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逝去的日子
初冬的阳光,斜射进办公室的窗户。原本窗明几净的空间,又增加了融融的暖意,心绪似乎格外的好。此刻,电话铃声又带来了南京大学著名学者高先生的声音。他说:“我的《敦煌民俗学》近日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全国一等将;《中国巫术史》近日获江苏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我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感谢《固原师专学报》多年的支持……。”放下电话的当儿,我从心里为先生高兴。高兴之余,思绪又走向遥远的过去,便想到了编辑这行当;想起了我从事编辑工作21年间的人和事。
20世纪80年代初,刚走出校门的我,似乎不知道有过什么选择就走进了编辑这个天地,做我们学校学报的编辑。那个时候,全国高校的学报大都在初创时期,我们的学报也一样,就是由那个特殊年代“流放”到我们这个边远山城的几位“老右”鼓动起来的,那时他们都是四十岁过了不远的人,面对那个改革开放的春天,都想把自己被压抑的才华奉献出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在工作与交往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有学习的机会,言谈举止,耳濡目染,这种难得相处的日子持续了十余个年头。这中间他们陆续地落叶归根,或者青岛之滨;或者彩云之南;或者有凤凰城之称的湘西;或者终老山城。他们一茬一茬离去了,却留下了他们的治学精神,留下了他们做编辑、办学报的执著追求。我没有荒废这个学习环境,没有辜负他们为这个刊物所付出的心血。他们说,“这是事业”。后浪推前浪,接力棒传到我手里,自然不敢稍有懈怠,以出版人特有的人格和品德,以出版人独有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作为楷模,一步一个脚印,留下来的便是一串很欣慰的影子。
做编辑工作20年,或者书信往还,或者当面求教,结识了一批有学问的人。从刊物的角度说,这是作者圈子,他们以高质量的文章有力地支持过刊物;从我个人看,获益颇多,是难得的福分。我从他们的文章里学到了知识,感觉到了人格的力量。作为编辑,无论从哪一面我都非常珍惜。这个“作者”圈子,同样影响着我的敬业精神、学术见识、自身的学术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就是在他们的影响和关心下完成的。
做编辑工作20年,也结识了不少中国出版界的大家和名人。这中间,无论是两鬓皆白的老出版家,还是富有创新思路的年轻出版者;他们或者在高校学报,或者在专业出版行业,他们“为人做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探索创新的编辑思想和治学态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为此,我研究过编辑学,承担过编辑学课题,试图从编辑学的角度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刊物质量。
20年的编辑生涯不长,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短,最好的年华都耗过去了。我深知,人的一生短暂,能做好一件事,应该说也是无怨无悔。我的编辑经历,已经表白了我的心迹。其实,我是从内心深处感激所有支持过我们刊物的先生的。因为,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我们的高校和刊物,生存和发展都不容易。能坚持过来,而且办得有一定影响,更是不易。尤其使我珍惜的是,作者的支持、学报的发展与我这个由初出茅庐到倾注了数十年心血的编辑相濡相伴而走过的历程和经历过的时光。
2001年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