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的含义及其特点
舆论,英文写作PublicOpinion,直译是“公众意见”,意译就是“舆论”。《美利坚百科全书》“PublicOpinion”解释为“舆论是指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舆论就是指在某个时期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和意见。我国当代新闻学者陈力丹给舆论所下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1]舆论的形成有内在的原因和过程,在现代快捷、便利的信息传播和流通条件下,舆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较大的规模、声势和强度,并可能导致受众表现在行动上,有时甚至采取一系列异常的行为,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和整个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舆论是公众意见的综合,它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在任何社会都是一股不可低估的政治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者都会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所以,对舆论的传播及引导的研究一直是各国政府及大众传媒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般来说,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舆论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起因于某个特殊问题或突发事件;当这个问题或事件关系到群众的共同利益时,立即会在接收到有关信息的群众中引起普遍关注。
第二,随着有关信息的迅速传播,群众的情绪会很快高涨起来,并且很容易受到其中舆论领袖的影响,迅速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倾向,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使经过短暂酝酿的群众舆论突然间爆发出来,形成较大的声势和力量。所谓舆论领袖就是指那些拥有信息优势和一定权威性的、能够对群众态度的变化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往往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较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三,社会舆论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和归宿,往往取决于问题或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其对群众利益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有关信息的内容、传播范围和供给数量,也取决于舆论领袖的作用和权威性。
第四,社会舆论实际上是民意在特定情况下自发的、情绪化的表露。任何组织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与力量,更不能用强制性手段加以遏制,而只有积极地利用信息手段因势利导,在群众情绪得到宣泄的同时实现认识上的升华,渐趋理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舆论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控制,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避免因失控而造成较大的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