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表格编排规范及措施
表格是科技论文中频繁使用的一种形式,使用得当往往能详尽、简明、精确地说明论述内容的变化规律,具有对比鲜明、表达力强、易得要领,便于计算分析等优点。然而,从一些已发表的论文和刊物来看,表格的编排不论是三线表还是二线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人对我刊交流的若干学报和纺织类科技期刊的表格使用的规范情况进行了调查,设置的项目主要依据GB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关于表格编排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表的项目是否齐全,标目设置是否合理、标准,表格所表达的内容与文字叙述衔接搭配是否合理(总称排版)。结果发现问题集中在标目设计不合理(67.3%)及量和单位不合理(43%),因此,本文集中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1 表栏设置中的问题
三线表是表格中的大多数,通常只有3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三线表”由此得名。
1.1 栏目设称名称不全
在三线表中表栏设置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有栏目名称不全,作者或者随便找一个意义不明确的如“项目”、“指标”了事,或者直接空格,主要是留在左角上角,见表1。
表1 三线表名称不全
1.2 栏目设置名称过多
这主要是左上角为了照顾列和行的存在,中间采用斜线分别填上列和行的名称,这实际上是不符合规范的,见表2。这主要是隶属关系不清,因为项目栏名称已在表题上有所反映,故可以不标明,左上角只须标明第一列的名称即可。
表2 三线表名称过多
1.3 标目的行和列设置错误
GB/T7713-1987“表格编排,一般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3中其测试项目由上至下而测试数据由左至右读,这恰恰与标准相反。
表3 某厂品种第三季度生产产量 单位:m
正确的做法应将行和列对调,这样隶属关系比较清楚,对比效果增强,又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见表4。
表4 某厂品种第三季度生产产量 单位:m
另一情况是由于分栏排不下,而通栏引起排版不便,因而将行与列对调排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见表5。
表5 某品种近几年国际产量比较 单位:t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通栏排版,通栏排不下可以分成两个表格排下,见表6。
表6 某品种近几年国际产量比较 单位:t
对于编排规范的表格(如表4,6),读者在按照习惯的阅读路径或方式去组合内容时,容易获得适当的对照和定位,即阅读表题时获得栏目的名称,也即要强调的主题,阅读左上栏获得,比较数据的主题,即表身第一列的名称,反映表身数据的特征。相反对于不规范排版的表格(如表1、2、3、5),阅读时因为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其排版因不符合这个规律,在阅读时必然产生不解和疑惑后,势必要试用其他的方式,变换信息转接路径重新进行对照和定位。显然,这种试读过程的产生增加了获取表格总体内容过程中的障碍,即增加了获取表格内容的信息距离。因而是不科学的。对于列方向没有递续关系的,宜采用横读表即二线表表示,而不必非搞成三线表。
2 表格计量设置错误
2.1 数据三线表中量和单位栏目不规范
数据三线表中量和单位栏目不规范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未表示成“量/单位”[2]的形式。这是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推荐的形式。有的期刊仍沿用以前的“量(单位)”或“量,单位”格式,如“平均步长(m)”“身高,m”等;有些期刊同一表格中格式不尽相同,栏目中甚至缺少或误用量名称及其单位。
2)未采用数理式的转行规则。一般都是根据表的宽度来安排上、下行内容,如:
特征质量浓度
/(mg·L-1)
不规范,正确的应为:
特征质量浓度/(mg·L-1)
3)相除的组合单位表示错误。如“剂量/(mg/kg/d)”这样表达会引起误解,依据文义,应改为“剂量/(mg·(kg·d)-1)”。
4)较大(较小)数据的表达不规范。一是倍数单位选择不当;二是词头位置不规范。以“p/105Pa”为例,常有以下两种形式:“10-5p/Pa”,“p/(105Pa)”,前者显然不规范,后者的括号也是多余的。
2.2 计量单位和百分号遗漏
1)遗漏量的单位。常见的是栏目中仅有量的名称,而无单位,如“体质量”“面积”等。只要按照“量/单位”的规范格式来审核,这种错误均可发现。
2)遗漏“%”。“%”是分数1/100的单位符号,在表格中用得较多,也比较特殊(可代替10-2),故遗漏的情况比较常见。有的如“所占比例”“回收率”“百分比”栏目等,很容易发现是否漏了“%”;但有的需要通过计算来进一步确认,如表7所示。
表7中只有第4栏没有“%”,这样的话,标准偏差就比平均值还大,值得怀疑。经我们计算,确认少了“%”,即“标准偏差”应为“标准偏差/%”。这种错误还不是个别的,编辑加工时应格外小心。当全表的单位均为%时,应将%放在表的右上角。
表7 样品测定结果及精密度
3 计量单位有误
1)量纲为一的量误加了单位,与遗漏单位相反,在不该加单位的栏目中却添加了单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晶体结构X衍射实验数据中,原子坐标(x,y,z)、热参数等数据一般都用表格列出,而我们发现同类文章中,有的原子坐标有单位“m”有的没有。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后,确认其量纲为一,[3]纠正了这一类错误。
2)组合单位有误。对量进行数学运算时,会产生许多新的“量和单位”,[7]有的组合单位是由公式中各量的单位决定的,稍不注意就会出错。如某文献中用公式(1)计算城市扩张动态度,结果列于表8(公式及表中量符号等稍作改动)。
式中:Dc为某一时期城市扩张动态变化速率;T1、T2为某一具体年份;U2、U1分别为年份的城市面积。
表8 义乌市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而分析公式(1)可知:如果(T2-T1)的单位用a表示,那么Dc的单位应为(a-1·%),因为分子(U2-U1)的单位与分母U1的相同;再通过对表中数据的验算,确认表中第4行第1栏的单位缺少了a-1,该栏应改为“动态变化率/(a-1·%)”,这样第5行的数据也跟着出错,据此所得的结论就有问题了。故遇到由公式↑表格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先对照公式验证一下单位,然后再核对数据。
3)单位换算(或带有幂次的单位加词头)出错。作者原稿中常有废弃、不规范的单位及需要变更词头的,在换算时往往出错。如104nm-2,常有人算错。
还有一种情况,即原稿中将单位放在了表题上(有时还是英文的),如某表题中计算机输出的原始数据为“……Equivalent isotrop ic-disp lacem ent param enters(A^210^3)”及表中某一数据为“74(11)”,那么,正确的理解应是:热参数Ueq为74(11)表栏中规范的格式为“Ueq/10-5nm2”,表中对应的数值不变,仍为74(11)。这种情况常容易错写成“Ueq/10nm2”或“Ueq/10-4nm2”。
所以,在遇到单位换算时,应先提请作者修改,然后我们再对着原稿核对,这样即可减少因不当修改而出现的差错。
4)各栏目间单位不匹配。有的表格中各个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单位遵循某种规律,审核时应相互照应。如我们发现表9中有问题,即样品CexZi-xO2-δ质量的单位为g,而Ce4+的量的测定值单位却为mol。对照表中数据来看,这不太可能。后经作者核查,确认其单位应为mmol。
表9 样品测定结果
注:V为消耗K2Gr2O7的体积。
4 计量单位的其他问题
例如:使用非法定的单位“Oe”“cP”;用非规范的英文缩略语(或汉语拼音的缩写)作单位,如“酵母菌5.7105CFU/mL”。应改为“酵母菌5.7105mL-1[3]”;不区分单位符号的大小写等,如“Cm(库·米)”常被误写为“cm”。解决此类问题,就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做“有心人”,更多地积累经验,熟悉各种单位的使用规则。
5 结束语
从上面列举的例子来看,单位的错漏,有可能导致结论的错误,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编辑,应重视对文稿中量和单位的规范性、严密性和准确性的审核,做到在审核数据前,先审查单位。当然,这是对编辑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我们多思考、勤查阅,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及时与作者沟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减少和消灭出版物中的各种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倪东鸿,闵锦忠.大气科学论著中“量”的运算和“单位”的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2):238~242.
[2]秦和平,周佩琴,邢宝妹,等.一些量名称的规范化及其实例解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754~755.
[3]史成娣,钟传欣,刘春林.表格中计量单位使用的常见问题及其审核[J].编辑学报,2008,20(3):217~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