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驿站与永久怀念
1981年夏天,我毕业了。
临毕业前,学校通知我留校,被分配在刚刚创刊一年的《固原师专学报》编辑部工作。春夏交替,寒暑更序,倏忽间18个年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是缘分,无怨无悔。身后的这段岁月,仍从事编辑工作无疑,断定也将是为人作嫁衣裳,依旧尽心竭力。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轮的增加,进入不惑之年的我,经常回想起过去,想起那些曾经朝夕相处,工作上严格要求过我,学业上关心指导过我,尤其是帮我进入编辑角色的老师。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双重身份——既是我求学时的老师,又是我工作后的领导。
早有人说过,人生的路很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这是哲人的总结,也是我的切身体会。进入学报编辑部的头几年,作为实习编辑,老师的要求是很严的。我们是专科学校,规模小,学报人员编制也少,从版式设计到封面装帧,从审稿到校对,各个环节都得介入,也不敢稍有懈怠。说来也是我有福气,我先后相随的几位老主编,都曾是中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只因特殊的年代才落在了我们这僻远的地方,其中一位在大学里就已经是刊物的业余编辑。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这种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是很难得到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几年之后,便能独立工作了。不久,老师说:做学报编辑,不仅是读审别人的文稿,自己也要思考一些问题,也要动笔,先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再逐渐拓宽。自身不搞学术研究,是很难当好编辑的,也是很难提高的。
这些老师们,不仅是做人的楷模,也是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典范。当我走上学报编辑的轨道后,深受老师学术研究的影响,在他们的关心和指教下,我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开始练笔。第一篇小文在学报面世时,实际是经过老师几次指导和反复修改的结晶。一篇二万余字的近代人物评传稿,老师先后六次提出修改意见,我六易其稿。我回忆这些,不是在说此事本身,而想说通过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从中体会到了编辑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文稿修改的甘苦。因了这个良好的开头,在此后的工作过程中,无论读审作者的文稿,还是自己动笔撰文,我从不马虎。我珍惜时光,珍惜人生。
尤其使我不能忘怀的是,当年老师的教诲和严格要求,使我对学报编辑这种角色和职责,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喜欢编辑工作,也非常珍爱编辑工作的神圣。近20年来,在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依照老师的人生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以刊物的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严要求来筛选稿件,尽职尽责。
后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这是人生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老师们一茬一茬离开了学报,未曾料及的是,学报的重担也历史地落在了我的肩上。一晃又是数年,从当年的编辑到现在的主编,不仅是角色的转换,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在刊物如林的中国大地上,要办好一份刊物,也不会是轻易奏效的,尤其是像我们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高校学报更难。但我决不气馁,一如既往,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以向着新世纪的超前眼光,做好编辑工作,履行好刊物主编的职责。在新年的鞭炮声中,我接到《编辑学刊》1999年第1期,当读到“编辑与我”的联合征文启事后,非常高兴。此命题有睹物思人之感,遂写下这些追忆性的文字,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