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经证券报道
财经证券新闻的受众,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投资者,当他们阅读、收听、收看一则财经新闻的时候,看重的是这则新闻是否能使自己“获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能从财经新闻所反应的内容中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措施;投资者希望能从财经新闻中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寻找到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换言之,受众希望通过一则或一系列财经新闻,能够对一种经济现象或一件财经事件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财经新闻的实用性,表现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上。
一、财经新闻报道
财经新闻报道就是有关财经领域的新闻报道。因此,财经新闻具有新闻的一切属性,具有及时性、显著性、趣味性等特点,但同时财经新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专业性、权威性。财经新闻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吸引受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财经报道的采写者就需要调整思路,在财经新闻报道过程中牢牢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建设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一)实用性是财经新闻的立足之本
实用性是财经新闻的一大特点。财经新闻提供的信息要“快”“准”“透”。
所谓“快”,即及时为受众提供各种财经动态和信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受众对财经新闻中资讯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市场中的动态,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以最快时效发布了财经新闻后,财经新闻从业者还要对新闻报道提供背景和专业的解读,将新闻报道里所隐含的与经济发展、市场趋势的关联性解读出来,寻求出此事件和彼事件之间的联系。这种解读、分析,应该是准确的。准确真实虽然是对所有新闻的共同要求,但是对于财经新闻来说,依然有特殊之处。财经新闻的受众将根据经济新闻提供的内容,作出消费、投资决策或与消费、投资决策有关的判断,不准确的财经新闻不仅会使受众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很可能给受众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准”是财经新闻必须坚持的原则。
所谓“透”,即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受众同样能够看懂、听懂财经新闻。一方面,财经新闻中包含着很多的数据和专业术语;另一方面,财经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领域,一个看似简单的财经现象、经济数据背后可能隐含着复杂的经济理论、利益博弈。而财经新闻的受众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又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财经新闻要写“透”,把“究竟发生了什么”写清楚、写明晰、写通俗,令专业人士读了了解、普通受众看了明白。
(二)建设性是经济新闻的价值所在
首先,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对国家中远期的政经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取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新闻采访有原则性的把握。这是因为对大多数受众来说,他们相信媒体上的财经报道所传递的信息,并按照信息改变自己的行动,作出新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没有这种全局性的、政策性的把握,记者采写的稿件不仅不会有建设性,还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其次,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在看待一些经济现象时,必须具备社会大局观与经济大局观,财经报道本身有其特殊规律,不同经济现象相关性很强,会连带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又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当前财经报道较难把握,关键就在于如何稳妥地把握好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解读角度,对生活中的财经热点、财经新闻问题,财经新闻从业人员要做到早发现,又不盲目炒作,要擅长理性分析,写出具有建设性的报道,以更有利于受众的经济生活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营。
(三)前瞻性体现财经新闻的品质
前瞻性是体现财经新闻报道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通常将政府的行为说成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如果说我们对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报道,更多地体现了建设性原则,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报道,前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受众角度出发,前瞻性财经报道是最为有用的。比如,如果一篇财经报道通过市场中的种种数据、种种迹象预计到央行要加息,那么受众可以依据这篇财经报道调整投资策略,从而避免投资损失的风险。
前瞻性财经新闻报道一方面是在一个新兴产业、一个新兴财经现象萌芽但尚未成为人人关注的“热点”时,敏锐地作出反应,作出判断。另一方面,前瞻性报道也要在产业、财经现象已经炙手可热时揭开其中的矛盾,当一个新兴产业或一种现象逐渐成为大众关注并渐渐“炙手可热”之际,敏锐地观察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在报道中尽可能为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条件。
准确把握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是财经新闻报道记者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这种准确把握的能力建立在对新兴产业发展大背景的全面了解、对经济发展所处国内外大环境的把握,以及对财经现象、经济问题长期思考的基础上。此外,前瞻性财经新闻报道不仅要求记者在对某个行业、产业、经济领域进行采访的基础上,对行业、产业、经济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不利的变化做出事先的警示,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瞻性的报道还应提供可行的化解、避让之道。
二、证券新闻报道
由于报道题材的特殊性,证券新闻报道在实现新闻功能的过程中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某项具体功能体现的强弱与其他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即证券新闻报道更多地体现出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证券新闻报道的功能
1.传播信息是证券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功能
证券新闻报道的功能定位首推信息传播。这是因为:证券市场每天都要产生出大量的信息,除了在证券交易日从证券交易场传出的随时变动的交易行情外,全国2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每天都有股权转让、送配股、重大经营项目和重大人事变动等一系列可能影响股价的信息,同时还有许多与证券市场有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如利率调整、行业倾斜等方面的信息。没有哪一类新闻的受众能像证券新闻的受众那样与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切身利益关系。在信息可以致富的今天,其他领域的信息对人们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远不如证券信息与人们的关系来得及时、直接和重要,因为在证券市场,谁能最早获取准确的信息就意味着谁能获得财富。如果说,“信息致富”在其他领域还是个带有鼓励性的词语的话,那么证券市场的众多投资者对此却有切身的感受。既然证券市场的各种信息接踵而至,人们对证券信息的需求又如此迫切,以证券市场为主要报道内容的证券新闻,就理应以传播有关证券信息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证券新闻更多地带有信息性的特性。
由于证券信息直接影响着证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有关主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的信息传播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措施。
首先,在规范信息传播媒体方面,采取了信息披露指定报刊制度,即批准几家在证券信息传播方面有全国性影响的报刊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定报刊,上市公司应当将要求公布的信息刊登在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披露信息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报刊上披露信息,但必须保证指定报刊不晚于非指定报刊披露信息,在不同报刊上披露同一信息的文字一致。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必须最先在指定报刊上刊登,使之广泛、同步、一致地达到每一位投资者,以确保在信息的获取上,市场的不同参与主体均能享有同等的待遇,这也是为了体现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除了指定信息披露报刊以外,有关部门还对其他证券信息传播媒体制定了规范要求,《关于上海证券市场信息传播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综合性报刊、经济类报刊传播证券市场信息时应在主管部门确定的范围以内,不得随意扩大。声讯服务电话、可视图文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传播证券市场信息时,只得传播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已经公开的信息。经批准非公开发行的证券专业出版物,只得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不得在社会上公开陈列、张贴销售。各类社会性证券讲座或股市沙龙,只能由证券经营机构、证券咨询服务机构主办,举办单位应在举办前报其上级单位备案。
其次是对信息传播内容的规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应及时披露的13项重大事件,《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细则(试行)》中又补充了10项重大事件。之所以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披露作出一系列规定,是因为它们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
再次是对信息传播行为也进行了规范。根据有关规定,涉及证券市场价格走势的上市公司重大信息和来自于决策层的有关政策信息,应该予以及时传播,但又必须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批准;同时,股评人员在进行股票行情分析时,只得传播已经公开的证券市场信息,不得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对本人买卖股票进行评论。
2.证券市场的不成熟决定了证券新闻报道必须强化舆论监督功能
与其他新闻相比,证券新闻报道更应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因为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远多于其他领域,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是一个既充满获取高额收益机会,又具有高风险的市场,参与投资的机构和个人,都想从中获取可观的收益,难免会出现一些通过违规操作以牟取暴利的行为。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年轻而欠成熟的市场,各参与主体由于缺乏经验而难免不自觉地出现违规行为。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证券市场,一方面是高度市场化,另一方面计划经济的痕迹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依然存在,由此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也很多。没有哪个领域能像证券市场一样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证券市场的一次违规行为,往往会使众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乃至社会的稳定。为了制止证券市场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除了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以外,通过新闻曝光进行舆论监督便成了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怎样做好证券新闻报道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进入证券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沪深两市已有近1个多亿股民开户入市,他们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大多数普通股民在证券投资方面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十分充足,特别是那些新近入市的股民更是如此,他们迫切需要比较权威、客观、全面、及时的证券市场信息及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引导,这就为各新闻媒体尤其是以经济类内容为主的新闻媒体办好证券新闻版面提供了很大的施展能量的空间。
由于证券新闻版面(栏目)与广大投资者有着独特的甚至是切肤的利害关系,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读者对证券新闻版面的要求比对其他版面的要求更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证券新闻版面不仅要求其内容及时、准确、全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其文章评述有权威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证券新闻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证券新闻的编辑人员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
股市的发展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好的证券新闻编辑必须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自己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把握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并在选编股评文章时力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给广大股民提供一些比较准确、及时、可靠的引导,使版面乃至整个报纸取信于读者。
(2)证券新闻编辑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观点力求正确,资料强调准确、无误。
证券新闻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可能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不少刚入市的投资者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炒股经验尚显不足,他们对新闻媒体上刊载的股评文章或数据资料等有着较为强烈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面对茫茫两千多只股票,不知如何下手,只好跟着媒体的引导走,这种特殊的编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给每个从事证券新闻编辑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严谨、细致,观点力求正确,资料必须强调准确、无误。就是说,对每一篇文章、每一组数据,都要字斟句酌,不能有任何的纰漏和疏忽。证券新闻中有许多内容都是用数据说话的,如中报、年报的业绩,股票的代码与价格,配股数量与中签号,除权除息日期等等,在编辑这些数据时要格外细致、小心,既不能合理推测,更不能凭空杜撰。否则,错了一个数字,投资者就有可能依据这个错误的数据进行实际操作,并有可能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心理压力。
(3)为投资者推荐个股时既要坚持权威性,又要谨防落入陷阱与圈套。
为广大投资者推荐有潜力的个股,是证券新闻版面(栏目)的魅力所在。但在为读者推荐股票时一定要掌握技巧、权衡把握,既要坚持权威性(准确性),又要谨防落入别人设置好的陷阱或圈套里。权威性要求编辑所选用的荐股机构或个人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或者特别有实力,对个股研判准确,或者在股民中有着较好的口碑。因为我国股市目前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跟风”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有权威性的、知名度高的荐股机构和荐股人对广大股民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防止落入陷阱或圈套是说有的机构或荐股人在推荐个股时往往不是从普通股民的利益出发,而是充当着某些机构的“枪手”,他们推荐某只股票完全是为了庄家顺利出货,普通股民只要跟进,必受高位套牢之苦。这时候,潜力股对普通股民来说变成赔钱股,媒体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枪手”们的代言人。
三、财经证券报道写作
(一)财经证券报道导语
导语是财经证券报道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财经证券报道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经济新闻事实或依托经济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财经证券报道导语担负着三项使命: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经济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财经证券报道主要传递的是何经济信息;一语定意,为整篇财经证券报道定下基调;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财经证券报道在写法上虽有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则。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经济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抓住经济新闻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经济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突出个性,摆脱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突出最新的财经证券消息内容和最新的经济消息时间要素。财经证券报道的内容要新,要提供新的经济信息;在财经证券报道导语中要突出最新鲜的财经证券事实。讲究财经证券报道时效,在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要素。例如:
林毅夫称中国经济有潜力20年保持年均8%高速增长
据新华社电,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23日表示,如果充分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还可保持年均8%的高速增长20年。
林毅夫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9%的高速增长,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成就。但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世界上有经济学家开始“唱衰”中国经济。林毅夫认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为前提,中国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投资实现。(2013年5月24日新华网)
(二)财经证券报道躯干
财经证券报道的精华一般浓缩在导语之中,其躯干部分往往是对导语的进一步充实和展开,作用是解释和深化财经证券报道导语。对于财经证券报道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经济新闻背景材料,使读者对于财经证券新闻事件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补充新的财经证券事实;使新闻六要素得以完备,以便读者对于财经证券新闻报道的主题和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在进行财经证券报道躯干部分写作时需注意的问题:围绕一个主题取材;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财经证券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财经证券报道要生动,往往离不开财经证券报道细节,而细节往往是在经济新闻躯干部分展开的,这有助于经济新闻报道增添对读者的吸引力。可以从不同角度、方位、层面去报道,远观近察,写出经济事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还要注意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不要避开读者急切想知道的内容去节外生枝,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之事。表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安排的顺序,力求条分缕析,环环紧扣,不能凌乱重叠。例如:
中储粮搞经营捞过界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中储粮、中粮、华粮、中纺集团等粮食储备机构做好粮食安全生产的相关工作。
通知特别点名中储粮,要求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扭转近年来事故多发频发的局面。
5月31日,中储粮总公司所属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事故。国家粮食局通报称,经初步核查,过火粮囤和货位共80个,粮食约5万吨,主要是露天储存的临储粮和最低收购价粮等政策性库存。事故中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直接烧损粮食初步估计在700吨至1300吨。
巧合的是,火灾发生前不久的5月28日,中储粮总公司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根据中央巡视工作的统一部署,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开展巡视工作。”
而在5月初,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中储粮的审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储粮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执行国家政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其中涉及金额最大的一项问题是:2011年,中储粮总公司财务部未经内部审批,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等13家商业银行开立定期存单,累计资金84.4亿元。
不过一位河南地方粮食企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其粮食储备和经营业务不分,以及将粮食储备业务分包出去收取利益的行为。
按照2012年公布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储备粮,不得利用储备粮进行商业经营,不得从事其他违反国家粮食政策和规定的活动。
为此,国家每年都要给粮食储备企业补贴,上述粮食企业人士称,河南、东北等地一斤粮食的保管费是0.043元/年,东部地区则还要偏高。也就是说,只要是进入国家粮食储存体系,就能拿到这笔不小的补贴。
上述河南粮食企业的人称,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并不都要自有库储粮,它会吸收一些地方粮食企业的粮库来储粮,一般地方和企业的粮库都非常乐意受到中储粮的“青睐”,因为这意味着可以拿到巨额补贴,当然,其中免不了要给中储粮“输点血”。
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也提到了上述问题,其称,2008年至2011年,中储粮总公司部分直属库在中央储备粮存储方面存在混仓存储问题,还有个别直属库存储设施不符合仓储标准,在无承储资格单位存储中央储备粮。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称,这些不符标准的所谓“直属库”,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从地方和企业吸纳进来的粮库。
除此之外,中储粮自己经营粮食业务也饱受业界和社会诟病,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称,在粮食法草案提交人大讨论过程中,中储粮对上述不得让粮食储备机构参与经营的条款意见很大,目前该草案也迟迟没有成为正式的法律条文。
近几年来,国务院也一再下文,要求中储粮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购销经营活动。
郑风田称,中储粮本身已经享受到了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的优惠和利益,现在又想通过经营活动来牟利,等于两边便宜都占到了,这样做的危害是:中储粮的经营活动影响到其调控国家粮食总量和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例如在粮食歉收、粮价高涨期间,中储粮应该退出粮食收购市场,结果它也跟着其他市场上的粮食企业一样,进入抢粮大军,从而助涨粮价恶性上涨。(2013年6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三)财经证券报道结尾
好的财经证券报道结尾可以卒章见义,点出财经证券报道的主题。还可以使财经证券报道结构完整,增强读者记忆。经济消息结尾的常见方式:自然结,不添结尾段;拾遗补缺法,补充新闻导语、躯干未提及的新闻要素或背景材料;卒章见义法,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别开生面法,别出一层,补充题蕴。
财经证券报道结尾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结尾是经济消息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要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宜顺势而行。不草率收尾,也不戛然而止。力求简洁、不重复。要令人留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较为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绕梁,使人掩卷沉思。
(四)财经证券报道中数字的应用
经济新闻由于报道的是经济工作,离不开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而经济工作中的指标、效益、速度、质量等指数,常常通过数字反映出来。
数字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实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题;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答新闻中的疑难问题,说明新闻事物的特征,或对新闻中所涉及的学术名称、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对新闻事物的性质、地位进行判定,确定新闻事物的质。
财经证券报道中数字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绝对数: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定时期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数值。
(2)相对数:即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财经证券报道中常用的相对数有:
①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数: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
②结构相对数:同一新闻事物内各部分的数量与全部数量之比。
③动态相对数:发报道时的最新数值与原基数之比。
(3)横向对比数:甲地某一经济现象的数值与乙地某一经济现象数值之比。
(4)平均数:社会经济现象总值与人数或亩数等单位总量之比,表示一般水平的平均值。
使用数字要优化,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说明主题。
使用数字要科学、真实,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活实际,不能失实。使用的比例单位要科学,不闹笑话。如不能用“降低了××倍”或“减少了××倍”,要严格区分“增倍”和“翻番”的涵义,不能滥用。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11月11日刊登的一篇通讯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大胆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值翻了27番。”假如该厂之前生产总值只有1000元,翻27番就是1342亿元,而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才4972亿元。显然,作者是把27倍当成27番了。
使用数字要准确。如《广州日报》1998年9月10日刊登的《抗洪减少了多少损失》中说:“据了解此次长江、松花江防洪工程使2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免遭水淹,减淹面积达2710万平方公里,保护了2234万人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
运用数字要通俗。要借助物化、比喻、联系、推论等多种手法,把数字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法,使数字形象化。如“从1971年至1979年全国累计少生5600万人,相当于目前广东省的人口”。两会代表说:“每年公款喝酒喝掉一个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运用比较法,使数字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明确,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以显示其差别。
把同一事物的现在与过去比较,以显示其变化。运用分解法,把大数字化小,使之与受众更为接近。运用综合法,使小数字变大,以便引人注目。运用衬托法,使之所包含的意义更为鲜明,更好地说明新闻事实。运用比拟法,使被报道的事物更为形象具体。
请看《黄金期货收跌 现货金银延续跌势》一文:
黄金期货收跌 现货金银延续跌势
新华网上海5月23日电(记者陈爱平) 23日,国内黄金期货近全线收跌。现货金银亦延续跌势。
数据显示,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交易最为活跃的2013年12月份交割合约早盘跳空低开,报每克273.52元;早盘窄幅震荡运行,一度跌至当日最低点每克272.4元;随后震荡走高,尾盘涨至当日最高点每克276.62元;最终报收于每克276.23元,较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0.96元,跌幅0.35%。
其余非活跃合约近全线收跌。成交较活跃的2013年6月份交割合约报收于每克279.11元,较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0.35%。
数据显示,当日黄金期货成交活跃。截至收盘,共有8个合约成交。共成交131518手,成交额361.11亿元。
现货金银延续跌势。数据显示,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Au99.95收盘于每克279.07元,下跌2.16元,共成交1726公斤;黄金Au99.99收盘于每克278元,下跌3.56元,共成交12521.4公斤;黄金Au100g收盘于每克281.12元,下跌0.88元,共成交99.2公斤;黄金Au(T+D)收盘于每克276.91元,上涨0.24元,共成交50568公斤;Pt9995收盘于每克302.89元,下跌1.52元,共成交400公斤。
现货白银收跌:Ag(T+D)递延交易品种收盘于每公斤4495元,下跌6元,共成交505.42万公斤;现货市场上,上海华通铂银市场1号白银现货每公斤报价4445元,2号白银现货每公斤报价4430元,3号白银现货每公斤报价4415元,较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90元。(2013年5月23日新华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