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2】 这是不是您有意识地在躲呢?——封闭型问题也有信息量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莫言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在当晚通过电话采访了莫言。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看到您今天的回应称不显得特别兴奋?
【莫言】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兴奋的地方。
【主持人】为什么呢?很多人都在为您高兴。
【莫言】最近这半个月来围绕此事件炒来炒去,我已经感到很麻木了。对于得不得奖已经无所谓了。
【主持人】我注意到,很多熟悉您的人都说您可能去瑞典领奖了,但是没想到您回到了老家,这是不是您有意识地在躲呢?
【莫言】一个月前我就已经回来了,每年我都会回来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写点东西。这个季节很好,秋收的季节。借此机会到乡下和乡亲生活一段时间,接接地气,更多地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
【主持人】我刚才特意在想,您今年57岁,这个诺贝尔奖来得不算早也不算晚,恰恰在您作为一个文学家中间(生涯)来的,它又不像在您岁数很大了快退休了(的时候)再来,它会不会打乱您原来的设想,一些创作计划?
【莫言】我想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会接受一些采访,可能社会活动比较多吧,但我想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自己不要把这个当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了不起的大事,它就是一个奖状,你得了一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很简单的一段电话采访,但当我们把文字梳理下来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实主持人想了解的信息很简单,只是他用了更为巧妙的文法,让提问变得不那么常规,即:
“获奖感受”——您不显得特别兴奋?
“在做什么”——是不是您有意识地在躲呢?
“未来有什么打算”——它会不会打乱您原来的设想,一些创作计划?
既然如此,为何不问得简单点,比如采用开放型的问题“您在做什么”、“未来有什么打算”之类的?试想,莫言获奖消息传出前后,肯定有大堆的记者登门采访,类似的问题也肯定被提到过多次,如果此时再重复问题,被访者的话匣子不容易被打开;其次,电话采访中,没有了身体、动作、眼神的交流,只剩下了语言,干瘪的问题无法进入被访者的内心世界,不足以引起对方的共鸣。而这种时候,封闭型问题看似尖锐,甚至有些锋芒毕露,但却容易控制采访方向,并获取实质性的材料,采访的挖掘也就越深入。
此外,这几个封闭型问题并不是不留余地地发问,而是把具体的问题与背景资料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回老家”、“57岁”,而这些资料就像一张拉开的弓,阐述得越明晰,问题就会像锋利的箭,效果更好。处理好背景与封闭型问题的逻辑关系,不但能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还能让问题更具备针对性,从而达到闭而不死、封而不僵的效果。
案例来源:
《新闻直播间》,CCTV新闻频道,2012年10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