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统筹 为中国文化产业百年发展谋篇布局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蔡尚伟 王 理
内容提要:和平崛起的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吸引着世界的注意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大好机遇。借助全球的中国文化注意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以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强国、现代文明强国建设,恰逢其时。在如今众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背景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中国适时地推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使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了超常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中国文化产业百年发展谋篇布局,并注意将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认真分析现存问题,积极探索突破之道,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全新跨越。
关键词:内外统筹;文化产业;百年发展
一、“百年发展”问题的提出:2008—2009的断代意义
目前学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单位一般是三年、五年、十年几种,也许“百年发展”问题的提出显得突兀、勉强,有大而无当之嫌。笔者认为,从中国大历史、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产业史三个层面来看,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不仅是站在五年节点、十年节点,更是站在一个百年节点上。以这个视野来观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格局,以“大”衡“小”,也许更能准确把握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方位,更能深刻理解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任务,更能真正确立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与有效策略。本文姑且作为一种“大胆假设”而抛砖,其意在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2008—2009前100年:中国强大综合国力的终结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算弱。直到1840年前的中国,也是当时世界上鲜有的超级经济大国。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作者)引用的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数据,在180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中国占三分之一的份额。根据麦迪森的研究,在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中,中国占28.7%,比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印、法、英三国的总和26.6%还要多。直到1895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才被美国取代(1),此时距今不过百年之久。
(二)2008—2009:中华文化危机期的终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记录着民族的辉煌。四大发明、强盛的经济实力使中国文化成为了周边国家甚至西方世界学习的典范,中国甚至被尊奉为“天朝上国”。难以计数的外国人心怀着对东方文明的渴望在朝圣的路上跌跌撞撞,他们无不怀揣着一颗谦卑的心对目之所及的中华文化顶礼膜拜。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在这里出现拐点,腐败的国家机构和孱弱的兵力使中国在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天朝上国”的文化自信被彻底摧毁。经济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信仰的缺失逐渐使得国人中普遍出现了“趋西崇洋”的文化心态,最终对西方世界提供的文化消费品和由西方移植的文化概念、文化观念趋之若鹜,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则视之如敝屣,甚至统统贯以“保守、落后”的罪名而自我贬抑,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进程中,不少人骨子里仍然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卑心理,直到2008—2009年左右才从基本面上真正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1840—2008年可大体称之为“中华文化危机期”。这一时期虽然仅有短短一百多年,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不甚起眼,然而,由于这百余年来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经历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因此影响极为深远,对中国的文化地位、文化心态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2008—2009年,中国走出文化危机期,意义也就非同小可。
(三)2008—2009后100年:中华文化全面复兴期
2008年的确可谓是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一个历史性起点。
首先,从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来看。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GDP总量跨过30万亿元大关,达到300 670亿人民币,人均GDP已经达到3 266.8美元,登上了3 000美元的新台阶(2)。虽然尚未恢复至18世纪的经济头号强国地位,但国民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令人鼓舞的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0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前美国智囊团“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机构作出预测,称20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赶上美国(国际上不少机构作出过类似的预测,时间不等,但都在未来数十年之内),并预测:到2100年,中国人均GDP有可能超过美国。未来百年中国的综合国力真能如此,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影响自不待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不考虑这个百年大势。
其次,从国际国内文化心态的变化上看。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社会生活中得以逐步凸显。尤其是2008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举国一心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平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极大地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国际上过去一些对中国发展全然不了解或对中国抱有成见、偏见的情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中国模式”正史无前例地受到举世瞩目。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心态正产生变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地位的认同程度正在提升。中国开始平等地融入国际社会,并逐渐受到世界强国的尊重与重视。按照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态势,中国将继续在和平崛起的路上稳步前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必然会带来中国文化自信心的全面反弹,进而引起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关注。这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和市场扩张将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与市场条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这个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多附属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框架下,本身鲜有自觉主动的发展理念。
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标志着政府确认了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并且此后不断提高重视程度。1998—2008的10年,中国文化产业摸索前进,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仍远远不够。同期的10年,日本、韩国成为全球公认的文化产业强国。可以说,这个时期成就了日韩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却只能称作中国文化产业的觉醒期。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推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将继续推出第一部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面向未来百年,这两个规划的象征意义也许会大于实质意义,就是中国也许从此拉开文化产业百年发展的大幕!
面向未来,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都要求文化产业必须站在全球高度,内外统筹,全面开启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实现文化产业的外向型发展,助推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不仅仅考虑维护国内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诉求。对于单纯的国内发展来说,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许不能居于各产业前列,显得“不太重要”,但对于中国的国际战略而言,文化产业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须臾减缓发展亦为不可!
二、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向未来,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探索可能的折中道路,才能坚定不移地把中国文化产业推向国际化发展的新时代。
(一)内外失衡:文化产业总体结构仍偏重内向型,多为自我循环式发展,核心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仍以内向型、自我循环式的发展为主,产品出口的国际通道只作为附加渠道而未达到内外均衡。虽然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上仍然不足。
据商务部2008年5月发布的《2007年度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37.2亿美元(3)。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 412亿元(4)(约878亿美元(5)),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 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2 180.1亿美元)(6)。2009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2009)》: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达158.4亿美元。其中进口略有下降。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达到48.16亿美元。(7)综合以上数据可见:其一,我国外向型文化产业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其二,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另据联合国五大机构(8)于2008年出版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28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2005年中国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8.29%的份额,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通过对具体出口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核心的版权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9)。2000年到2005年,中国版权和许可证费出口额从8 000万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增长96%;同期,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费进口额从12.81亿美元增长到53.21亿美元,增长315%。2005年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进、出口额之比为33.9∶1,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国。(10)
2005年后至今,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以新闻出版总署自2005年起连续4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2005年14 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 256.39万美元,2007年跃升到21 477.73万美元,2008年更上升至25 029.64万美元);版权进出口比例在2005—2007三年间有所降低(2005年7.18∶1,2006年6.02∶1,2007年4.28∶1),但2008年却相反上升至6.91∶1。(11)
综上可见,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二)内容困扰:出口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文化折扣较大,现有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利用
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较大、汉语与其他语言共通性较小,纯粹的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大部分受众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保有中国文化民族性特色的同时,站在文化的国际竞争角度上,开发符合普遍市场需求、适合全球消费者的文化产品,成为目前国际化文化产品生产选择的难题之一。
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尽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但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属性优先,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相对弱化,许多体制上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局部、有限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很多值得开发的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譬如一些边缘化、敏感化的题材,在现有体制下难以实现艺术无禁区的创作,更不用说拓展国际市场了。当然,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必要的限制是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的;而在国际市场上,过多的限制则会带来很大的内容局限性,因此,如何平衡此类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三)主体弱小:文化主体缺乏竞争力,跨境发展困难重重
中国的海外文化交流机构、海外落地的媒体及跨国文化企业,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为中国企业培育海外市场的职责,它们是否有国际影响力,除了与其规模大小相关,更重要的是能否与发达国家的话语方式和游戏规则接轨。然而从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市场现状看,多数竞争主体缺乏国际竞争力。
第一,海外文化交流机构在误解与困惑中艰难存活。截至2009年3月,全球已有7家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和256所孔子学院,它们作为我国较具代表性的驻外文化交流机构,是所在国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然而,在中国注意力日渐增强,世界各国开始尝试平等地对待中国的同时,几年前西方社会风靡一时的“中国威胁论”再次出现抬头趋势。海外某些说法称“软实力”增强的中国正在通过孔子学院、文化中心等机构对外进行文化渗透,强行输出中国价值观,使其在海外布局时遭遇不少阻力;就其自身条件来讲,此类机构也存在诸如海外干部派遣的人事制度不健全、机构产业事业属性的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机构的有效运作。因此,如何改变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如何向世界展示正面、真实的中国,如何表明中国“不谋霸权谋平等”的态度及传达发展对外文化目的是实现全球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共存的理念,仍有许多障碍有待清除。
第二,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中国日报》、《上海日报》、《天津日报》、《中国专稿》等为代表的国内报刊均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海外发行;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国内广电媒体也正在积极扩大海外落地范围。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其中一些往往由于话语方式未与国际接轨,较难被西方受众所接受,难以引导主流舆论。2004年10月在美国正式开播的“长城卫星电视平台”是我国启动文化“走出去”工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成规模集约化推出、在海外商业运营的常年性项目,也是中国电视开拓海外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继美国后,长城平台在亚洲、欧洲、加拿大、拉美开播,发展成为世界电视媒体市场上的重要一员。但是在长城平台运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对目标市场的把握不准、频道间区隔欠佳、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等,以致传播效度不高、竞争乏力,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另外,其产业价值也很难保证,虽然截至2008年底,长城平台已整合国内频道20余个,全球付费用户突破10万户,但其总收入却不足2亿人民币。这些问题也是很多国内媒体走出去时普遍存在的,值得重视。
第三,欠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及人才。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但中国文化企业在资本经营、品牌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真正能走出去的文化品牌还没有形成和世界品牌竞争的实力,尚处于需要大力扶持的阶段。尽管近年来国家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小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等机构为中国文化产品输出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并且取得一定成效,但中国自身具有国际化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集团仍很欠缺,其原因除了体制、资金等限制外,还在于缺乏具有国际化操作经验和胆识的高端文化人才。人才匮乏,导致许多企业虽然有资本走出去,却没有可执行的人才。
三、内外统筹,实施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
面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在难得的机遇期促进中国由文化资源大国早日变为国际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是实现中国理念走出去、破除或削弱“中国文化威胁”的论调和国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全方位展示真实的中国、让世界认识接纳中国文化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国家公关的智慧之举。文化产业的功能属性具有多元化特征,文化产品流通和国际文化交流,相较国家间硬实力较量而言,其柔性诉求更容易为对方国家所接受。在国家间由于政治、军事等意见冲突引发的关系紧张时,文化贸易和交流不失为缓和矛盾的有效方式。
尤其在这一特殊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加之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的日益重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的曙光。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效,印证了“改革”与“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如今,各行各业均面临着新的转型机遇,这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由内向型产业转向内外统筹、国际化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国家更应清醒地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认真地权衡利弊并有所作为,助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化时代。
(一)以史为鉴,统筹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
在类似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回顾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美日韩三国面临危机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1929年后,美国控制电影产业的大财团通过收购企业和控制发行渠道,逐渐建成有效的全球制片发行体系,为好莱坞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打造了坚实基础。通过跨国文化公司、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影视产品及影视音乐版权贸易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全球,大大拓展了话语权。
日本则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迷时期,由政府在战略层面上支持对外文化发展,将动漫作为国家精神的载体来进行宣扬推广,以“动漫王国”带动形成文化产业大国。2002年8月,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该机构由17个社会团体和19家文化企业组成,主要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的出口,管理海外市场的反盗版活动,代表日本文化产业界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参加海外市场的诉讼关联活动。2003年,日本政府成立“知识财富战略本部”,正式把“新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一产业放宽限制,增加预算,完善相关法律。同时,日本民间也开始积极兴办动漫学校,通过举办动漫和游戏大赛等各种方式,下大力培养人才,壮大动漫和游戏的创作队伍。(12)在官产学研各层面密切配合下,日本动画片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快速提升,2003年在世界动画片版权交易份额达到65%。在欧洲,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0%。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 1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到2010年,预计动漫产品出口将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0%。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保障使得文化出口成为日本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而韩国在金融风暴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其基本战略路径是瞄准国际市场,将中国和日本等国为重点出口对象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市场舞台的台阶。通过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韩国形象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在文化出口地区建立“前沿据点”,通过前沿据点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积极开展跨国合作,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出口项目等具体措施,(13)分地区、分阶段占领国外市场,有效地推动了韩国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韩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尽管有着相似的宏观经济背景,但现阶段的中国与当时的美日韩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不可盲目模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只是存量,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量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怎样平衡中国文化产业存量与增量的比重,是中国文化产业内外统筹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突围。
(二)高瞻远瞩,为中国文化产业百年发展谋篇布局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与市场条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以后,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拟定、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走过摸索前进期,正站在一个产业调整升级的突破口,面临着向文化产业强国迈进的重大历史机遇。不管从国家未来的总体发展战略出发,还是着眼于文化产业自身特性,都有必要将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作为民族的百年大计,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环境中明确中国的定位,在世界语境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立足于“世界的中国”,而不仅仅是“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来构思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基本战略思维框架下,具体谋划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科学路径与可行方案。
2009年9月,继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后,国务院正式通过并全文公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可谓是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大机遇。但任何规划的实施效果都有待规划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在规划进一步细化、制定更进一步的规划细则和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将中国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具体路径落到实处。
同时,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编制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和我国规划编制的新特点都要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必须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使中国文化产业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创一个新时代,取得实质性的新发展,为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起到战略支持作用。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只有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高瞻远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才能促进中国由文化资源大国早日变为文化产业强国,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百年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推动中国建成屹立于世界的现代文明强国!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等: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Co‐ordina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 for the Centu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Cai Shangwei Wang li
Abstract:With the peaceful developing,China has been more attractive in the world,which brings great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to get into the world market.At pres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ing,the world 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s have undergone some changes,and“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 Plan”has been promoted by China timely,which will enable the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to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In the key histori‐cal juncture,China should co‐ordina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the layout of the centu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fication of its short‐term goals and long‐term goals.China should cherish both the high aspiration and the down to earth spirit,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seriously,and explore actively a breakthrough way to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to a brand‐new leap.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ordination;century development
【注释】
(1)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序言。
(2)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2009年3月6日在主题为“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记者会做出上述表示(《人民日报》2009年3月7日05版)。
(3)新华社:《商务部发布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8年5月16日,参见http://www.gov.cn/ztzl/2008‐05/16/content_979010.htm。
(4)《文化产业“顺势”成长》,《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
(5)注:此处数据按照2007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基准价730.46元估算。
(6)数据来源:《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7)新华社:《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发布〈我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2009)〉》,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年5月16日,参见http://www.gov.cn/jrzg/2009‐05/16/content_1316117.htm。
(8)五大机构指: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南南合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国际贸易中心(ITC)。
(9)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UNCTAD/DITC/2008/2,pp.110—112,246—247.
(10)惠鸣:《聚焦全球产业态势,把脉中国发展契机》,《文化蓝皮书2009》,第352页。
(11)数据来源:《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统计信息”专栏,参见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464/List‐1.html。
(12)《文化产业:花开果尚远》,《国际金融报》2009年7月27日,第08版。
(13)《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经营报》2007年11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