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体现着多重价值——从“读一本好书”有奖征文看编辑选题
近两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联合举办“读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目的在于提倡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时尚。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提倡“读一本好书”的做法,有利于营造浓郁的社会读书氛围。无论作为编辑,还是作为读者来看这种活动,更有多重意义。
一、应关注一本好书的多重价值
一本传世的好书,应有多重价值。翻检传承下来的典籍,它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知识积累价值皆在其中,具体到每一本(套)书的内容,有专题侧重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能传承到今天,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品。古代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著述,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功利色彩,只是他们自己学术思想的汇集;古代研究者对传统学术典籍的研究和整理,同样没有功利色彩,是从多个层面对已有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承。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带给中国印刷事业的大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明代后期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同样为中西文明的有机吸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繁荣更是如此。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怎样进一步体现其自身的多元价值,时至今日,从事编辑策划或一线的编辑工作者,都是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多关注图书自身的多重价值,为读者,为社会,为未来的文化积淀做出贡献。
二、从读者的视角看编辑
我从事了20余年的期刊编辑工作。但真正从读者的视角看编辑,看编辑的选题,似乎是第一次。
今年1月2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读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的信息后,我积极参与了。选取的对象是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我认为这一本很厚重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好书,我买它的时候就看重了这本书所具有的多重价值。现在要写它作为一本好书说明好在哪里的时候,就要从读者的视角认真去读,去理解,去感悟,最后形成一篇文章——《感受丝路文化魅力》,寄征文办公室。经过媒体筛选和专家评审,进入100篇优秀文章之列(征文2300多篇)。写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实际上是从读者的视野写这本书的魅力。要从读者的视野看选题,看语言表述。读者之所以喜欢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书的内容看,充满着吸引力。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是历史上中西文化和商贸大通道,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历,不是一本《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小书就能承载得了的。但编辑者独具慧眼,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截取2000年多间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后世的历史人物、著名战将、民族迁徙、中外著名僧侣、宗教文化往来等,以此来承载中西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背景。人是文化的载体,帝王、中外使节、僧人商客……承载着鲜活的历史经历。虽然书中的内容只是选取最能代表丝绸之路文化的精华,相对于整个丝路文化仅是沧海一粟,但却是整个丝路文化的折射。
第二,从表述形式看,读者喜欢读。用写故事的形式表述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学者们所追求的,将相对深奥的学术问题用通俗的话语表述出来,将遥远的历史经历用近距离的形象化的语言转换表达出来,是读者所渴望的。这本书做到了。
第三,轻松愉快地读书,是读者的心理需求。无论哪一种表述方式,能用散文化的笔法表述,读者就喜欢读,读的过程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不觉得干涩和乏味。如果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情节或细节,就会更好。这本书也做到了。
第四,编辑要关注地域历史和文化,这是未来学术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领域,从多个层面上都需要提供这方面的书籍。《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南方的读者,还是北方的读者,他们都需要了解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从大众读者层面看,大多是休闲式读者。这种看似通俗性、普及性的读物,实际上对作者和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历史与文化类的书籍,大多局限在学术的圈子里,要把学术性强的图书在表述上转换过来,也有一个过程。真正写得内容通俗、文字优美、读者喜欢读的书,也是要花大气力的。
以上四个方面的读书体会,是从读者的视野来感觉的。我撰写的《感受丝路文化魅力》的小文之所以能评为优秀文章,我觉得主要还是从读者的视野真切地感受了《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这本书的选题内容和表述形式。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知识积累等多重价值都得到了长足的体现和展示。正是从这些意义上,选题尤其要紧,包括作者的选择。
三、原创还是根本
《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一书的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典籍里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反映,但用这种讲故事的形式,以优美的散文笔法表述丝路文化的历史和经历,应该说是一种创新,是新瓶装旧酒。从选题的意义上体现了它的创新价值,读者还是希望出版物承载文化积累这样的书。当然,即时有效的信息类的选题,读者也是欢迎的。但不管怎么样,原创是根本。
原创,是编辑必备的素质,是编辑应具有的学术视野。这种素质和视野,与编辑的原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题的多元价值,决定着选题的原创性,更决定着选题的多元价值对读者的影响,甚者要影响几代人、几十代人,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文化典籍数千年不衰,就是这个道理。
原创与出版创新,是一个多环节的系列化工程。从编辑层面讲,自主创新,关注选题的原创,则是这系列化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至于编辑对选题的组织加工、使其更为完善,体现的是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动作用和自主创新。作品的完善、产品的销售、读者的阅读等,是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是需要大气度、大手笔的;浅尝辄止,缺乏文化自觉的精神,就不能很好地体现选题的阅读价值,更不能推出极具思想力、影响力、文化与传播力、积淀与传承力的民族文化精品。
从近年选题策划走向看,新闻性选题的图书组织撰写快,内容丰富,宣传效应突出,是读者关注和喜欢阅读的另一种形式的原创性选题。这种选题,与突如其来的各类自然灾害有关。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全国近140家出版社上报近220种“抗震救灾”相关图书的CIP数据(1)。这是记录历史的书,这是讴歌英雄、见证真情的书。这不但是原创性的,而且是读者亟待要读的。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被“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选题所困扰。
未来数字出版已不是遥远的事。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传播手段的日趋丰富多样,将为中国的出版产业的发展撑起强劲的帆船。这种新趋势,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听书。我以为,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在文本上同样要求选题的原创性,同样要求编辑的自主创新能力。一部或一套有分量、有影响力、能传承后人的好书,还是需要编辑花时间的大气力来“磨”的。
【注释】
(1)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书香诠释大爱,真情践行责任》,《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6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