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的十八大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部署

党的十八大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部署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党的十八大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讲道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十年前,党的十六大首次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随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即面向市场、面向群众。

六、党的十八大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部署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讲道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也取得新成绩。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提出新要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文化方面的任务是建设文化强国。兴起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而且我们党把文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是有远见卓识的。建设文化强国,对内表现为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对外表现为加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增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而十八大则明确自信地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看得更加清晰了。

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首次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随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即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十年来,在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目标和路径指引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文化生产力被激活,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我国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向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并为此专门作出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标志着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反映了我们党驾驭文化发展主流已经充满了自信。“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再次提出,意味着我们将实行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文化政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尤为值得注意的。胡锦涛同志在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必将创造出比以往社会形态条件下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论及公民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同时要看到,采取这样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圆熟的状态,并逐渐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现在的这种表述,既将我们现在倡导的理念鲜明地提了出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为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在当前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这种表述是一种务实而明智的选择,可以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素质”,也与包括“两个翻番”“五位一体”等在内的十八大报告新亮点一起,成为此次大会的“热词”。

从近年来道德模范越来越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需求和呼唤,一个全社会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氛围日渐形成。

公民道德水平是文化强国的最终体现,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如果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强国的旗帜与方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文化强国的目标,那么公民道德素质就是文化强国的外在体现形式与根本的落脚点。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的不是锦上添花,不是唱唱跳跳、莺歌燕舞,说到底是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提高道德素质。法律是硬约束,道德是软约束,要做到“法以诛恶,德以劝善”,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与30年前相比,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但同时,道德建设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毒奶粉”“地沟油”,到“小悦悦遭碾压,无人施救”“老人摔倒,没人敢扶”,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亟待正视的地步。

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部分社会成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对遏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决心和信心可见一斑。

事实上,近年来不管是见义勇为行为在各地被陆续写进法规,还是对诚信企业奖励、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的加大,都体现了一个动员全社会参与道德建设、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加强道德建设,就在于唤醒全社会所有人的文明、文化基因。道德建设,让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更求真,更直面社会现实,与民生更近。道德建设应采取更具时代特色、与老百姓更贴近的方式,比如“志愿者”“道德银行”等更加常态化更注重日积月累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掘内心的真善美。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要行动起来。作为多年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文化、对文明的深切渴望。道德建设是激励人们弘扬美德、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正能量。弘扬美德,传递正能量,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从最美个体到最美中国是百姓的心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未来要展开的实际工作。

(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群文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如今,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全覆盖”时代,长期困扰我国的城乡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大幅缩小,对于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中央财政将为博物馆免费开放设立专项资金。目前全国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参观人次超过了5亿。

在此基础上,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15个省级美术馆已经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012年年底之前,全国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将实行全部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在对文化建设作出整体部署的同时,也勾勒出一个巨大的新市场,预示了新的投资机会。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借鉴世界传媒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已经充分看清楚了我们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和光明未来。

建设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会,从提升国家软实力角度看,也是打造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