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原则和操作
1 编辑初审的现状
在学术期刊的三审制中,主编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办刊宗旨和与期刊有关的重要选题;编委或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估;而责任编辑是在编辑部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报道计划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并根据初审意见选送编委或专家复审,然后根据复审意见来决定论文的取舍,并由执行编辑汇总报送主编终审。据笔者调研,目前在编辑初审环节上仍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
2 编辑初审存在的问题
2.1 “主编代替初审”主编与编辑角色错位
主编的职责在于宏观地把好“三审制”中的“第三关”,以及决定办刊宗旨和与期刊有关的重要选题,而不应把本属于编辑职责的“初审”职能“转嫁”给主编自己完成。主编如果“乾坤独揽”,则在客观上“剥夺”了审稿编辑的初审权利,使编辑初审制度形同虚设。[1]
2.2 完全依赖专家,编辑初审徒有虚名
面对众多的学科和繁重的编务,部分责任编辑,尤其是未经历过科研、教学锻炼的少部分青年编辑,对分管的众多学术论文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只得依赖专家的审稿意见决定取舍,使编辑初审徒有虚名。具体表现在:l)从审稿日期看,责任编辑初审日期晚于专家复审日期,说明责任编辑初审实际上变成了凌驾于专家之上的复审;2)从专家审稿意见看,除了专家对文章的学术质量评价意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意见或建议是语法修辞、语言逻辑、政治方向、编辑规范,甚至是报道范围方面的问题。这充分说明了部分稿件根本就没有进行初审,而是直接进入复审,责任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抄一抄专家审稿意见,充当专家与作者的联系人。
2.3 编辑初审“冒进”专家审稿,编辑与专家角色错位
有的编辑可能集专家、学者编辑三者于一身,可称“高手编辑”,但这毕竟是少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手编辑”,将因少有专业科研实践而逐渐变成“外行”。也就是,绝大多数编辑,通常难以达到审稿专家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或审稿水准。因此,编辑初审环节不可省,但不应取消或淡化专家二审环节。编辑初审过度的现象,可称为“冒进”行为,这种“冒进”实质上是一种编辑精力投入不科学的浪费现象。因为编辑要花“大力”下“大功夫”的阶段,是在专家二审之后,对专审稿意见进行甄别,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弄清文章的存疑之处等;最后,确定出所录用的论文稿件,在论文稿件技术加工中进行“全方位”的甄别与把握。
3 编辑初审的原则
3.1 适度原则
编辑初审要掌握好“尺度”即要明确哪些是“必审、主要审、次要审”的内容,以避免在稿件初审阶段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笔者以为,编辑初审须适度,可根据期刊编辑初审与专家二审的内容,遵循“‘重要内容’必审,‘次要内容’能审则审,可略审,最好不审”。如:1)类别必审。论文稿件是科技类还是人文社科类。科技论文是理论应用类、综述报告类,还是技术类。由此确定是否符合期刊宗旨。2)政治必审。首先,确定论文内容有无明显政治言论与领土标注等错误;其次,初步判断技术保密性;第三,区分“学说”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分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界限。3)学术性的初步判断。主要是大概判定论文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允许多通过一定数量稿件,以免遗珠,对于自己没有见过的稿件更应送审。4)规范必审。摘要是否体现“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引言现状分析是否透彻,以此初步感觉或判断论文的创新程度;参考文献是否陈旧,文献数量是否明显不足,文献是否在文中标出引用位置,文献所列要素是否齐全;其他明显缺项:文题是否明显不当,是否缺关键词,“图、表”要项是否齐全,英文翻译内容(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是否残缺,标出引用位置,文献所列要素是否齐全。5)适度控制送审的数量也很重要,责任编辑负责具体的栏目,应根据栏目的需要控制送审的数量,以便录用的稿件能及时发表。
3.2 为作者考虑的原则
初审时尽量为作者考虑,能修改的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让作者补齐补全,尽量呈现出作者对该问题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水平。将一些结构、著录项引起的问题在初审时就解决。
3.3 为读者考虑的原则
初审时应初步判断论文的可读性,尽量刊用没有发表过的论文内容,奉献读者需要的专业知识,对于特别难读的应让作者作适当的修改,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4 编辑初审的操作
4.1 粗览——细读评价法
编辑审稿的基本方法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是审稿时要钻进去,力求读懂读通,认真推敲;“出乎其外”就是审完稿子之后,要从论文中跳出来,从宏观上对论文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学术价值、逻辑结构、写作格式做出准确的评价。编辑应按照粗览、细读、精改的程序做好审稿工作。
1)粗览即粗略地浏览全文,主要看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学术新意,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编排规范。
2)细读即仔细审读论文,主要看3个关系:第一是看中心观点与标题的关系是否密切。一般来说,论文的标题虽然不等于中心观点,但能反映中心观点,有些论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观点。如果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观点的关系不密切或者二者不一致,则说明题文不符,或需修改或不宜采用。第二是看论文的中心观点与材料(即为论证说明中心观点而使用的理论、事实、资料、数据等)的关系是否密切。如果材料不充分、不正确、不能围绕中心观点进行论证,则说明论证无力,或需修改或不宜采用。第三是看层次与段落的关系是否合理。层次是论文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次序,段落是小于层次并反映论文层次的结构单位。要从论证论文中心观点的角度,看层次是否清楚;要从语言表达和论证的逻辑性(如承上启下、演绎、归纳、转折、递进、因果等)方面去看论文的段落划分是否合理。如果层次不清、段落划分不合理、论证缺乏逻辑性或语病较多,则或需修改或不宜采用。
4.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在稿件初审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止一稿多投;二是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初评。实现这些作用有下述3种途径。
1)观察来稿细节。为了促进稿件的快速流通,多数编辑部都接收电子邮件投稿。笔者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即在E-mail的收信人处发现有多个E-mail(最多时超过20个),仔细阅读,发现均为与本刊办刊宗旨类似的纺织类期刊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明明是该作者将同一篇稿件投往多个编辑部。
2)检索专业数据库。编辑通读稿件后,可登录有关数据库,在“题名”或“全文”项下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尽量阅读已发表的文章,并与稿件内容进行比较。目前,可供检索的数据库较多,如“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等(如知网,万方的学术不端检测)。重点注意“一稿多登”“抄袭”“新颖程度”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判断稿件内容是否与作者曾经发表的文章雷同。有些作者为了晋升职称等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在自己原有论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或是将原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进行一些变换,就重新投稿,属于“一稿多投”。
②判断是否有抄袭行为。阅读检索到的文章,发现稿件的目的、方法、结果与已发表的文章一样,甚至连参考文献都相同,只是对一般资料及数据进行了修改,属于严重的抄袭行为。
③判断稿件主题的新颖程度。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判断稿件的新颖性,通过与已发表的文章进行对比,即可判断稿件内容的新颖性。
5 重视编辑初审能力的培养
编辑的初审能力加强,对稿件的修改提出有分量的意见,会渐渐改善现有的审稿运作模式。由于缺少必要的经验积累,一名纺织学编辑要对所有来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而他判断学术水平的能力、运用网络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影响稿件的初审质量及效率;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编辑的初审能力。[2]
1)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强化编辑的专业技能训练,鼓励他们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3],使之能够更好地完成从收集相关信息-稿件评价-专家审稿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培养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对于现代编辑来说,培养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使之能够快速完成信息的录入、检索、输出是极其必要的。
3)吸引高水平的客座编辑加入。作为综合性的纺织类学报,其审理的稿件经常涉及几个学科,因此,为此类稿件确定审稿专家往往比较困难。此时,可吸引学术水平较高的客座编辑参加编辑部的工作,以便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编辑部人员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开澄.编辑初审的错位现象与适度原则[J].编辑学刊,2006(5):65~67.
[2]张建合.学术期刊编辑初审探微[J].编辑学报,2003(1):24~25.
[3]张 洋,梁 丽.多种途径实现科技期刊的稿件初审[J].编辑学报,2008(4):116~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