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思想与文化工业

传播思想与文化工业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播思想与文化工业——访法国传播学教授贝尔纳·米涅访问者:陈卫星编者按:贝尔纳·米涅教授是法国资深传播学教授,先后获得经济学国家博士和传播学国家博士,创办司汤达大学传播系和传播学研究所,今天成为法国的传播学研究的学术重镇之一。《传播思想与文化工业》一文访问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博士,入选本书时编者进行了部分改动。

传播思想与文化工业——访法国传播学教授贝尔纳·米涅

访问者:陈卫星

编者按:贝尔纳·米涅(Bermard Miege)教授是法国资深传播学教授,先后获得经济学国家博士和传播学国家博士,创办司汤达大学传播系和传播学研究所(GRESEC),今天成为法国的传播学研究的学术重镇之一。米涅教授著有《传播征服社会》两卷本等多种论著,对西欧国家的文化工业的研究具有国际水准。《传播思想与文化工业》一文访问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博士,入选本书时编者进行了部分改动。

问:在您的思想观念中,是如何定义传播学框架的?

答:传播思想作用的范围和功能越来越广泛化,我知道的是从法国、从欧洲开始。我所说的许多事对各位来说可能比较新鲜,我们要谈的问题可能很大很大,主要是概况介绍,有可能的话做些细节描述。

传播思想是信息传播学的导论部分,也就是信息传播学的主要科学概念,我把它命名为传播思想。整个传播思想来自许多方面: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还有职业的媒介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其发展完全根据国情而定,因而有多元性的发展和变化。交流、会议、著作、出版等学术活动的存在,说明了国与国之间仍有许多在研究上的区别。

今天的传播思想研究比较同质化,有一定的学术规范,比较整齐划一。

历史上有很多作者,写过很多传播文章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问题。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狄德罗就对传播很感兴趣。19世纪对传播有兴趣的学者看到传播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就有分析传播活动的内容。

当代传播思想,我认为,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种具有传播学意义的东西,产生了一个传播学的转折点,随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探讨。这种现象从发达国家开始,主要是围绕着传播的社会功能和操作。可以考虑把20世纪中叶作为现代传播学的出发点。

人们注意到,传播当中,技术扮演了一个角色,但传播的发展绝不仅仅依靠技术。

这是我定义的传播学的框架。

我们试图把这种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基础性的学术思想

问:在您看来,传播思想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其主要的学术流派有哪些?

答:20世纪以来,传播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到60年代,为基础性学术思想、潮流;七、八十年代有新的思潮分化,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90年代以来传播思想的新变化。

基础性的思想流派还在发挥作用,在智力评价中有许多回溯性的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对位有时候在一起,有时候有冲突。

尽管我谈到的理论家,各位可能并没有读过他们的书,但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主要流派大略有三个,另外还有两个次要流派。

第一个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控制论学派,把科学和政治内容结合起来。控制论发明人是数学家维纳,他从信息的物理特性出发,把信息活动纳入传播过程。他的概念现在看来很简单:发送者、传送、接受者、信息反馈,今天看来都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但20世纪以前是没有的。

维纳提出的围绕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分析考虑到了人与人的传播和通过技术载体的传播,将人际传播与人——机器传播分开又结合起来。今天我们看到,信息传播技术化的方式完全成为现实。人机对话完全成为现实。

数理专家们提出的信息理论中出现了与控制论有关的数学理论,这条学术脉络发展演变到今天成为传播的数字化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的所知道的远距离信息处理的方式。

我们把控制论学派叫做基础性流派,是第一个传播思想。

第二个范畴,从20世纪中叶开始,比较重要的是语言学派。语言学理论不仅仅是研究语言,而且对语言进行思考。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现在还活着。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从远古到现在都有的现象,这里面有成份和结构。以这种观点看待语言,看待语言事件,是一种很新的观点。这样提出一个观点,语言不是透明的。我们产生的反应也是通过语言,语言推动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结构主义语言学感兴趣的不光是话语和作品,是话语和文字之外的东西。我们对影像和形象越来越感兴趣,比如说固定影像、油画,当然还有活动图像,比如说电影、电视。我们的表达如何超越内容,来试图找到那么一种定义和表达形式?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一个符号开始,找到一个定义?

有些作者感兴趣的是语言行为的背景因素,发现背景、环境要素当中的成份对推动意义发展有很大影响,这形成后来的语用学分析。

我们有时也许会考虑到所有事情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你们同我一样,考虑传播问题不可能在语言环境之外。但反过来仅仅把传播简化为语言本身是错误的。

第三是经验实证主义学派。这从美国的30年代开始,具体来说,是从拉斯韦尔开始。拉韦尔是政治学家,他提出了“五W”。

今天,所有的记者职业思想都受经验主义学派的影响。

经验主义的传播思想主要讨论如何组成一个媒介行为,以便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分割,期望控制媒介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取得什么效果。

另外,公众舆论与媒介往往有相互认同关系。今天民意测验越来越多,利用民意测验是进行传播管理的一个手段。因为它本身成为舆论准备的一种技术,这值得我们注意。

第四是社会心理学流派。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中介,社会心理学流派研究小团体中发生的心理。在许多对媒介与技术都不感兴趣的国家将其作为与研究教育有关的一个行为。

这个学科今天对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从微观社会到宏观社会和大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关系问题。对传播学研究来说。连接大、小社会这种功能始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五是麦克卢汉流派。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主要问题:传播技术载体的有效功能问题,即效应问题。

麦克卢汉六、七十年代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实际上他是一个英语古典文学的教授,根本不是一个传播学专家,更不是一个传播学技术专家。他骨子里是一个古典文化专家,受古典文化熏陶。

20世纪快结束时,出现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宣传印刷媒体时代结束,用电讯传播来代替。

你们知道,麦克卢汉证明了一个媒介的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是表达,而是媒介自身。他对媒介的分类是按效果来分类的,如冷、热媒介说。

麦克卢汉的观点表达了文化的改变与技术干预的关系。

社会产生的许多变化与媒介直接相关,与我们提到的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有一点区别,在经验功能学派中我们更重视内容,麦克卢汉注重媒介载体本身产生的效果。

现在的互联网正在产生新事物。麦克卢汉的角色无疑是重要的,他的传播思想还是有一些活力的。

问:如今,您所谓的传播思想的五个基础流派还在发挥作用吗?在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哪些新动向?

答:上述五个基础流派继续产生作用。七、八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集中于政治经济批评层面,组织讨论了世界经济传播的新秩序问题,揭露信息传播中的不平衡,如在世界上传播的新闻快讯、新闻快报要依靠大的通讯社,这其中几乎没有一家非洲的通讯社参与传播。今天新闻自由流动是因特网,不依靠大的报刊,无数组织在进行新闻生产,职业活动进入信息传播媒介。这里面还有一个经济不平衡问题。经济活动的运行使信息传播越来越泛化。今天的西欧,文化工业批评比较重要。七、八十年代的学术资源到处在产生,除政治经济批评外,还出现了社会反应、互动反应的社会学及不同作者的思潮。社会在互动反动过程中被互相建构起来,人的活动、象征方面的活动被看较为重要。

在今天欧洲的社会学研究方面,认为社会建构不仅是政治经济原因,社会建构还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反应进行的,对他们而言,传播是理解社会流程的一把钥匙。互动反应观点可以用来解释移动电话的迅速发展。1995年起,法国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的阶段。今天,总人口不到6000万的法国却拥有1200万部移动电话。从表面、客观方面看,不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但可以用社会互动反应学来解释:越来越多的人用一种更加流动和理性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结构性的社会活动。很多人忙于装电话就是出于此种方式。社会反应主动是社会的一个不断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换和产生意义的过程。

问:您是如何看待传媒技术在传播中的作用?

答:技术社会学在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息领域直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影响,但是最后取得社会性成功的技术不一定是最精致、最优良的技术。70年代日本的录像机技术与技术更先进的美国产品相竞争却取得了胜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个新的工具的应用不是人们最初所预见的那样。比如电话是利用声音进行的两人之间的传播,但爱迪生发明电话却是基于教育和文化的考虑,通过远距离听课、听歌剧。所有社会的建构过程围绕着调解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个人化的实践方式就是通过自己运用可能的技术形式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调解机构的复杂化和个人化的实践方式。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是对出现这些现象的新的回答。

现代消费者是如何将媒介产品据为已有,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种考察研究方式不仅涉及到电视的技术传播学,而且还是一道文化很深的风景线。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认为大众媒介可以制造公共舆论已经是一个在学术上有疑问的问题。知识分子对媒介的批评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出发,能否想象有一种单一的传播理论?答案是否定的。信息传播行业是一个横断面的概念,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联系,用一种理论解释所有传播现象是不可能的。其次,怎样区分信息与传播?一般认为,传播会改变信息的性质。不仅是专家和媒介机构在传播信息,重要的企业和行政机构都在传播信息。信息传播多样化导致了信息源的多样化。很多信息在传播时没有得到证实,特别是网络传播。同时,网络将很多私人问题公开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信息。最后,大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新职业和劳动力,大学应该在相关学科领域进行知识生产,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信息传播学聚合了人文科学、文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因素,新的传播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老问题,还需要回溯原来的观点解决问题。技术讨论不能包办社会问题。

传播模式

问:您能具体诠释一下,您所谓的“传播模式”这一概念吗?

答:这个问题涉及到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空间”的学术概念问题。哈贝马斯是20世纪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家,今天他所进行的研究涉及到政治哲学问题。我要提出的传播模式是从他早期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开始的。我把“公共空间”这个概念在传播领域里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现象称之为传播模式。

第一个传播模式出现了制造舆论的报刊,即公共空间模式。

英国于17世纪,法、德从18世纪开始形成了公共舆论交换的传统,这种做法与政治制度发展相平衡。法国18世纪的工业资产阶级尽管较富裕,却没有政治权力,于是采用了报刊作为制造舆论的工具。报刊出现于17世纪,起初,内容非常有限,仅限于政治和商业方面的信息,慢慢地扮演起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制造舆论的工具。

第二个传播模式出现在19世纪末期,主要行动者是大众化的商业报刊。19世纪末的历史性变化是城市化过程加速,农民流入城市,教育普及,殖民运动,议会代表制,报刊媒体在数量上有明显增长。多元化的新闻媒体保证了新闻的公平性,读者买报不仅在于知道信息,更是一种社会参与的需要。

第三个传播模式是广播电视模式,从1920年至1922年开始,到60年代成为一个主流。技术陪伴着社会变化,有时起加速作用。电视的出现与政治、社会的变化紧密相连。法国的电视传播出现于英、美之后,在60年代显示出明显的象征意义,这与法国60年代戴高乐竞选的政治变化密切相关,电视上的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中心内容。在今天这个模式仍是一个主要的模式。

第四个模式被命名为公共关系的普遍化或总体化,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在此以前,媒介被视为对信息具有垄断性,现在社会组织、团体、企业、公共管理机构、工会、宗教组织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信息发送者的扩大,导致了信息的增值化,信息传播技术本身在社会中扩散,产生的结果多种多样,经常是不平衡的。

第五个模式:远距离传播手段、互联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传播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正在产生一种新的巨大影响,改变传播的地图。

比如互联网在横断面上将所有的网络联结起来导致了四种变化:1.信息传播速度的增长;2.信息数量增长;3.传播中介在减少,除了电信机构提供的服务,没有信息的发送者或组织性的职业生产者的痕迹,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反对以前媒介的发展方式,信息职业者在一定程度上仍占据主要位置;4.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支付的,都是商品。

当然,目前的互联网模式还是一种个人化的模式。

公共空间的问题表现得非常复杂。公共空间进行的舆论交换与知识分子的论辩处于交叉状态。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对维持社会的运转有很大作用。然而,在公共空间领域内,不是所有的人可以参加所有的活动,有些人参加的手段与方式比另外的人多很多,这实际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在收视率很高的节目中,公共空间渗透进私人生活,大众媒介试图解决20世纪的教育家、宗教思想和心理学家都不能解决的男女个人提出的问题。信息传播技术也对政治生活进行了干预,政治生活越来越依赖新的传播技术,公共空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分化。

文化工业

问:事实上,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文化工业即开始了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过程。而如今,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又丰富了文化工业的多样性。在您看来,文化工业有哪几种形式?

答:文化工业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实践意义,从智力分析角度看也是很重要的。文化工业的历史长达一个世纪,首先在西欧、北美出现,然后普及到世界各地。最初形式的书籍、报刊,后来增加了电影、电视,我们所说的视听工业包括广播电视。今天的多媒体视听工业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和多样性。技术革新状态,技术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这种非连续的发展中,很难将文化工业与信息进行价值化的评估。

文化工业有八种形式:

(一)机器设备。允许重新总计和视听和硬件设备如收音机、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这些硬件产品和设备处于一个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大量VCD产品也在此类。

(二)用工业化的方式批量复制产品。知识分子、艺术家的作品被复制成书籍、胶片、光盘。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形式。

(三)半状态的再复制。复制有限,成果经常保留手工业状态。艺术家在街头用工业化颜料画画卖就是这种形式。

(四)通过线状(电话线)传播提供的服务。通过电信传播的数据网络进行服务。这几种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看来在技术形式上不一样,但实质一样。比如看电影最初只有一种形式,即通过买电影票形式观看。卫星电视电影体现了个人化、专门化的倾向,惟一的差别是观看者不在电影院。此外,还有另一种对电影的开发即将电影转录到录像带上。

上述四种形式证明了信息文化工作产品的开发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文化市场的工业化开发有不同特点。

(五)文艺性的作品、艺术作品、造型艺术作品、手工业作品不可能有一个工业化的过程。毕加索没有重复的画。文艺性作品虽是商品,但因其内在价值规律要求没有被工业化。

(六)活动景观,如音乐会、戏剧、话剧、马戏等。每一次都是重复演出,但每一个演员没有被工作业化复制。这与电影连续剧制作不同,连续剧由制片人、演员一起制作,制作完毕后再进行复制和商业推销。这种形式与政治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前苏联与东欧一些著名艺术家在解体前的丰厚回报与解体后的处境艰难就证明了这一点。

(七)有一些文化活动演出,不完全受商业的支持,经常靠国家补贴支持。如在巴黎看歌剧时,票价相对便宜主要由于国家实行了补贴。

(八)传播沟通必需的服务,传播沟通不完全是古典意义上的电话沟通。传播手段能够与其他信息网络沟通,产生信息的行业网络,通过网络、拷贝和复制来完成生产性的服务过程。今天的学生热衷在网络上找资料。电信传播是沟通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用文化工业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文化现象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作家是否赚钱,要根据他提供的产品创造的市场价值来评价。只有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作品才允许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如何在书籍出版这个文化工业领域里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等?今天的做法是出版丛书。一套丛书至少可能有一两本较好,这在市场占有率上抵消了其它销路不好的书,平衡整个投入产出。

文化工业的另一特点就是提供一种职业的现代化。原来的文化活动容易被看作是一种个人性的创造活动,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工业活动是一个群体。

问:文化工业的模式又具体有哪些呢?

答:从历史回顾来看,有三种模式:①出版模式;②瀑布模式,信息传播牌不停顿的流动状态,如广播电视;③会员制的、俱乐部的模式。

出版模式是什么形式呢?编辑出版人处于这个模式的中心。以他为核心组织一个或几个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制作一部作品(或是一部书的手稿,或是拍部电影),把这个作品进行再生产电影卖拷贝,书籍大量印刷,然后扩散出去,消费者根据个人化的爱好实行付款消费。这种模式保证文化产品的多样性。这是一种最初的模式,对它的补充、突破主要是大众型的广播电视有了发展,因为大众传播是全天候的。

瀑布模式是从视听传媒的节目表当中进行开发的。这个时候,播出的作品不是为了节目本身,而是在节目时空播出的单位收视(听)率中所要产生的市场价值。今天的视听传媒越来越注重全天候的播出,通宵达旦,其必要性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接触效果。作品是赢得受众的手段,你要让广告商相信你有受众。

瀑布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的区别在于不是文化生产者对消费者感兴趣,而是文化生产者用什么来引诱消费者。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型广播电视在很多国家有大量发展。我们之所以能够接触越来越多的作品,要归功于这种大量生产的模式。这就是主要的两种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形式。

最近出现的模式是俱乐部形式。比如说通过付费的有线电视、加密电视。付费就能提供节目。如果你成为俱乐部成员,从你开始付费起,你就有一定的自由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是被定了位的。

我再强调一点:一个作品可能被其中一种模式开发,亦可能被两种、三种模式开发。在不同的模式中,对消费者来说,文化产品所产生的文化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故事片,最早是在电影院,有社会化的受众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重视用投射光源来实现传播。在电影院里开发的模式接近于出版人模式。如果这个故事片变成录像带(形式),那也还是第一种模式。在电视上要看一个新片要相当长时间,比如一年以上。但今天你可以在付费的有线电视中比较快地看到这样一个片子。

公共电视是瀑布模式。有线电视是会员制模式。

在文化工业的每个发展阶段中,技术形态的更新与传播的市场开发方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到,仅仅依靠物质手段和先进技术不一定就能打开市场。

问:那么,依照您的观点,当今文化工业发展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答:1.系列化。今天,我们在全世界看到的差不多是一个系列化的工厂,很多艺术家被雇用来制作商品。文化信息产品的工业化的压力来自跨国集团。这种企业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它把风险转移到小企业,它主要是搞销售网。比如说电影,演员自己办自己的制片公司,这样做使自己有更大的独立性,独立制片更多是有创新的意义,销售发行却不得不依靠大的集团。今天,不光是金融资本对销售发行的感兴趣,有许多人也感兴趣。投资在这一行的不一定是原来就搞这一行的。大家肯定知道微软和它的老板比尔·盖茨,他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股票在市场上的升值。他有不少投资领域,包括文化工业领域。为什么他对文化市场也有兴趣?道理很简单,他现在是在出租技术专利,这保证了现在的市场优势,但不可能是持久的。

2.用市场营销的技术融合消费者的需要。市场营销可以预计到消费者的反应,这种技术被看作是一种产品生产完全符合消费者的一种需要。到现在为止,我们真正实现的是需求的市场营销,没有实现供给的市场营销。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找到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影响人们的需求。当然在一个社会中完全用商业模式生产文化制品是危险的。

最近15年以来,新的文化工作的生产模式就是将发行模式尽可能多样化发展。现在的媒介利用其播出时间、频率的放大来强化文化信息工业。文化信息工业有一个过去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的技术形式,这种特点差不多是持续存在的,在其他商品中我们看不到像文化产品这样的特点。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信息产业发展很快,这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现象。以前要20年或30年才有一个技术变化,最近四、五年情况大不一样。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这仅仅是开始。

问:你怎么样来思考传播和经济的关系?

答:首先要弄清基础概念。

媒介,特别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有一种历史积累下来的需求所产生的必然性。“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这种新技术会以一种很突然、很快的方式改变社会。”“我们要缩小在信息传播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像诸如此类的话我们在企业家、政治家嘴里经常可以听到。这种观点建立在机会性——技术发明带来的机会这么一个基础上,认为新技术是突然来到我们中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社会变化的,它对社会变化的关系既不是产生也不是调剂,而是和社会变化的节奏相匹配、相适应的。

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长期以来,要求降低国际电信资费的呼声来自于企业,因为它们直接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教育领域,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新技术的课程。因为,实际上学生跟教师的接触是通过电子邮件。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学和学生的欢迎。这就不是一个突然的适应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演变的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变化的延续的表现形式。

传播跟社会有一种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跟经济。在此我要强调两条轴线。

第一条轴线是文化、信息的工业化。我们知道,现在是文化和信息的生产的新阶段,差不多在全世界,文化信息的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重点。这个行业成为财富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直到现在,文化和信息的工业化相对于经济总产出的比例来说还是比较低。不同的社会是否把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情况是大相径庭的。

另外一些传统行业资源耗尽,比如重工业,已没有什么生产效益。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在70年代遇到的经济危机,导致西方世界对经济结构进行重组。财富增长的重点转向新的行业比如旅游业、服务业,信息和文化成了一个关键性的产业。你们想一想比尔·盖茨,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围绕信息工业创造了财富的神话。目前,他不仅仅满足于软件开发,而是把文化的多元性的发展模式考虑到下一步发展战略中去。这一例子说明文化信息工业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机器之外,我们开始对网络感兴趣,然后是节目化的问题,这从卫星电视出现以后就开始了。我们研究所在十年前就提出把研究网络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因为我们考虑到学术跟现实的对接问题。

那么本质上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容的工业即软件工业。软件工作就是文化和信息工业,当然这一工业并未代替其他的工业,但这一部门正成为关键的产业部门。

第二条轴线是社会的信息化问题。我没有说社会的计算机化。有些学者是这样说的。但这不是一个本质所在,计算机只是一个手段。

根本的问题是信息与传播技术在所有领域运用。不同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本身按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个过程逐步建立或适应技术规范,新的信息系统也参与这种行动规范的建构过程,这其中产生了传播的嬗变,在这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技术支持点,就是新技术。

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把它叫做社会的信息化。这个过程不是来自于政治经济领导人的决策,而是变化本身的一个反映。

这两条轴线都与跨国集团性的文化经济活动相关。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但这时的资本主义不是早期的资本主义。当然,传播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外,而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

法国信息传播研究的现状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法国信息传播研究的情况?

答:我想可以把观点展开得更系统一些。

法国是一个出产思想的国家,这差不多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而大学则是另外一种活动性质。社会知识生产,不是在技术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涉及到知识的问题。

当然,在这个领域里,许多人可以不需要基础知道就可以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会出现一些媒介化的学者,一直在谈他们未必真正弄懂的问题。

知识生产,需要扎实的方法论的基础和扎实的学理规范,严格地运用方法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信息传播学在法国一开始是跟经验——功能学派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批研究成果与这个思潮相关。在这方面有两个法国学者:费朗西斯·巴尔和让·卡佐纳维。

今天,法国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为七类,这个分类是我做的。

第一是媒介历史,研究媒介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点使我们感觉到好像有点惊奇!因为在正统的史学里面,对广播电视一般兴趣不大,从这个角度来讲,需补充缺少的东西。历史铭刻在现实社会当中。如果我们不懂历史的话,对法国报刊、广播电视的历史就无法理解。如果不了解广播的历史即无法研究电视。电视继承了广播的许多方面。媒介历史研究中有一种风险,即把媒介历史与社会历史分开。为了使媒介历史更贴切、更有说服力,媒介历史应在社会历史之中。有许多媒介历史专家在这一点上是不成功的。他们把媒介作为单独一个世界来处理,不管其涉及的其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第二个研究领域是媒介的语言。一开始主要是对报刊的内容分析,比如说比较细致地描绘标题的作用、语言和数字的关系、照片的作用。还有就是符号学的发展,使内容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今天的文字学、印刷媒介企业对这些东西还是感兴趣,但研究者更多的兴趣开始转向电视,开始花很多的时间来注意电视的问题。法国是电影大国,有研究活动影像的传统,法国的电影学系组织得非常好。我们也研究电视节目,研究电视新闻。1986年,我们出了一本论文集,叫《电视对社会现实的导演》。法国学派的研究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成分,一些创意性的新栏目,如电视论坛等都是研究的对象。

第三个类型的研究领域是受众对媒介传播的接受效果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大,不仅是电视。进行这些研究的学者所运用的理论资源都不一样,共同丰富了这些研究。

看受众问题,需要长远眼光,而非仅仅注重短期效果。接收效果的研究,理论上走得更远,比媒介研究还要远一些,特别是在新媒介开始发展的时期内。最近四五年出现了许多新媒介,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学者对媒介投入市场这个细节非常感兴趣。对媒介的使用,不是一开始就被发明家所预见到的,今天我们在网络上聊天,不知道这种节目为谁服务,产生什么结果。

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是,新媒介的拥有者是一部分社会阶层,一般都是年轻人或文化水平和地位较高的人士。观察这些媒介投入运用的发展阶段是比较有意义的。消费者处于主动状态。

还有一种研究是为什么人对“扎皮”(Zapping)感兴趣?在人们使用遥控器之前,人们很长时间在电视机前看一个节目。从出现遥控器开始,人们很容易对电视节目进行转换。这是电视消费中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对很多广告客户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因为一到放广告时,人们就开始换电视频道,这种过程差不多成为个人化的蒙太奇,自己创造了一套节目。

第四个类型是研究传播与政治生活的关系,第一个涉及此领域的是政治竞选活动。最早是在1937年,美国开始利用广播来支持候选人。这在法国是比较少的事,到80年代,电视在竞选中显得非常重要,应用得很多。政治观察家们越来越对电视感兴趣。我们讨论一个很大的问题:电视是否可做一次竞选?对这个问题在今天的回答不是简单的。获选者与落选者差距很小,有时是万分之一左右。对思想缜密的人来说,电视没什么作用,电视只是一种景观。人们在过去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有些学者对这些也不是很肯定。政治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过去左派和右派泾渭分明,现在左派和右派的区分没有传统意义)。学者们研究得更多的是一种变化,导致对政治传播领域的反映。这样提出一种新的要求,政治家们必须在电视上露面,他们的语言必须能被听懂,以便产生传播效果。

第五个研究领域是对媒介功能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阿芒·马特拉比较出色。这个学者差不多每年出一本书,主要是研究跨国传播企业、报刊和电视,对广播的研究相对较少。从付费有线电视到图文电视到E-MAIL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的很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媒介的不同功能显示出来。

传播领域的面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社会调解结构在不断演变。

第六个研究领域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这不仅是有学术意义,也符合一些大的媒介企业老板心思。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没有被公开承认的理由,现在在法国报刊越来越重要,报纸的发行量很有限。视听媒介取代了报刊的优势位置。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是国家集中控制的一个媒介。只要新技术可资利用,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新的希望。可能是出于这种原因,对新的媒介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论著。这是法国的一个特点。

第七个研究领域是研究传播和社会的关系。研究公共空间对信息社会的批判、媒介结构的演变、社会的信息化问题。你们可以理解,围绕其他领域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对媒介的关注,尤其是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研究领域的著作可以在网络上查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