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录音新闻中需要捕捉哪些音响
上节中,我们讨论了录音新闻的结构方法,即音响在录音新闻中与文字的构成关系。实际上,了解了音响与文字的构成关系还远远不够,因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即在录音新闻中究竟该采录哪些音响?
我们已经知道,广播中虽然只有“声音”这一种元素,但严格来讲,这个“声音”的来源不尽相同,就录音新闻而言,其一是文字语言元素,这是记者或播音员播讲的声音;另一个是音响元素,这是记者采录到的声音元素。
一般讲,在录音新闻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留意以下四类音响。
一、用音响再现新闻场景
用音响再现新闻场景,可以充分体现出新闻的“贴近性”,拉近新闻现场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所以,这类音响是记者在采录录音新闻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录音新闻《耗水大户“水疗城”竞相出现在缺水边城乌鲁木齐》,在新闻的一开头,就展现了两个新闻场景,一边是一个节水活动——市民为节水出主意、想办法;而另一边却是一个耗水大户“水疗城”开业:
现场报道1:
(记者在现场)
记者: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记者赵萌,我现在是在乌鲁木齐市国际友好图书城。
【现场音响】欢迎大家参加由乌鲁木齐市水务局主办的“我为节水出点子”现场颁奖活动。
乌鲁木齐市水务局局长王魁庆在活动现场呼吁:
【现场音响】乌鲁木齐市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城市,节约用水是我市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的目标是:2008年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全国的节水城市。
(紧接)现场报道2:
(记者在现场)
记者:各位听众,我是记者乌拉木,您现在听到的是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开业仪式。
【现场音响】我宣布,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剪彩仪式正式开始。今天前来参加庆典的市委领导有,市委副书记……
记者通过采录到的两种内容截然相反的现场音响,为后面新闻的展开进行了铺垫。如果记者没有抓到这样的现场音响,那么后面新闻内容的展开就要大打折扣。
再比如,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录音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8月1日播出),其中,记者在现场采录到的音响就贯穿了整个新闻的始终。
(现场音响,声音持续)
记者:听众朋友,这里是发生“7.29洪水淹井事件”的陕县支建煤矿,现在是上午十点半,由于井下救援顺利,已经被困76小时的矿工们即将升井,在这动人心魄的时刻……小小的井口承载了太多的期望。
【音响】大家让开通道!让开通道!……
记者:11点38分,双眼蒙着黑布,身上还沾着煤灰和泥浆的蓝建倪第一个出现在井口,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掌声)
此时,距蓝建倪和他的68名兄弟被困井下已经过了76个小时,极度虚弱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救援人员,感激得将要双膝跪地……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深情地说:
【音响】我非常激动,69位矿工全部从危险地带出来了,这的确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是我们经过了70多个小时顽强拼搏的结果,体现了我们在困难面前,在遇到挫折面前是完全有力量能克服这些困难的。
(现场音响止)
在中国当代广播音响报道中,录音新闻采用现场报道的手法,即采用背景音响不间断的方式来报道新闻已越来越常见。
可见,记者要善于抓住新闻现场一些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音响,再现新闻现场的场景,这样,可以对发挥录音新闻的特点起到重要作用。
二、用音响寻求事实依据
用音响寻求事实依据,就是用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音响来“说话”,这样的音响可以起到一般文字新闻所起不到的“依据”作用,从而使新闻产生出令人信服的力量。例如录音新闻《广播声声越昆仑》(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中音响的使用:
记者:这里虽然远离城镇,海拔高度达到3000-4000米,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
【音响】(广播中的音乐声)播音员播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进行时!刚刚发生的新闻……
这是介绍“西新工程”中,广播已经越过昆仑山,到达了青藏高原,广大农牧民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这里,倘若在说农牧民可以清晰地听到中央台和青海台的广播时,未出现广播音响,那么,这条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就要打些折扣了。
再比如前文提到《令农民生厌的“双亿元村”》,其中有这样一段音响:
记者:村委会主任究竟和大家讲了些什么呢?请听一段录音:
【音响】村委会主任:村办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农业总产值超亿元——双亿元!现在我们村,人均收入4500元!村里的老百姓都入了医疗保险,老头老太太有养老金,小学生上学免费。
这段音响,显然具有重要的事实依据作用。假如记者没有捕捉到这段音响,那么,这个“双亿元村”是否真的存在,村领导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就缺乏根据了。
可见,在录音新闻的采访过程中,抓住具有事实依据的音响非常重要。
三、用音响替代重要引语
用音响替代重要引语,就是将文字新闻中加引号的讲话部分直接用音响来表示。
例如:录音新闻《钱其琛表示:大陆欢迎除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之外的民进党员来大陆访问》(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就有这样的用法:
他(钱其琛)首次表示,欢迎民进党广大成员以适当的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他说:
【音响】广大台湾同胞要求当家做主,与极少数人搞“台独”是有本质区别的。广大的民进党成员和极少数的顽固“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我们欢迎他们以适当的身份前来参观访问,增进了解。
(音响止)
用音响直接出领导人的讲话,正是这种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讲话,一般是讲话人在一个公众场合的讲话,而不是记者的采访,所以,讲话录音是记者在讲话人发表谈话时客观记录的,它与记者采访后获得的讲话稍有不同。它有时可能会因为记者的位置局限而无法录到清晰的讲话,所以要特别注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讲话人是在对公众讲话,因此,他的讲话可能有的是报道需要的,而有的不一定是需要的,所以记者要善于区分,善于捕捉,抓住最能说明新闻主题的那一部分。
四、用音响记录采访过程
用音响记录采访过程,就是通过记者采访或走访而获得的音响。《令农民生厌的“双亿元村”》中有这样一段音响:
【音响】
记者:我是省电台的记者,我想跟您核实一下情况,这个……
邢:(打断)你啥意思?
记者:这个产值是亿元是怎么核算出来的?是怎么回事?
邢:你不要问我好不好?
记者:为什么不问你,你是支书啊,你了解情况……
邢:(打断)我得报到上级党委去!各级政府,你找各级政府去问去!他那都有那个什么玩意儿,都有档案。行不行?
记者:就是,你是怎么报出来的呢?
邢:你管这事干啥呢?我不管那个事!
这段音响是记者通过采访获得的。这样获得的音响与上述“引语”的最大区别是,引语是从旁被动记录,而这里是记者的主动出击。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音响,应该是记者最想得到的,但由此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记者的问话是否合适,被访者是否愿意回答记者的提问,他说的是否是真心话,等等。
大家可以看到,采用这种获得音响的采访方式难度很大,它对记者的采访能力、采访技巧、遇到问题的处置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