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序图文信息的复制

有序图文信息的复制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有序图文信息的复制——印刷(一)文字版在现代社会,环顾人们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印刷品。图文信息的复制技术——印刷将人类文明保存下来,大约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这种从反写阳文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已经孕育着雕版印刷术的雏形。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是完全可靠的。

三、有序图文信息的复制——印刷

(一)文字版

在现代社会,环顾人们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印刷品。报纸、书刊、邮票、钞券、广告样本、票据、商标、壁纸、包装材料印刷品,都是利用印刷技术生产的产品。印刷已经发展成一种较完善的工艺技术。

长期以来,印刷必须要有印版,印版上的油墨(或色料)只有在压力的作用下,才能够转移到承印物上。因此,人们认为印刷技术的发展就是印版和压力的演变。但是,近几十年,尤其是最近的10年间,由于电子、激光、计算机等技术向印刷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高科技成果在印刷中的应用,对以印版和压力为基础的传统模拟印刷提出了挑战,不需要印版和压力的数字化印刷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激光打印、电子束成像、喷墨打印、热蜡转印、热升华转印、液体热敏喷墨打印等使印刷的定义有了新的概念。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印刷技术术语”中写到: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从印刷的定义可以看出,印刷是一种对原稿图文信息的复制技术,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把原稿上的图文信息大量地、经济地再现在各种各样的承印物上,可以说,除了空气和水之外都能印刷,而其成品还可以广泛地流传和永久地保存,这是电影、电视、照相等其他复制技术无法与之相比的。

印刷品的生产,一般要经过原稿的选择或设计、原版制作、印版晒制、印刷、印后加工等五个工艺过程。也就是说,首先选择或设计适合印刷的原稿,然后对原稿的图文信息进行处理,制作出供晒版或雕刻印版的原版(一般叫阳图或阴图底片),再用原版制出供印刷用的印版,最后把印版安装在印刷机上,利用输墨系统将油墨涂敷在印版表面,由压力机械加压,油墨便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上,如此复制的大量印张,经印后加工,便成了适应各种使用目的的成品。现在,人们常常把原稿的设计、图文信息处理、制版统称为印前处理,而把印版上的油墨向承印物上转移的过程叫做印刷,这样一件印刷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

印刷具有大众性、政治性、严肃性、机密性、工业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特点。

印刷品是科学、技术、艺术的综合产品。因此,印刷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必要的印刷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印刷操作技能,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才能生产出精良、优美的印刷品。

图文信息的复制技术——印刷将人类文明保存下来,大约已有近万年的历史。文字的产生,曾使人类传播跃进了一大步。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各类印刷品的大量涌现,珍贵的典籍千载流传,使人类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成了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印刷的发展又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从而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早在1300年前,我国就发明了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

1.印刷术发明的早期渊源

我国的汉字是从古代的结绳、刻木记事开始的,后来逐渐形成了象形文字。

汉字的字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在不断地变化。最早的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自秦朝以后,逐渐规范化,经篆书、隶书,到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文字的应用,使得语言信息得以准确、完整、形象地再现,给以后的刻石、刊木以至抄书、印书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促进了印刷术的诞生。

大约在印刷术发明前1000年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毛笔,当时用兔毫做笔头,以细竹为笔杆,蘸朱砂之类的有色颜料在竹简、丝帛之类的载体上涂画。毛笔涂画便捷、经久耐用,历代相传,不断改进,成为上好的书写工具沿用至今。

公元2世纪初,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抄造纸张的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皮等造纸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纸张具有轻便柔软、韧性良好、制造容易、价格便宜等优点,是十分合适的书写材料,很快地取代了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

到了公元3世纪,我国制成了烟炱墨,这种墨用松烟和动物胶配制而成。易溶不晕,色浓不脱,非常适用于书写和印刷。

从印刷技术的角度来看,印章相当于印版,盖印即是印刷,而刊刻印章,则属制版。

印章,初期只做信凭之用,面积很小,通常刻的是姓名或官衔。到了公元4世纪的晋朝,出现了面积较大的印章,据典籍所载,这时已有120个字的印章。用120个字的印章盖的印,得到的应该是一篇短文的复制品了。

早期的印章,多是凹入的反写阴文,印在泥土上,得到的是凸起的反写阳文印章,印在纸上得到的是白底黑字的正写文字。这种从反写阳文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已经孕育着雕版印刷术的雏形。

拓石是印刷术发明的另一渊源。

春秋以前,在石碑上镌刻文字,民间已广为流传。春秋以后,石碑刻字技术相当娴熟,秦始皇出巡时,到处刻石记功。到了公元175年(汉灵帝熹平四年),中郎蔡邕奉命书写儒家经典,并使人刻了46块石碑,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然后用拓刷的方法把石碑上的字拓印下来,称为碑帖,可当书用或校正经文。显然,盖印与拓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约在1300年前的我国唐朝。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又以科举取仕,提倡读书,盛行佛教,流行经文,对于书籍的需要大为增加,于是,书籍逐渐成为商品。这时,楷书久已流行,纸、墨也广泛应用,盖印和拓石的方法日臻完美,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是完全可靠的。

明朝史学家邵经邦所著的《弘简录》中,有唐太宗“梓行”长孙皇后所撰《女则》十篇记载,“梓行”就是指雕版印刷。可见,在唐太宗执政时期(从公元625年到公元649年的25年间),雕版印刷术已经有所应用了。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也充分证明了上述的论断。如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金刚经》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在我国南方很盛行,四川、江苏、安徽等地成了刻印书籍的中心,主要刻印佛教经文和通俗读物。长兴三年(公元93年)宰相冯道提倡刻印《九经》,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用雕版印刷印经书,目的是为了校正文本。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极为昌盛,除了印刷一些儒家经典、佛教经书之外,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及民间文艺,作品不仅由各级官府出资刊刻印刷,而且有私家刻书和坊间刻书,形成了以雕版印刷作坊为主体的印刷中心。所印书籍品种齐全,刻工精细,技术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如刻印工程浩大的《释藏》、《道藏》和历史名著《资治通鉴》以及《主惠方》等史书和药书等。宋代末年,印刷业几乎遍及全国了。

雕版印刷术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套版”和“饾版”彩色图画印刷的发明。

套版是把一张原稿分成几块印版,用不同颜色的色料,分别套印在同一张纸面上。

饾版也是把原稿按不同的颜色,分别雕刻成若干块印版,刷墨时有深有浅,然后叠印在同一张纸面上,因其印版零碎,用时要摆布拼凑,有如陈设的食品饾饾,故称饾版。饾版所用版数不同,有时几块,有时几十块,多者达千块,根据原稿而定。明朝年间(明熹宗天启六年即公元1627年),南京胡正言用饾版印刷印制了《十竹斋画谱》,设色艳丽、浓淡适度、向背明显、生动鲜艳,作为艺术珍品流传至今。

总之,雕版印刷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在我国历代沿用,至今仍有保留,如北京荣宝斋的木刻水印。

3.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宋朝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胶泥活字,这是我国继雕版印刷之后又一伟大发明。

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毕昇的发明难免粗糙,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活字版印刷十分相近,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版印刷术既经济又方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逐渐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地位。

毕昇的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但缺点是泥活字不易保存,不能用来做第二次印刷。

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县尹王祯设计木刻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工人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了排字的劳动,经两年应用,印成了11万字的“农书”百部。尤其重要的是,王祯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以及拣字、排字、印刷的全过程,都系统、详细地记载了下来,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讲述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献。

明清两代木活字很流行,清政府曾用木活字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2300多卷。15世纪末期(明孝宗弘治年间),我国无锡人华燧首创并用铜活字刊印《宋诸臣奏议》等书,这是现存最早的铜活字书本。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于现代印刷术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我国印刷术向国外的传播

朝鲜是最早接受中国印刷术的国家。中朝两国疆土相连,交往密切,公元995年(高丽朝六世成宗十四年),曾派遣使臣来宋朝请求官版《大藏经》,带了回去作为蓝本刻印,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1521部、6589卷的木刻卷本。这就是有名的《高丽大藏经》。

日本最早的印刷物是《陀罗尼经》,印成于公元770年(日本神户景云四年),这是在中国东渡的高僧鉴真大和尚与同去的中国匠人到日本以后刻印而成的。《陀罗尼经》共印100万张,分藏在十大寺院内,至今仍有实物保存。

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印刷术,据历史记载,是通过使臣、商人的往来以及中国僧人、华侨、印刷工人的外出,逐渐从我国传播出去的。

我国的印刷术,不仅传到了上述各国,而且经过丝绸之路影响到欧洲,促进了现代印刷术的产生。

1907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回纥文的木活字,是完全按照王祯的方法制造的。据分析,约在十三、十四世纪,回纥人的印刷工业曾经相当发达,而且,回纥人的印刷术来源于宋朝和元朝。

波斯(现在的伊朗)是继回纥之后,中国印刷术西传途径上的另一个中继站。公元1294年,伊尔汗国曾在波斯的首都塔布里兹,用雕版印刷术发行过一种纸币,是依照元朝的“至元宝钞”,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两种文字印刷的。波斯著名的历史学家拉施德在公元1310年完成的名著《世界史》中,也有关于中国印刷史的详细记载。

13世纪初建立起来的蒙元帝国地跨欧、亚两洲。随着蒙元帝国疆域的扩大,欧洲和中国人员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尤其是当时元朝的纸币,已经达到“每日印造不可数计”的程度,流传极广,这也促进了印刷术的传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元朝的纸币带回欧洲,并在他的《游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十二、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也使欧、亚两大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十字军从东方带回去的纸币、纸牌、版画等印刷品,对欧洲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亚洲各国的印刷术多是从中国传去的,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也深受中国印刷术的影响,我国的印刷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5.现代印刷术的产生和演进

我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在铸字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生产。谷登堡还首创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发明的印书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是后世印刷机的张本。以上这些都是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昇活字版印刷术没能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

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这以后才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

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与激光照排工艺的不断完善,使文字排版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表明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总之,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地改变着面貌。

6.我国近代印刷术的发展

从明朝开始,就有西方传教士把铅活字的排版方法传入我国,但长期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直到1819年,英国人玛利逊第一次用汉字活字印成了《圣经》。1838年,英国人台约尔制成了一套汉字字模并铸字印刷; 1843年,英国人麦都思在上海开设海墨书馆,出版铅印书籍;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1875年,上海土山湾印书馆设立石印印刷部;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1912年,又成立了中华书局。在出版大量书刊杂志的同时,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机械,创造新的印刷字体并改进印刷技术。这样,到了20世纪初期,1000多年来的手工业印刷术开始退居到次要地位,机械化的现代印刷逐渐成为我国印刷技术的主流。

7.新中国的印刷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印刷工业的发展,成立了新闻出版署,统管印刷、出版、发行工作。全国各省相继建立了以书刊印刷为主的新华印刷厂,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布局合理的印刷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印刷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到2003年,已有出版社560多家,出版各类图书10万多种,总印数达60多亿册,印刷从业人员达200多万人,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印刷业体系。

我国的印刷工业,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文字排版方面,1974年命名为“748”工程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为汉字的编排开创了新路。1990年,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独立推出了华光V型电子出版系统。1991年,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重新注册推出了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方正91卡),这一系统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栅格图文处理器RIP,大大降低了成本,字号可以无级变倍,还可实现高速远程传送。1993年,又推出了方正93卡,字体更加丰富。

在图像制版方面,电子分色机和整页拼版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彩色图像复制的主要设备,电子分色技术也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开发研制成功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印刷机械制造方面,近年来,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全国印刷机械厂有几十家,制版、印刷及其他印刷设备均已配套,有的还向国外出口。1995年,德鲁巴国际纸张印刷展览会上,我国第一次展出了大对开幅面、带酒精润湿系统的五色胶印机,标志我国的印刷机械制造水平已步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之中。

为了适应印刷工业的飞速发展,从1956年我国相继组建了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前身)等20多所印刷科技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印刷工艺、材料及设备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印刷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专业性很强的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印刷专科学校外,还有西安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设有印刷专业。此外,印刷专业的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遍及全国,在职成人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我国的印刷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我国的印刷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发展很快,但同其他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出版周期较长,印刷质量普遍水平不高,印刷企业管理还缺乏科学性等。因此,要彻底改变我国印刷工业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大力加强科研和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印刷人才,继续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积极开发印刷新工艺和新材料。

(二)电子版

中国互联网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自1997年以来,中国上网计算机由29.9万台发展到1002万台,网络用户由62万人增加到2650万人,国际带宽由25M增加到3257M。目前全国上网的报纸,估计在全国2111家报纸中,大约有20%已经上网,其中全国性报纸有56种,占全国性报纸的27%;上网的省政府机关报14家,占省政府机关报31家的45%;上网的晚报28家,占全国晚报118家的24%。中国报业同互联网接轨,是从中国最大的日报——《人民日报》开始的,自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进入国际互联网后,中国大报纷纷“触网”,把网络建设当成发展自身事业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绝大部分报纸都已在网上“安家落户”。中央级、省级的报纸上网后影响力剧增,但一些经济实力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的地方性报纸,在网络化进程中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由于报业集团的组建,许多网站已不再称自己是某某报网络版或电子版,而是称为“某某网”。媒介网站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报业经营理念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报业产业实力的增强,它们已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大型综合网站,而不仅仅是“网络版”、“电子版”的概念。

国家级的一些综合性报业传媒已加大投入力度,纷纷改版,如人民日报网络版已改称人民网;新华社网站已正式定名为新华网。这些网站都在积极建立综合性门户网站。

媒介网络发展的一种趋势就是地域内众多媒介跳出单打独行的思路,联手建立有规模效益的传播平台。比如四川新闻网,是由省内9家综合类报纸、42家专业类报纸、16家杂志、21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共86家媒介联合组建的网站,具有很强的实力。还比如东方网,它是由上海多家新闻媒体包括解放日报社、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青年报社、劳动报社、上海教育电视台共同组建的,并于2000年5月28日正式开通。现在,东方网已与150多家媒介签约合作,每天新闻更新数量达到1200~1400条。

除了传统媒介创办网站外,不少由海外风险投资的商业网站涉足新闻媒介(主要是转发新闻),有的网站干脆开辟“新闻中心”或“新闻频道”,将新闻发布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浪网。由于商业网站本身不具备传统新闻媒介的资源,因此,通常只能采取“整合新闻”的办法,商业网站与传统新闻媒介已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可以获得授权转发新闻及文章、为传统媒介网站建立镜像链接、协助传统媒介经营网络版、合作开设专题网站、共同经营频道或网站等。目前,中国一些主要商业网站都设有类似的新闻中心,这些都对传统媒介建立的网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报纸网站远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和电子商务,由于经营活动才刚刚起步,收入微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今后的网络广告将会成倍增长,并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户外广告以外的第四大广告媒介,可见网络广告经营是很有前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