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新闻评论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记者写出一篇评论,由播音员念稿,这基本上是报纸的模式。
第二阶段是由播音员讲,同时配合一些画面。这虽然同时运用了声画两种手段,但由于没能实现画面和论证的有机结合,所以这种电视评论不过是两张皮似的,不能通过视听结合、声画兼备、双线互补的优势影响受众,电视媒介自身的优势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种模式大约在1990年前后形成,它是以电视述评为主要形式,在遵循新闻评论共性原则的基础上,用有声的画面语言来论证。论点是标题化的,论据则是形象化的,论证是由记者、主持人和各界人士共同完成的。这种模式不仅使电视评论极易为人所接受,也使电视评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大大增强。如中央电视台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新闻评论,通过战争背景和战场战况的介绍,记者、主持人的交叉评论,有关专家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使得评论节目深入浅出、生动直观、权威性强。
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获得独家新闻也越来越难。但新闻评论就有很大不同,独家观点、独家视角、独家解读都可以做到,且最容易被受众记住。电视新闻评论不仅是对纸媒评论语言的照搬和电视化,更多的是将电视传播特点和新闻时事评论有机结合。
一、电视评论节目的形态
电视评论节目主要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言论式,可以称之为谈话类电视评论;一种是述评式,通过节目制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记述,以叙事策略的选择与优化蕴含对事件的评价,叙事立言,可称之为电视述评。
(一)谈话类电视评论
谈话类电视评论以口播、解说词、谈话等有声语言为主,更多借助于听觉系统实现传播目的。这种评论方式更接近于传统评论的形态。这类节目的共性是:观众基本可以靠“听”来完整了解节目的内容,节目主要由说话者的观点性言论来组成,很少有具体事实的展开。
1.论坛型
论坛型是指主持人针对当前某一重大的或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邀请有关方面人士或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在节目中,观点的提出、碰撞和交流主要由参与节目的嘉宾或公众完成。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已停播)、《国际观察》,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论坛型电视新闻评论浓缩事实报道,将新闻作为背景、由头,从“评事”走向“论理”,通过嘉宾的声音表达媒体的观点。这类节目以演播室谈话为主要形式,节目时间长,容量大。
论坛型的节目强调节目自身的辩论色彩。辩论自身就是一种“好看”的因素,而辩论的过程也是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客观体现。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谈话中告诉观众的不仅是结论,也应当包含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是对观众智力的尊重。
论坛型节目追求透过现象说本质,在深度分析上做文章。不追求新闻时效,选用的新闻事件都是其他媒体早已报道过而且观众已经熟知的,但他们观察的角度、开掘的深度、分析的力度往往是其他媒体无法达到的。
2.评论员型
评论员型是指由本台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相当于平面媒体的“时评”或评论员文章,具有纯粹的评论性。
这种评论节目的参与者是主持人和评论员。主持人是演播室访谈的话题发起人,提出中心话题并保持追问,他同时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特约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辩论色彩,使得这一过程充满张力。
评论员是对新闻时事进行点评分析的主要人物,具有超乎主流观众的知识储备并能生动准确地进行表述。评论员与主持人互为默契,共同把握访谈氛围和话题走向。
3.主持人评论型
主持人评论型是指在特定的栏目中,主持人针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言论或点评的一种节目形式。
按评论具体表现方式,主持人评论又可以分为新闻短评类和读报类。
新闻短评是在新闻报道前后配发的编前话、编后话。电视短评紧紧扣住新闻事实,抓住其中显著的一点,简洁点出事实的本质及其蕴含的现实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整个新闻主体的提炼和深化。
读报类是指主持人宣读报纸上的一些新闻信息,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点评。将读报类节目归为新闻评论节目是因为它对信息的独特梳理方式。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而真正重要和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其中。读报类节目正是扮演了信息筛选机的角色,筛选的过程便是观点形成的过程。
(二)电视述评节目
电视述评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报道方式,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将叙事和评论结合在一起,既有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它以对事实的报道为基础,通过运用电视的画面、声音、文字和解说为报道事实和评析事实服务,力求透过纷繁复杂的事态表面,抓住事实本质和内在的逻辑,引导观众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类电视新闻评论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撑,根据题材内容需要决定述评比例,节目中记者多以现场报道者的身份向观众讲述亲身感受,主持人多以评论者的身份进行评述。
在结构上,一般由演播室主持人说出新闻事件由头为开场白,然后是新闻事件画面、解说词和记者采访等现场声,最后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评论作为结束语。
1.述评结合
述与评的有机融合是电视评述类节目的最大特点。电视述评以电视独有的声画表现手段还事件以本来面目,将评论的客体对象作为电视展示的主体本身,即所谓“用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电视述评在结构方式上讲究夹叙夹议、述评结合,形式上注重现场感、真实感。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节目都讲究故事性和叙事技巧。
首先,叙事是电视影像表现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影像叙事引出观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易引起观众的兴趣。
其次,述评式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由事及理的评论方式,是一个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观点的过程,易于引导观众的认知交流,比较符合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
2.论证过程化
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和介入,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实录调查过程,让过程说话。它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电视新闻评论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重要表现。它在吸引观众方面带来了多重效用:
一是展现记者的活动过程,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二是记者调查的阶段性容易强化观众的期待心理,甚至给人以悬念;
三是可以把观众引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传播特征
1.交叉融合性
新闻评论节目在近几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特点不同的节目形态。形态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分类界限的模糊。一个评论节目中完全可以含有多个语言传播特色,如评论员、主持人采用访谈形式展开话题,节目中穿插新闻事件的调查短片,主持人即兴发表述评等,各种语言形态在节目中有机融汇。
交叉和融合还体现在评论内容上。新闻评论已不仅立足于对事件是非的评论,还常常是评论的评论。这在读报式评论中最为明显。读报读新闻,也读报纸评论,在各报的对比中不仅评新闻,评言论,还在评媒体,评报业,评从报纸上折射出的整个社会心理。因而无论是新闻评论的形态还是节目的形态,其分类界限都越来越模糊,更多地呈现融合趋势。
2.舆论监督性
新闻评论节目因受众面广、实证性强,对消极现象的批评揭露有更重的分量和更大的影响。随着时代进步和公民自主意识增强,电视新闻评论在批评报道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其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如在诸多新闻评论节目中,歌功颂德的内容逐渐隐退,而主创人员努力凸现的是与老百姓血脉相连的、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建设紧密相关的重大监督类事件。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新闻媒体做到了不仅有话要说,而且有话必说,充分掌握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力,建立自己的社会公信力。
3.迅捷即时性
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曹景行说:“第一解释权可能要比其他的解释更重要。……一件事情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它的解释权的权威。”电视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最本质含义是评得恰逢时机。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因为某些新闻事件需要一个调查和处理的过程,观察员才能作出最理性、富有建设性的评论。
新闻评论追求时效性有时也会牺牲评论的深度,许多评论员迫于紧急性的压力,制造了一种快速思维。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消化过的文化食粮,评论的“快餐化”使得评论出现模式化的苗头,这将大大损害电视评论的语言传播效果。
三、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电视新闻评论之所以受到观众喜欢,一方面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声像并茂、生动形象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的结果。
(1)电视新闻评论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介传播快、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的优势,努力增加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
报纸、广播等媒体的新闻评论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说理性强、论证深刻,但由于报纸的读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它的传播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广播评论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难以产生声像并茂的视听效果。电视评论则由于声画同步,理论上的论证分析和具体的可视画面相互配合,这就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理解节目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抗击“非典”的一期新闻评论节目为例,文化层次稍低的受众也许从报纸上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广大观众通过从中央最高决策层到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再到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表现出的果敢决策、奋不顾身、上下同心的动人场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族精神在这非常时期的发扬光大,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从而增强了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电视新闻评论传播快、现场感强的特点,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人们不可能坐下来对评论细嚼慢咽,就非常需要电视评论这种简明扼要、观点鲜明、适应性强的文体。人们不管是在火车上、旅馆里,甚至是一家人坐在餐桌旁,边休息,边吃饭,在一种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就可以知晓国内外大事,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向,以及各方的立场和态度。
(2)电视新闻评论要不断吸收报纸、广播新闻评论政论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增强战斗力和感染力。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中的新闻评论,它当然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否则它就不是“电视作品”。但是,如果背离了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尤其是它的政论性特征,那它就不是新闻评论。因此,新闻评论在强调媒介自身特点的同时,还要突出它的政论性特征,使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电视媒体不单是传播信息、提供知识,它更重要的任务是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动员群众,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功能。如果观点不清、是非不明,就会发生舆论导向的错误。
(3)完善电视新闻评论,尽展电视新闻评论魅力。
电视新闻评论以声画兼备、视听结合作为自己的突出特点,这种既可以看、可以听,甚至可以读的评论,为观众提供了以较小的“费力程度”,理解政论性内容的可能性。但能否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突出电视评论的特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选题上尽可能选择那些适合于画面表现的题材和话题。既然视听结合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表现手段上,应适当地强调和突出“以视为主”这一侧面。一个时期内重点在“视”上下工夫,可以说是形成和完善电视评论视听结合特点,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关键。适当地突出“视”的侧面,就要求电视评论尽可能选择适合于画面表现的题材和话题。通过可以由画面直接再现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新闻事实,或者画面素材丰富的社会现象等,就能够使评论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巧妙组合,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达到以具体表现抽象的目的。声画兼备、视听结合无疑是电视评论的优势,但能否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良好效果,则在于能否通过声画、视听的有机组合,实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和转化。
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和同期声。画面、同期声、字幕都是电视评论的独特表现手段,它们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能力。我们要恰当运用这些手段,发挥它们综合的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电视评论继续向前发展。
四、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1.评论员和嘉宾队伍更加专业
评论员和嘉宾的专业化趋势,体现为评论观点的专业化。当前几乎所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学会了通过评论员或嘉宾表达观点的方法。但评论员和嘉宾的观点良莠不齐,有的评论员总是总结一些似乎绝对正确却实际上没有意义、很难令观众产生认同的观点。当一种观点四平八稳、绝对正确时,观众也就丧失了与这种观点争论的冲动。真理是在交锋中展现自身的,没有交锋,真理就会暗淡无光。所以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电视新闻评论理应秉持媒体人的责任感和舆论监督的使命感,使自己的观点更专业、更犀利和更有针对性。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而言,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做到独树一帜,就必须在评论观点上多下工夫。
2.评论主体更加广泛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个体利益逐渐受到尊重,“把关人”功能弱化,互联网的勃兴宣告了传媒业“渠道霸权”时代终结,评论成为满足人们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基本需求,电视新闻评论进入民众发言和媒体发言时代。
目前很多电视评论栏目都开辟了网络评论板块,如凤凰卫视《网罗天下》,就相关新闻话题选取互联网上的文章或网友的意见,由主持人梁文道作进一步的点评。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观察》开辟了“网络视频互动”板块,在专业的评点之后,由一个百姓评论员通过互联网视频对当期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多元化使媒体能容纳更多言论,其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得更好。言论的多元使电视媒体具有“无影灯”效应,从理论上避免言论的片面化,也就避免了“灯下黑”。
3.评论更加独特化
独特性可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主体本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二是叙述和评论方式的独特。如凤凰卫视的专业评论员在独特性上比较突出,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何亮亮等在表达意见和论证方式上都体现出个性化特色。这些专业评论员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他们根据各自的积累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评论员的独特性纷纷彰显是电视新闻评论发展成熟的标志,具有独特性的评论员能与评论栏目融为一体,他们本身就是栏目的形象代言人,能够吸引一批认同他们的忠诚受众。
4.高端评论和本土评论两极格局
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市场格局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传统的高端型电视新闻评论,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评论虽历时弥久,但凭借其权威性和深刻性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地方性电视新闻评论近几年蓬勃发展,对传统的高端新闻评论发起了挑战。这些新闻评论在新闻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本土化,持平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和平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现实意义的地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的《DV观察》《民生大参考》,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陕西电视台的《直播西安》,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长春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这类节目以关心民生为宗旨,以敢于为老百姓说话而深得人心,收视率一直居高。但同时,地方新闻评论或本土化的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追求节目的刺激性与趣味性,展示有余评价不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