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当代广播的巨大变化
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国当代广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必须首先来研究一下中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中国当代广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把目光追溯到20世纪的70、80年代。
一、社会发展对中国广播的巨大影响
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经济。从此,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再度变得活跃起来。可以说,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和重要的影响,而此时此刻,世界经济浪潮和科技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86年12月15日,中国广播界发生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这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播率先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结果。
为什么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对中国广播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因为,虽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严格讲并不是一个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电台,而是一个综合台,但它却与传统广播有很大的区别,它至少创造了四个第一:
它是中国第一个以直播板块节目为框架的广播电台——从此,直播方式的广播节目或者说直播板块节目作为一种常态的广播方式迅速兴起,蔓延全国。[1]直播板块节目在广播中的数量和分量逐步超过了传统的录播节目,成为广播中的主角。
它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采用主持人直播形式的广播电台——从此,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在中国广播中诞生,直播状态下的节目主持人开始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2]与传统的播音员相比,节目主持人的优势迅速得到体现。主持人亲切的话语,明快的节目节奏,迅捷直陈的播出形式,一扫往日录播节目的沉闷,不仅使节目制作的环节大大减少,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大大加快了新闻传递的速度,广播的优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节目运作机制,形成了以主持人为中心的新理念。可以说,直播板块节目的推出,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新的生活节奏,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
它开了中国“系列台”布局的先河——从此,中国广播突破了“新闻台+文艺台+音乐台+专题服务台”的传统布局模式,开始向广播频率系列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中国广播的全方位改革,开始了广播资源配置的优化进程。中国广播开始逐步向“系列化”、“专业化”和“窄播化”迈进,随之而起的“交通广播”、“健康广播”、“生活广播”、“娱乐广播”、“小说广播”、“相声广播”、“情感广播”等系列台、专业台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中国广播呈现出日益丰富和活跃的新局面。
它是第一个将热线电话引入中国广播的电台——从此,广播节目由单向传播逐渐变成双向互动。热线电话不仅拉近了听众与广播的距离,成为二者沟通的“桥梁”,而且也逐渐成为记者迅速报道新闻的有效手段。
我们绝不能忽略和轻视了这四个第一,因为它是划分中国新老广播时代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广播进入“直播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中国广播拉开了进入大发展、大变革时代的序幕。
与此相适应的是,广播音响报道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直播形式的音响报道越来越多,手法越来越多样,水平也越来越高。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中国广播的巨大影响
说来也许是巧合,但其实是必然。中国广播大发展、大变革之际,正是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大潮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之时。中国广播正是乘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快车才突飞猛进,不仅在播出方式上,而且在技术手段上突破了传统,实现了质的飞跃。
1.移动通讯技术的出现与逐渐成熟,促进了广播尤其是广播音响报道的大发展
1987年11月18日,这是中国移动通信史上应该留下深刻一笔的一天。这一天,又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这标志着我国大容量蜂窝公用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开通使用。
1993年9月,中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网开通。
2008年4月1日,中国制式的第三代手机——3G(3rd Generation)登台亮相。
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的移动通信,从最初的“大哥大”,到小巧玲珑的智能手机;从当年屈指可数的用户,到如今约两人即有一部手机。《北京商报》2008年8月24日报道: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统计快报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23日,全国手机用户已达6. 01亿,我国已成为世界手机用户保有量第一大国。十几年间,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从最初的模拟到数字,再到网络多媒体、视频多功能手机(第三代手机),连上几个台阶。
可以说,移动通信技术对中国广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
先不说第三代移动通信(3G)对中国广播的影响,仅就早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手机而言,移动通信技术对中国广播的影响就不可小觑:
过去,广播记者做新闻报道,只能先录音,即使是搞“现场报道”,因为受通讯技术的制约,也只能先录下来,回来再说。但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情况就逐渐不同了。现在,手机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广播记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发回报道,做一个直播方式的现场报道可以说轻而易举。在本书所举的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记者无论是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是在腾飞的直升机上,还是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远距离的,甚至是移动的“现场报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广播“移动直播”的新时代!
另外,移动通信技术还催生了短信的应用。目前全国各电台直播间均建立了短信互动平台,听众用手机发短信,可以将收听广播时的感想或意见迅速反馈给广播。手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广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
2.卫星通信对中国广播的巨大影响
1997年5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大容量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解决了我国大量的电视、广播、电话、电报、传真以及其他数据通讯信息传输的急需,也标志着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走向应用与成熟。
2005年12月22日,我国新一代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BGAN(宽带全球局域网)海事卫星新干线在北京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能进行移动实时视频直播等多媒体节目传输,并兼容3G的新一代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到2006年底已覆盖全球。
可以说,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它使广播的触角伸向了过去难以到达的区域,就像是给广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经过多年艰苦建设,终于胜利通车。在此欢庆之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前所未有的超远距离、超时空和超大型的现场直播“穿越青藏高原”,首次将直播间设在行进的列车上,并通过卫星连线北京,开了中国广播有史以来多现场、多方位、多手段进行“天地式”移动现场直播的先河。
可见,先进的通讯技术,为中国广播的音响报道增添了异常亮丽的色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卫星通信技术使中国广播“移动直播”的羽翼更加丰满。
3.国际互联网对中国广播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国“网民”应该记住这一天:1994年4月20日,这是我国国际互联网正式开通的日子。从1994年到21世纪的今天,短短十多年间,中国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京发布: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2.53亿,首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而且,互联网从最初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到后来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网上传送音频、视频,可以说,互联网对广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互联网(包括局域网)和多媒体技术相融合,改变了广播的运作方式
目前,通过互联网(包括电台内部的局域网),可以进行远距离编辑,可以直接传送音频,并且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广播的覆盖面。
◆网上多媒体采编系统
现在广播记者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进入所在电台的多媒体采编系统——记者可以在外地,也可以在家里直接登陆该系统,在网上完成稿件写作,并通过该系统将稿件和音频文件直接传回电台。
同时,在这个系统中,记者还可以看到新华社的稿件,看到电台内公共稿件箱中的其他稿件,然后可以在网上对所需稿件进行编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播的运作模式,也大大改变了广播的报道方式,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报道的质量。
◆通过网络实现了远程节目上单
过去,记者做好节目,要将节目(通常是大的录音磁带,业内称为“开盘”)送至播音间才能播出。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做好的节目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直接“上单”。上单之后,该节目便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准时播出,既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差错。
◆通过网络,实现了网上自动化办公
网上办公,曾经是广播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经变成现实。现在,办公管理、公文传递、布置工作、贴公告、发通知、发邮件、信息沟通和查询、安排领导日程、进行网上讨论(论坛)等等,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编辑记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这个系统,了解一天的工作安排。如果一时未登录也没关系,如果有人发重要公告或文稿的话,发给谁,谁就能立即收到一条相关的手机短信,提醒相关人员尽快到网上收取并阅览文件。可以说,网上办公系统已经为广播人实现远程办公和“在家办公”提供了可能。
(2)国际互联网为广播开拓了新的节目资源和新的运作模式
1998年曾有人预言: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的发展,计算机将很有可能引入直播间,一条条通过网络传来的音响报道,其播出会非常方便,很可能就是“点一下鼠标”而已。现在,这一预言可以说已大部分实现——全国省市间的城市广播已基本实现了城际合作,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广播新闻(包括音响报道),就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可以说,这种合作方式为各城市广播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和节目资源,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广播运作方式。具体讲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各城市广播电台可以将录音报道发布到网上,也可以将录音报道下载下来,实现了广播资源全国共享。
(3)网络扩大了广播覆盖
过去,广播只能覆盖有限地区,因此听众是有限的。不同广播所形成的交叉覆盖,如同编织起一个个空中广播网——这被称为“广播网络化”。而现在,因为有了国际互联网,广播打破了省界甚至是国界,实现了“网络广播化”——通过网络收音机(见图0-1),听众能听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广播。由“广播网络化”到“网络广播化”,这不只是一个语序的简单颠倒,它说明,广播的传播与覆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0-1
现在,听众(网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收听,还可以在线点播,实现了由被动收听到主动收听的转变。同时,通过新闻链接,可以查阅背景资料,还可以进行在线互动,发表意见。当代广播不仅克服了传统广播媒体固有的一过性、不可记录以及被动收听等先天不足,而且,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甚至是多向交流,它正在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魅力。
同时,随着网上“播客”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的多媒体互动将会进一步发展。现在的互联网已进入“Web2.0”——“众播”时代。可以预见,摄像头进入广播电台的直播间将为期不远(有的电台已经安装),这样,听众不仅可以在网上收听广播,同时也可以“收看”广播。今后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将不仅要有“好听”的声音,也要有“靓丽”的外表。而作为广播记者,就不仅要会写,还要会“拍摄”——拍照片和录像,广播新闻的信息传递途径将会更加丰富和多样。
今后的广播将不再是“我播你听”的简单传播形式,听众既是受众方,又是传播者——他可以给网上“虚拟的直播间”上传文字,或是上传音频文件甚至视频文件,通过网络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甚至广播者。网络将成为多媒体互动广播的重要渠道。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互联网已经很实际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广播已开始进入“网上互动”的新时代。
4.数字技术的使用,使中国广播的采访与制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说到广播的数字化,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采访设备的数字化;编辑设备的数字化和广播播出系统的数字化。
(1)采访设备的数字化
广播记者使用过的采访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开盘带采访机”——业内称之为“背包机”。这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前使用的设备,其特点之一是录音效果比较好,但缺点是体积大,携带不方便,后来随着一种小巧的“盒式磁带采访机”的兴起而被逐渐淘汰。
二是“盒式磁带采访机”。它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产物。这种采访由于是袖珍式,所以方便记者携带,但录音效果不理想,清晰度不够,底噪大,只能勉强满足于一般的语言类采访。20世纪90年代末,它随着数字采录设备的诞生而逐渐停用。
三是数字卡带采访机,简称DAT(Digita lAudio Tape)。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播电台开始使用这种专业档数字式磁带录音机,它采用旋转磁头方式录音,录音质量超过CD。进入21世纪后,它随着SONY公司的停产而逐渐停用。
四是MD采访机——使用MD盘可重复刻录的准数字采访机。这种MD录音机起初并非为广播而用,而是Walkman(随身听)的替代品。但由于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音质优于磁带式采访机,加上小巧轻便,可反复刻录,成为广播记者的首选。
五是数字采访机。这种新型的数字采访机由于采用了全数字技术,因此,不仅克服了MD需多次数模转换,以及拷贝速度慢等缺点,可以实现瞬间拷贝,而且录音质量更加优良,因此将逐渐替代MD,成为今后广播记者的主要采访设备。如图0-2:
图0-2
(2)广播编辑制作系统的数字化
可以说,我国广播的编辑制作系统也经历了从传统模拟单声道信号的磁带录制到模拟信号的立体声(磁带)录音,再到数字音频(立体声)工作站系统等几个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电台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模拟信号的单声道磁带录音机,80年代后,开始出现立体声的“开盘录音机”,而90年代末开始,逐渐由全新的数字音频(立体声)工艺系统所替代。新的数字录制工艺系统使广播的音质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实现了音频信号的可视和无损剪辑,也实现了强大功能下的多层次简捷合成。过去,多层次的音响合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需要几台录音机,并需要经验丰富的录音师与编辑、播音员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而且,由于剪裁手段原始,很难做到精确。而如今,广播录音剪裁可以精确到百分之几秒,而且完全是直观状态下的可视操作。因此,今天的广播录音剪辑,已经成为一门科技含量很高和操作性很强的专门技术,成为广播音响实现质的飞跃的强大基础。
总之,进入新世纪之后,强大的数字广播工艺系统,其可以分轨录制与多轨合成的能力使音质达到历史空前的程度。
(3)广播播出系统的数字化
广播播出系统的数字化——数字音频广播,更是拉开了我国数字广播大发展的帷幕。
2005年4月1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试播《世界音乐》节目,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播出的数字音频广播。
数字音频广播,简称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它创始于欧洲,当时欧洲人开发DAB的初衷是改变传统的广播技术,提高声音播出质量和提供高速移动接收性能。DAB是对数字化了的广播音频及各种数据图像信号进行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它与现在的模拟广播(AM/FM)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声音清晰,可以与CD相媲美,而且抗干扰强等。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可以收听到600多套数字音频广播节目。
就世界范围看,数字广播已经进入了“数字多媒体广播”的时代(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简称DMB)。所谓“数字多媒体广播”,就是指基于数字广播(DAB)的传输平台,传输包括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广播技术。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还可以接收到任何形式的数据信号,例如文字、静止画面、计算机程序、电视节目等图文并茂的信息。听众手里只要有一个带屏幕的手持终端,就可以收看到视频节目,以及包括政务信息、交通路况、航班信息、天气预报等多种实时信息在内的数据传输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数字广播已开始向提供包括音频、视频、数据等多媒体服务方向发展。在我国,数字广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已进行了近十年。
2008年4月1日,中国第三代手机——3G多功能手机的开通(能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媒体形式,还可以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标志着我国“数字多媒体广播”时代已经到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能够接收广播电视的多媒体手机(CMMB),就发挥出了它便捷灵活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广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以来,到现在已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不仅进入了“直播时代”,而且还进入了“移动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和“互动时代”,成为一种全方位、高品质和“无所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