美性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最高形式,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三、编辑与信息反馈

作为编辑,在筛选择取文稿前,凭借全方位的有判断价值的信息,来取舍稿件。但发稿、印装出版后,并未时过境迁,信息反馈是最后一个重要方面。有人据此称为“豹尾的力度”。

编辑工作流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既有信息输入、输出,也有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与信息输入、输出,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果没有有价值的信息的输入,或者信息输入滞后,那么,就必然影响有价值信息的输出(择稿)。这样,作为刊物本身,信息反馈就成为空话。

对于编辑来讲,信息反馈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一般来说,它是衡量和检验编辑主体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倾注在文稿各方面综合信息量的总合,它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由反馈信息可评估学报质量。所以,信息反馈,是编辑所获取的有价值信息量的一种检测,更成为编辑主体的一种无形的促进。其实,编辑主体得不到自己编发文稿的信息反馈,或者反馈比率很低,对事业心强的编辑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刺激。正如前文所说:信息输入、输出与信息反馈之间三者的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输入、输出与反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得不到或没有信息反馈的编辑主体来说,必然要在信息输入方面尽可能地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有利于编辑主体的选择。这一关把好了,输出的信息才能成为反馈信息择取的前提条件。通常认为,信息反馈不但是对编辑主体择稿的肯定,也是对其刊物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主体在对待信息的介入问题上,应是全方位的、多渠道地获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