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新闻的灵魂
张晨
如今的电视荧屏,新闻现场报道风头正劲。目前,在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现场报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除后期必要的剪辑外,其他过程基本上在新闻事件现场完成;另一种是在现场完成采访后,将其中一部分内容转由播音员解说,或由记者事后补充必要的背景或评述,这也称为“不完全的现场报道”。
那么现场报道有哪些优势与特性呢?
一、身临其境,现场感强
我国古语中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等说法,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正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可以“目睹”。
现场报道同一般电视新闻的重要区别,在于记者的出现和大量同期声的运用。在电视新闻的一般性报道中,观众往往看到的是现场情形,听到的是播音员的解说。而现场报道能使观众在看到现场图像的同时,还能听到记者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以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效应,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使观众耳闻目睹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犹如身临其境。
二、直接传播,可信性强
电视新闻的一般报道要经过当事人→记者→播音员→观众等几个环节,而现场报道中的记者,可以直接向观众传递信息,可信程度大大提高了。
三、积极主动,参与感强
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新闻播出后,能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在这里,信息接受者的选择性,除了职业、兴趣不同等因素外,还与他们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参与程度有很大关系。当观众处于“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对信息的接受就是积极、主动的,他的参与感就强;当他处于“无意注意”时,就呈现出消极、被动的心态,参与感就会减弱。
现场报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观众的参与感。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能够有意识地从大多数观众的兴趣出发,向当事人或目击者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应是观众想问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得到的回答也应该是观众迫切想了解到的内容。记者有针对性的提问,再加上被采访者有具体内容的回答,就可以调动观众思维的积极性,增加“有意注意”的程度。
现场报道还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与领导层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现场报道中,可以请领导人发表讲话,宣布政策法规,也可以请普通百姓提出意见,诉说苦衷。双方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大家轮流畅谈,互相倾听。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上下沟通、彼此对话的渠道,让更多的普通观众开口说话,积极参与到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来。
四、迅速及时,应变能力强
对于突发性新闻或其他需要即时播出的新闻,现场报道有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记者可以根据现场的所见所闻,对新闻事件进行口头报道,能省去写稿、播音员备稿、配音等环节。摄像与口头报道同时进行,口头报道结束,整个新闻的采录过程也就基本上告一段落,具备了可供播出的条件。当然,这不仅要求电视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采访时要注意发挥电视优势,还要有形象、仪表和口才等方面的要求。
现场报道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视新闻在采访阶段的某些不足。同一突发性新闻事件,如果报社记者当时未赶到现场,他们还能通过其他材料,写出绘声绘色的文章来,而电视记者如果未及时赶到现场,就会因时过境迁而无法拍摄到当时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电视报道手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现场报道的方式就可以做些弥补。
总之,现场报道是发挥电视优势的有效办法之一,加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来讲,现场报道占整个电视新闻报道总量的比例还很小,报道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那么在采制电视新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运用好现场呢?我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抓拍好现场气氛。电视新闻如何抓住观众,除了题材本身之外,那就是事件发生现场的还原程度。观众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感受到现场气氛,才能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因此,电视记者务必抓拍好现场气氛,把精彩的现场实况记录下来,把最典型的细节抓拍下来,再现给观众。这样,如同把现场活生生地搬到了观众的面前,缩短了事件与观众的距离,也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比如,1999年5月,那是一段让国人难忘的日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我们的电视记者用镜头记录了那个悲惨的场景。那一处处倒塌的建筑物,那挂在残垣断壁上的大红喜字,那浸透着烈士许杏虎夫妇鲜血的被子,还有受难者家属那悲痛欲绝的情景———这一组组抓拍到的镜头催人泪下,让人为之动容,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那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无声地控诉了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野蛮罪行。无论美国政府如何抵赖,这些画面事实比任何语言文字都更具有驳斥力。
抓拍现场气氛,要抓拍典型画面,更要抢拍精彩瞬间。典型画面极具现场感和再现力,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现场鲜活,气氛浓烈”应是记者抓拍现场要遵循的原则,这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意识,深厚的业务功底。
2.运用好同期声。同期声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对当事者进行的同期采访。同期声能把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如实地直接传播给观众,增加了可信度,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同时,因为采访对象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的亲切感。同期声比单纯的解说词配画面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期声可以交代新闻背景,展示人物心理,阐明观点和见解,补充重要的信息。它所表达的是画面表达不了的,而又同画面有密切关联、相呼应的内容。好的同期声以成功的现场采访为基础。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必须紧紧围绕新闻报道的主题,记者的提问必须切中要害。
3.运用好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直接描述和访问的图像报道。现场声、同期声所传播的信息对于观众来说它依然是间接接受的信息,而记者的现场报道却把各种形式的优势综合起来。记者的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双向同时传播,信息容量比其他报道形式要更大。现场报道能产生气氛的连贯性,可以带领观众去“共感”、“共知”、“共见”,从而产生“共鸣”、“共识”。
除了这些之外,要想充分发挥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它们分别是:
1.选好电视现场报道的题材。电视现场报道一般应选择那些时效性强(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有新意的、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也就是说,并不是什么新闻事件、什么题材都适合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一些会议消息或短讯一类的新闻,如果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观众看了以后,会认为记者故弄玄虚,大倒胃口。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电视报道中,不分什么题材,都用现场报道现象比较普遍。
2.把握好电视现场报道的主题。电视现场报道让记者或节目主持人走入事件发生的现场,面对摄像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告诉广大电视观众。现场采访贯穿新闻事件的始终,不用事后的配音和解说,这就不同于“画面加解说”的普通新闻,制作时几乎没有再修改的余地,尤其是声响部分。这一特点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流畅、简捷明快,还要时时把握住采访的主题。
3.搭好电视现场报道的框架。对采访进行周密的策划,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4.掌握提问的艺术。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应该是一个会采能编、能播会制的有多种才能的记者,他应掌握对不同对象采访提问的基点、采访提问的方式、采访提问的基本要求。要问得适宜、具体、自然、简明。不仅能把握好自己在现场报道中的报道、采访、评述的准确、清晰、严密,还能自如地驾驭和调控被采访者的内容和篇幅。
电视新闻的可贵之处在于现场,但能否用好,还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地提升新闻敏感、知识结构、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技巧、仪表风度等,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电视新闻事业的需要。通过在电视新闻中运用好现场,使电视新闻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维,从而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提高收视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