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了,当您再次看到这座城市,感受怎样

年了,当您再次看到这座城市,感受怎样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15年了,当您再次看到这座城市,感受怎样?距离您上次来重庆,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今天当您坐在车上,再次动态地看到这座城市时,您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个回忆性的问题让基辛格打开了话匣子,他滔滔不绝并富有感情地谈出了对重庆的感受,当回答完这个问题时,他的采访时间也就结束了。

【案例12】 15年了,当您再次看到这座城市,感受怎样?——从回忆性问题入手

2011年6月28日,《重庆新闻联播》记者坤子接到任务:第二天,独家专访受邀来渝参加“中华红歌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作为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唯一在世者,基辛格的“大人物”地位不言而喻。记者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了解到:基辛格是有13个亲人被送进毒气室的犹太后裔。对提问以及提问顺序也进行了精心设置。

img2

采访当日,接待办人员突然告知记者,安排好的专访时间取消了,记者要自己见缝插针找机会采访。上午近11点,基辛格行至两江新区规划展览厅,这时88岁拄着拐杖的他已面呈疲惫。记者判断,如果此时不采访到他,很可能就没机会了,便立即请示,就在规划厅里采访。记者准备的首个提问原本应时应景:您60多次来华,多次听到红歌演唱。今天上午您刚参加了“中华红歌会”,能说说您在现场再次听到红歌的感受么?在工作人员去搬座椅的短暂间隙,记者抓紧时间与基辛格攀谈,这才发现,老人对红歌了解甚少,他认为这是“非常好听的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歌曲类似。同时,老人有非常浓厚的犹太口音,年纪大了,语速极慢。显然,在这样十分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更能直击采访重点的提问。

记者想到,基辛格抵渝后的大量时间都是坐在行驶的车上,虽然他对重庆的新貌只是匆匆一瞥,但重庆跟他1996年第二次到访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一定会有感受。好,就从这个回忆性的问题开始。

【记者】距离您上次来重庆,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今天当您坐在车上,再次动态地看到这座城市时,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基辛格】(重庆的变化)难以置信。在1996年,这里没有什么突出的建筑,我不记得有什么高楼大厦,道路也不多。现在重庆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城市……

这个回忆性的问题让基辛格打开了话匣子,他滔滔不绝并富有感情地谈出了对重庆的感受,当回答完这个问题时,他的采访时间也就结束了。从提问的深度、广度来看,这个问题当然不算突出,但在当时那样急促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是相当合适的。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老人能从他当下的情境来展开回答,并成功地触发了他的情绪,启发了他的思维。如果是提问“您对重庆的感受怎样”,对一个已经十几年没有到过重庆,同时思维速度明显放缓的异国老人来讲,他很有可能会产生“不知从何说起”之感。

(插图由刘佳怡作)

案例来源:

编著者彭坤子原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