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国土面积为93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亿,领土面积和人口总数均居世界第四位。美国地处北美洲中部,东西隔太平洋和大西洋与欧亚大陆相望,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不仅在南北战争后基本保持和平发展进程,而且两次世界大战都未波及其本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激烈争夺。冷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实力依然十分强大,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独特的美利坚式道路
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开始于19世纪末期。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两倍于英国,是欧洲国家总和的一半,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迅速崛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不仅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剩余资本和技术,而且以其庞大的市场吸收了全球贸易,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火车头,并确立了其长期的经济霸主地位。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虽然分别是全球格局中的两极,但其经济实力远远强于苏联。冷战后美国依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经济的领先地位,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当然,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美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耕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达国土面积的1/3,石油、煤、天然气、钾盐、硫磺等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居世界前列。美国自然资源储量仅次于俄罗斯,排名世界第二。然而,美国也是一个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维护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一直对战略资源及其储备非常关注。2000年,小布什上台后不断调整美国的能源政策。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立即决定逐步将战略储油量提高到7亿桶,据美国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局2002年12月30日公布的数据,美国战略储油当天的存量为5.989亿桶,达到历史新高,是联邦政府自从1977年开始建立政府战略储油体系以来的最高储油量。以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存量,加上民间机构的石油储存,可支撑全国至少使用150天。而目前已经被美国列为战略储备和紧急储备的物资共有93种,其储备标准由国家依据战略需求制定,并定期审查修订加以完善,储备物资也不断更新,以保持完好状态。资源和能源的充足增强了美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战争无疑对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但20世纪以来的几次战争不但没有使美国蒙受损失,相反还多次刺激并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利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同时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战争财。一战前,美国是欧洲的债务国,共欠欧洲各国60亿美元的债务。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出售军火和发行债券等形式不仅还清了债务,甚至变成了债权国。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额达45亿美元,占世界黄金总储备的1/2,确立了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的经济大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经济受到了重创,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军工厂”,经济实力却在不断增强。战争结束后,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3,出口额的1/3,黄金总储备的1/4,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经济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周期,战争只能暂时加快或延缓经济周期。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但从美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战争与经济发展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新与进取的民族精神
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其移民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世界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开辟新大陆的过程中,美国移民逐渐形成了积极创新的进取精神和自由开放的风尚。他们崇尚变革创新,讲求实效,不拘一格,反对墨守成规,产生了美国特有的实用主义哲学。同时由于美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历程,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美国人较少受到封建社会保守传统的影响,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培养了求实、创新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从而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持续发展。由于不断进取和创新,美国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大领先于世界各国,生物、医学、农业、环保技术等也都占有优势。美国人发表在世界主要学术刊物上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专利权的数量稳居世界前列。全球35%的科技论文出自美国人之手,1/3以上的国际专利由美国人申请。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文学奖获得者11位,和平奖19位,经济学奖34位,化学奖54位,物理学奖72位,生理学或医学奖83位。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爱丽丝岛是19世纪末期开始,每一位要入境美国新大陆移民的必经站,尤其是在1892年至1954年的60年移民潮期间,曾有超过1200万的移民抵达此地,在高峰期间,每天都有5000人在这个移民大厅等待移民官的询问和检疫。如今,爱丽丝岛在经过整建工程之后,已成为令人瞩目与动容的移民博物馆。
(资料来源:http://picasaweb.google.com/Willie.Huang.0903/mQDjhE/photo#5091965007732094162)
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两党制。
1787年宪法
美国建国后,邦联政府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松散的中央政府,各州仍然保持主权、自由和独立,各州有各自的议会、宪法。这个松散的政府无法很好地起到代表国家、组织各州事务的作用,也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787年,各州代表齐集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该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程序、司法审查体制以及程序优先等理念,是美国制度创新的典范。
1787年9月17日,美国《联邦宪法》在费城诞生。它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最先以成文法的形式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宪政化的模范。它的确立,标志着美国从此走上独立和统一的真正历史舞台,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pic/20/11742243291452866.jpg)
美国宪法的文本,二百多年来没有做过一字修改,它的基本内容非常稳定。它所增加的内容都是以“修正案”的形式补充进去的,权利法案就是整个宪法修正案的前十条。对于修正案的增加美国国会也非常谨慎。从1789年以来,尽管曾经有三千多条修正案被提出,但是至今为止,美国国会只通过了26条宪法修正案。
联邦制
美国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确立联邦制的国家,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立宪的目的是“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联邦制度主要涉及的是联邦与州、州与州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联邦中央设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又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与国际贸易等。未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除列举权力外,联邦在政治实践中还拥有许多“默示权力”。所谓“默示权力”,指宪法虽然没有明确授予,但在惯例上由联邦行使而又被认为不违反宪法精神的权力。这一司法解释,为联邦后来扩展其权力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三权分立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根据美国宪法,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掌管。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435名,按各州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确定该州在众议院的议员数。参议院议员100名,每州2名。参、众两院议员均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任期2年,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全部众议员和三分之一参议员。参、众议员均可连选连任,没有次数限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和联邦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任命,若无过错,终身任职。
漫画:美国三权分立图
(资料来源:http://storage.msn.com)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三种权力中间还存在着制衡关系。首先,总统拥有行政权,但是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运作经费须经国会立法批准,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以及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国会还有权监督行政过程,包括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行政经费的使用和官员的行为等,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弹劾总统。其次,国会拥有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并拥有立法倡议权和行政立法权,同时参议院和众议院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最后,法院系统拥有司法权,但联邦法官须经总统提名、经国会批准后由总统任命,国会则拥有最高法院法官人数和低级联邦法院设立的决定权。反之,最高法院又凭借司法审查权强有力地制约国会和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其无效。在各种权力之间复杂的分立和制衡中,权力滥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两党制
美国采用两党制。宪法虽然没有规定政党地位,但政党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渗透于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两党制在美国成立联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战争后,两党制正式形成。在以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掌政权,垄断了美国从联邦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政治权力,没有出现任何第三党执政的历史。美国政党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招募和遴选公职人员候选人;多方筹款,为候选人提供经费支持;参与选举,充当候选人和选民之间的桥梁;通过司法帮助建立选民联盟,完成美国公民利益的表达,实现政治社会化;组织政府,整合各方利益,解决民主与效率的矛盾,实现代议制。因而,美国政府也被称作政党政府或政党政治。
漫画:驴象之争
(资料来源:http://www.lzbs.com.cn/rb/2008-01/04/content_1348650.htm)
美国的两党制对于西方的民主政体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两党的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缓和美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同时也强化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此外,为了达到上台执政的目的,两党之间互相攻击,提出不同的政策选择,也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但是归根到底,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政策选择上存在矛盾和分歧,强调的重心有所不同,其本质都是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
序曲
美国由于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的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美国开始试探着走向世界。美国国内一向主张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推行“国际主义”,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由此萌发了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两种对立的外交政策主张之间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军事上步入欧洲和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机会。1917年4月6日,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卷入到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事务中去。战争进行到1917年底,沙皇集团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却在大战中成长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迫使英、法、俄等国在战后按照其意图重建世界秩序,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日在国会提出了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
经过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美国的意志成为绘制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指导思想,表明美国已从美洲大陆步入了全球政治舞台。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这次跨越大洋的军事远征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标志着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要角色。”战争还使美国认识到,欧洲大陆的力量对比若出现不平衡,也会危及美国长远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军应担负起超越美洲大陆的作战任务,这就远远超出了美国军事战略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本土防御思想。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略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开始参加由国家联盟实施的战争,使美国第一次经历了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联盟战争。但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战后美国“又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它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向国内。30年代,孤立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到30年代末逐渐衰退,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终于彻底崩溃。
威尔逊
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全球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19世纪以来,欧洲长期处于世界政治的中心。二战后,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中心。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美国在参战前就已考虑和研究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1939年12月,罗斯福下令成立“和平与改造委员会”,负责研究战后“为美国建立—个理想的世界秩序”需要什么“基本原则”。1941年12月,美国国务院又设立了一个由国务卿赫尔任主席的“战后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负责拟订解决战后问题的各种方案。1943年4月,在罗斯福授意下,《星期六晚邮报》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出把美、英纳入三大国“合作”、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构想。该文提出了两项具体措施: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1941年12月7日早晨7点53分,日本突袭美军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至此,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资料来源:http://www.52en.com/yy/html/20050619_001.asp)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根据战后初期变化了的国际局势,调整美国的外交战略,提出以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为特征的全球战略。1946年2月,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为杜鲁门政府设计了“遏制理论”,为美国挑起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同时,杜鲁门的白宫主要助理克拉克于1946年9月24日提出了《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绝密报告,认为“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所控制)的地区”,对那些反抗苏联的国家给予“慷慨的经济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出笼,表明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质的转变,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遏制”思想正好迎合了当时冷战的需要,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进行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心理手段在内的全面遏制,在美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此后,“遏制战略”就成为战后40多年间美国长期奉行的、以对抗苏联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目标的全球战略。
身在二战前线的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继续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在政策上,用所谓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来代替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在军事上,变“遏制战略”为“大规模报复战略”,并辅之以“战争边缘政策”。
1961年上台的肯尼迪政府提出“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用软硬兼施的两手来达到全球战略目标。同时,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发展多样化军事力量,以使美军能应付各种类型的战争。总之,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鼎盛时期。但随着美国扩张政策屡屡受挫,美国的实力开始衰退,并从巅峰位置上跌落下来。
收缩与调整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严重削弱,美国面临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的对外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标志的旧的全球战略方针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美国急需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在1969年7月25日的关岛讲话和1970年2月18日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大方针作为“新的和平战略”,“尼克松主义”形成。“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折,其实质在于通过战略收缩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里根
1981年到1989年,里根连任两届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立即调整对外战略,提出“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关系总方针。其主要目标是:通过重振美国的经济实力,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制止苏联的冒险行为,努力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里根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制定并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以求从根本上打破美苏战略均势;推行里根主义,压缩苏联势力范围、扩大美国影响;对苏联实行实力遏制与谈判并重的灵活政策。1987年12月8日美苏签订了《中导条约》,美苏关系由80年代以来的严峻对抗逐渐走向缓和,进入了对抗与对话的新时期。
1989年乔治·布什上台,面对苏东各国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加强了“和平演变”的攻势,力求把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的轨道。与传统的遏制政策相比,它具有全面性、主动性和进攻性的新特点。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布什调整了对外政策,在确保美国军事优势的前提下,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融合”、“纳入”代替孤立和打击;调整与同盟国的关系,强化美国在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切实加强对付第三世界威胁的能力;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又以“人权”为突破口的政策,对中国诱压兼施,以期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1990年9月,布什借海湾战争之机,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作为美国在世界格局新旧交替时期调整对外战略的总目标,即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以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乔治·布什
(资料来源: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6/12/14/001628293.shtml)
比尔·克林顿与夫人希拉里
(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w/2007-01-20/231412092414.shtml)
冷战后
1993年1月,克林顿政府执政伊始,即着手对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家实力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经过深入研究,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更趋明朗,“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寻求并尊重我们的领导”。另一方面,“令人烦恼的捉摸不定的形势和明显的威胁依然存在”。当然,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安全环境发生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已发生了变化。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的同时,更加突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称只有“参与”才能“扩展”。“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提出,表明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1997年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全球战略新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过程中推出的一个重大举措,它既是对“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有力补充,更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已完成了“冷战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将着眼于21世纪,以更加灵活多样和富于进攻性的手法参与国际斗争。
1968至1973年期间,乔治·W.布什作为一名F-102战斗机飞行员在德克萨斯空军国民警卫队服役。
(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w/2004-11-02/10024113496s.shtml)
2001年1月共和党人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9·11”事件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把建立反恐包围网和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摆在最优先的位置。其最重要的目标是绝对确保不可能再对美国发动袭击,特别是核、化学或生物武器的袭击。2002年9月20日,布什正式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式确立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并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美国已经认清传统安全威胁尤其是大国战略竞争不再是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头号的直接威胁。该报告明确提出:美国现在所受到的威胁,“与其说来自耀武扬威的国家,不如说来自衰败国家;与其说来自舰队和军队,不如说来自少数怀恨在心者手中的灾难性技术”。据此,美国把恐怖主义威胁定位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头号和现实威胁,防范中、俄等大国崛起和挑战,已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轻重缓急排序表中后移。增进大国合作开始成为美国的主流战略思想。美国政要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反复重申美国意图重建一个各大国和平合作、不再持续备战的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