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理好大国关系

处理好大国关系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处理好大国关系大国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大国关系则是影响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处理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是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努力发展和扩大这些共同利益,使之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主流,应该成为中国外交的政策取向。因此,处理好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第二节 处理好大国关系

大国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大国关系则是影响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处理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是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自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呈现出相互借重、相互竞争与相互协调的特点。和谐的大国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而随着中国与大国之间良性互动的不断加深,中国将在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处于更主动的地位。

中美关系

img110

2007年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澳大利亚悉尼会见前来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

(资料来源:新华网)

在新中国建立后长达20年时间里,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敌对”国家,后来出于对付苏联的战略需要,美国开始把中国看作“友好非盟国”,但企图演变中国的目标并未改变。冷战后,美国在寻找新国际“敌人”的过程中,美国国内曾有人把矛头指向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力量不够强大,美国多数人觉得还不致严重冲击美国的霸权地位,经数次大辩论,最终把中国界定为“非敌非友”。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伊始,把中国视作“战略竞争对手”,并推出了许多针对性的严厉措施。“9·11”事件后,美国认定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对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于是调整国际战略,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中美关系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但是,美国反华势力和新保守主义势力却未根本改变对中国的敌意,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这些人对中国的戒心更是有增无减。他们视中国为潜在的战略对手,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

美国对中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会削弱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地位,甚至会把美国排挤出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会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对手;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将会降低美国的软实力;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展会使美国干预海外局势的能力受到挑战;中国在相关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与美国不同,中国同朝鲜、伊朗、古巴、苏丹、委内瑞拉等国保持友好关系,会使美国处境被动;中国同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国发展战略关系,会缩小美国的战略运筹空间。美国对华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取向,将会贯穿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中美关系。为了应对中国兴起对美国战略可能造成的长远冲击,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战略运筹,如积极推进在亚洲地区的军事调整,不断加强同亚洲盟国的关系,大力拉拢印度,积极渗入蒙古,等等。美国还挑拨中国同俄罗斯、印度的关系,牵制中国同欧盟的战略合作,坚持向台湾售武,在经济和能源方面加紧对中国施压等等。美国企图利用日本作为遏制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进而强化美日军事同盟。

img111

美国“全球鹰”无人机空中飞行

(资料来源:《世界新闻报》)

中美合作两利,对抗两伤。中美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在国际、地区事务上也需要相互理解和配合,越来越成为利益攸关方和建设性合作者。中美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跨国犯罪、经贸、朝鲜核问题、伊拉克战后重建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努力发展和扩大这些共同利益,使之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主流,应该成为中国外交的政策取向。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关系着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全局。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最大因素,周边一系列消极因素背后几乎都有美国的影子。中美关系既有斗争,也有合作。争取有利的周边环境,要尽可能寻找和扩大中美共同利益。中美关系的稳定,有助于中国改善和发展同其他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因此,处理好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美高层会晤频繁,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定期举行,军事交流和军事外交不断。在新时期,中国对美外交的目标是:争取两国关系长期保持总体稳定,并能有效地进行建设性合作。中美关系中的一大障碍是台湾问题。只要美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干涉中国内政,不支持台独,中美关系就能平稳发展。

img112

中美关系漫画

(资料来源:http://www.3800hk.com/jstd/j06/200712/135581.html)

中俄关系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是中国主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近年来,中俄双方按照《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以互办“国家年”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俄“国家年”活动是由两国元首共同倡导和确定的。2005年7月胡锦涛访俄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img113

2006中国“俄罗斯年”标识

img114

2007俄罗斯“中国年”标识

中俄之间没有原则性的矛盾和分歧,边界问题也已得到基本解决,两国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近年来,中俄政治互信明显增强,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不断加强,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在推进世界多极化、维护联合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立场基本一致。中俄关系的发展改变了冷战时期国家间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旧思维,创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目前,两国已在制定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9年至2012年的实施纲要。今后,中国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与俄罗斯开展更广泛、深远的互利合作,并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img115

中俄关系2006年度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按日期排序)。人民网俄文网站(http://russian.people.com.cn/)和俄新网(http://rusnews.cn/)共同推出“中俄关系2006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资料来源:千龙网)

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邻国,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中日两国的协调与合作。中国政府一向重视中日关系。总的来看,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近年来,双方高层保持了频繁接触。2006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被舆论称为“破冰之旅”。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融冰之旅”访问,在友好、坦诚、务实的气氛中,双方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确定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内涵、框架及重点合作领域。温家宝还和安倍共同主持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的启动会议,建立了这一对话机制并明确了机制构成。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还举办了“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顺利实施了3万人交流计划。两国恢复了军方高层交往。中国军舰“深圳”号访日,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舰首次访日,取得圆满成功。2007年12月底,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访华,促进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被称为“迎春之旅”。

img116

温家宝与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学生棒球队员的合影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img117

中日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历史问题。在中日漫长的关系中,有侵略战争,也有友好交往。中国的原则立场是:历史问题是客观事实,不能回避,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不应是包袱,而应从中汲取有益教训,使之成为发展关系的动力;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绝不仅是日本的内政和文化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问题,这个举动反映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是中国绝对不能接受的。据此,在中日关系上,两国媒体应该正确引导舆论,避免片面甚至歪曲性的报道,在处理敏感问题时,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坚持原则又不伤大体,既不忘记历史又放眼未来,才能使“中日永不再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成为现实。

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较少历史纠葛和现实冲突,尽管存在一些摩擦因素,但双方都比较看好发展前景。欧盟酝酿取消对华军售制裁、中欧发展伽利略计划合作、双方在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选址问题上相互配合,都是中欧战略接近的重要体现。中欧都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双方战略借重需求上升。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对高度依赖国际贸易、拥有庞大剩余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欧盟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中欧经贸关系从互通有无发展到了互利合作,而且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欧盟已成为对华输出技术、设备和直接投资的主要供应方。欧洲在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方面,同中国的立场近似。中国重视欧洲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双边关系全面深入发展。1994年,中欧达成政治对话协议;1998年,中欧领导人建立年度会晤机制;2003年,双方确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对话和经贸、科技、能源、环保等各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2006年9月,双方一致同意启动中欧伙伴合作协定谈判。

img118

2004年10月9日晚,北京正阳门在电脑墙幕灯的照射下,呈现出象征法国国旗颜色的红、白、蓝三色。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在北京拉开帷幕。

(资料来源:新华网)

欧洲与中国结成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从战略角度深化同中国的互利合作是主流意识,但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并不是毫无担忧。在欧洲,“中国威胁论”也有一定市场。欧洲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相同,欧美间有摩擦和矛盾,也存在长期形成的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欧美之间实际共同利益远大于中欧共同利益。不能漠视欧美矛盾,也不能夸大欧美矛盾。欧盟推进一体化进程,独立自主倾向发展,客观上对美国霸权主义会有牵制。中欧战略接近,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美国猜疑。中国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关系都应坚持不具有排他性和不针对第三方。中国应在美欧间寻求更多的利益交汇点,争取多赢和共赢。无论在多极化、多边主义问题上,还是推动欧盟取消军售制裁,都应从中欧美大三角关系来考虑和审慎处理,把握好尺度,防止顾此失彼。

img119

中国舞龙队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盛装游行上表演

(资料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