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文化建设的实质是高度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

重视文化建设的实质是高度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重视文化建设的实质是高度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从哲学上讲,自觉是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类有意识认识世界的意识行为,其所强调的是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党重视文化建设的实质便是高度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

一、重视文化建设的实质是高度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

从哲学上讲,自觉是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类有意识认识世界的意识行为,其所强调的是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性应该具备这样两个特征:一是它不仅要看到行为的直接后果,而且要预见到行为的较长远的间接后果,即具有科学预见性;二是它是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计划的社会整体自觉性,而不是脱离社会整体、同社会整体目标相背离的个体自觉性。[1]

文化在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而且文化本身的发展有其自发性。但是,与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从一开始便是自觉的,它不仅明晓文化从什么地方来,还知道文化向什么方向发展,该怎样发展。

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生产力是否先进,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还有它所依存和代表的文化基础是否先进。在这方面,我党有着高度的自觉。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为目标,是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开辟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党重视文化建设的实质便是高度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

第一,重视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文化自觉的必然表现。

“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正在把更多消费需求转向文化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实现“文化更加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我党的文化自觉。实现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既要自觉地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第二,重视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自觉的必然表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国际上的不和谐因素也在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二是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主动继承和自我更新。和谐文化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传统道德规范,尊崇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理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三是基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发展诉求之上的主动适应和自我创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是对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主动借鉴和吸收。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在保持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的方针,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

第三,重视文化建设是对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清醒认识和自觉选择。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正是基于对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局面的清醒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党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将文化建设置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强调。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