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角度透视学报类学术期刊的改革走向

多角度透视学报类学术期刊的改革走向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角度透视学报类学术期刊的改革走向1 学报模式及其流弊冠以《学报》为名的纯学术期刊。“学报”即指学术报告,顾名思义,学报以发表学术报告文章为主。2 从科技期刊运作的角度透视学报类期刊的改革走向2.1 透视之一:精简数量——苏联高校学报类学术期刊的启示在学报精简办刊上,苏联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笔者认为,学报应学习行业期刊的专业性和专题性外

多角度透视学报类学术期刊的改革走向

1 学报模式及其流弊

冠以《学报》为名的纯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报)。“学报”即指学术报告,顾名思义,学报以发表学术报告文章为主。教育部197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办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由此可见,学报设立的初衷就是反映本校的科研能力。同时,这一初衷多少带有行业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色彩,发展到今日,已是每个学校(专科以上含职高)都具有一种或数种学报,而中国目前高等学校数为2300家[1]。如此之大的学报出版规模已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由于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及其他纵横向课题有限[2],即使全部在学报上发表成果也是僧多粥少,难以满足学报的需要。因而,虽然各学报在征稿启事上有“省级以上课题免收版面费”之类,学报上的文章也早已不再是“学术报告”为主,而比较多的刊登实验报告、上课心得什么的,这样学报虽是在保留学术样本方面功不可没,但由于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学术质量不能保证。作为学报人引以为自豪的影响因子等指标也不如科技期刊,据笔者对引证报告的统计,学报的评价指标明显低于非学报类(含学科学报,下同)期刊,其结果如下:学报1419家、平均总被引频次176次,平均影响因子0.206;非学报6009家、平均总被引频次415家,平均影响因子0.519。同时,国内2005年度15个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3种期刊和总被引频次较高的20种期刊虽有《生态学报》等学科学报和大学背景的若干期刊,却没有一家直接以大学学报命名的期刊。[2]

随着职称评定以刊物级别(如国家级、省级,核心、非核心等)和论文数量为主的成果量化模式的弊端十益显现,学报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学报已蜕变成为职称量化的工具而游离于办刊规律以外,即不再为读者办刊而只为作者办刊。产生上述原因和学术人的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关系,也和学报的办刊者认识偏差有关。随着各地职称评定注重工作业绩和“以考代评”的进行。学报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的了。

2 从科技期刊运作的角度透视学报类期刊的改革走向

2.1 透视之一:精简数量——苏联高校学报类学术期刊的启示

在学报精简办刊上,苏联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苏联高校800余所共45种公开出版的学报。其中全国高校“通报”即《苏联高校通报》共21种,以系列与专科版本的形式组成,由这一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的大学承办。如《苏联高校通报·物理》、《苏联高校通报·有色冶金学》等。此外,前苏联只有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有权办“通报”,也都是以系列专刊版本的形式出版。而一般高校仅保留《研究简报》之类的内部出版物。对于公开出版的期刊,在资金和人员上特别照顾。编委会和编辑人员间职责分明,编委会多则31人,少则10多人,兼为技术专家,编委会的主编最终决定稿件的取舍,对稿件的“荐”、“审”、“评”、“改”是编委会的主要任务,而编辑部主要负责编辑出版的事务性工作。此举可克服学报出版中审稿人不负责、责编负不了责的状况,使高质量的论文得以及时出版。[3]

撇开计划经济的色彩,前苏联的学报出版模式很值得我们的主管部门思考。以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推出若干重点学报,按国际惯例进行编辑,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大刊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克服低层次出版中人力、物力的浪费。据《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的专访透露,正在筹办的《中国大学学报》专业版的创刊思路基本类似于此,即将办得好的、办得成熟的学报择优授权来办。从而使学科领域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学的优秀学报冠之以中国大学学报,以代表国家水平。[4]

2.2 透视之二,“论文在线”和印刷期刊出版模式的互动

针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周期长,创新思想、实验方法等在审稿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等突出问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适时推出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出版物的限制,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论文作者提供及时发表论文交流思想的新平台。目前,在论文在线上发表论文的有两类情况:一是注册用户交学术论文(目前主要是科技论文)上传到“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期刊投稿。同时,其优秀论文以每月一组主题的形式如一月份为数学、力学,二月份为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等在印刷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月刊上刊登。二是作为纸质期刊的补充,各学术期刊将准备录用即将发表的论文在“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做成预印本。以上两种发表模式对学术期刊运作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学术论文上网不再仅仅照搬印刷版,而是印刷和网络的互补和良性互动:发表时间更短,从而有效地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使作者的写作接受广大网民和专家的监督,变一人审稿为多人审稿。此外,预印本的公布,使论文接受同行的评议更加方便,经过同行的一语点拨,苦思冥想的问题有可能瞬间突破,不易发现的错误也可能轻易被发现,从而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3]

2.3 透视之三:目标定位专业化和专题化——行业期刊的启示

学报的综合性,由于内容庞杂、学报之间难免雷同,使读者无所适从,订户越来越少,期刊编辑也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是学报发展的瓶颈。然而,我们考察一下具有行业背景的行业期刊,其影响因子比学报大、实用性明显、读者比学报多,行业期刊在目标定位上值得学报出版者学习和借鉴。

归纳起来,行业期刊的特点如下:1)题材比较专业,都围绕某一行业的生产和商业展开。2)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实用性即指解决或指导生产的实际问题;时效性即指其对技术应运和行业动态的政策把握及商业前景的分析和预测。3)其栏目设置比学报灵活往往是采用较多的图片给人以现场感,行文也不一定按“光盘版”的标准格式,而是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行业期刊的读者非常明确,行业背景的学校、企业、及公司是它的首选,其“双效”运行情况优于学报,并出现了行业企业的商业广告。

笔者认为,学报应学习行业期刊的专业性和专题性外,具有行业背景的若干学报,也可改名成行业期刊。如纺织、医学、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学校学报更名成为行业期刊,其产生的效益比单纯的学报要好。

2.4 透视之四:栏目特色和热点炒作——科学人文期刊的启示

学报的论文集形式是学报的又一弊病,而某些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人文期刊的办刊思路值得学报人学习和借鉴。如《中国国家地理》、《大自然探索》、《科学世界》、《西部旅游》等也发表论文类文章,甚至是《科幻世界》的封二也发表有关科幻的论文。总的说来,这些刊物的论文往往是聘请名家撰稿,内容涉及社会热点或期刊热点,对于科技的最新信息进行收集和介绍,并穿插科技发明过程的奇事、趣事及掌故,写作手法灵活多变,篇幅长至上万短至数百,其作者往往是事件的过来人或是优秀的科普作家。从杂志封面到版式、插图漂亮美观,做到图文并茂。内容多为拼盘式,但在科学人文期刊中其科技特色明显。

细分之下科学人文期刊亦可分综合性如《科学世界》,专业性如《时装》、《商业文化》、《电脑爱好者》,而《中国国家地理》通过出各景点旅游统一线路专辑的形式来将专业细分,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阅读需要。其“综合性期刊”关注的是科学名义下的科技、环境、动物、及考古等,其定位非常明确。并通过“封面故事”、“特别策划”、“视点”等栏目来重点推出本期的学术点,如《大自然探索》2006年5期“特别策划”栏的陨星传奇、戈壁深处野骆驼、巨鲸的深海坟墓、水墓四篇文章介绍了鲜为人知的陨星爆炸、野骆驼的生存状态、海底考古巨鲸的深海坟墓、雅玛人之水洞祭祀并配以珍贵的图片。又如2006年4期《科学之友》“视点”介绍的张壁堡,以一组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壁堡的历史和形成缘由及考古旅游价值,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5]

总之,随着信息内爆的进行,媒体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层交叉,其突出表现就是媒体趋同,同时学者们有向公共领域回归的趋势。在这样的语境下的学报改革吸收科学人文期刊的办刊元素和思路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2.5 透视之五:编辑风格化、对象国际化——国际大刊的启示

当今比较著名的国际科技大刊给学报走向世界提供独特的经验和样本,值得我们关注。

1)编辑的风格化,似乎是国际大刊的共识。荷兰这个人口1500万的小国却创造一批闻名全球的科技期刊,《达尔夫特展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刊是由荷兰唯一的一所工程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达尔夫特技术大学出版的学报类科技期刊,其编辑风格化非常明显。编辑者不但要求专家教授们用非常通俗近乎科普文章的写作手法在学报上发表论文,介绍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一旦发现如果来稿还没有从学术论文枯燥深奥中完全走出,进入通俗的“最佳状态”,编辑就要亲自动手,用生花妙笔进行改写,力求广大读者都能看懂。[6]无独有偶,成都的《科幻世界》也是从培养作者群入手,硬是从大中学生来稿中一篇一篇的改出来的,优秀的作者有的进入固定作者、有的进入编辑行列。该刊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期刊和其年轻的写作队伍不无关系(大中学生写给大中学生看)。

2)从刊名到栏目的特色。国际大刊的刊名很有特色,往往是一目了然又意味深长,如《柳叶刀》、《化学化工新闻》、《计算机世界》、《科幻世界》等,据说都花过一番工夫,如《计算机世界》原名叫《计算机世界新闻》,后根据读者提议“新闻都发生在世界上”而去掉“新闻”两字,从而使刊名更精练。[7]《科幻世界》是从原名《科学文艺》改名《奇谈》再改名而来。世界大刊的栏目往往根据读者而设立,来函(来信)、专家访谈、新闻(新闻背景)的述评为常见栏目,往往强调对论文出版后反映和读者的态度。《科幻世界》的栏目每期也有十七八个之多,同时,对于不同的读者群创刊了不同的子刊。

3)国际化的视野。成为国际大刊的期刊往往在创刊之初就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如《达尔夫特展望》每期面向国内外读者发行2.5万份,而且全部免费赠送。美国的《化学化工新闻》从第一任主编霍威先生就开始向国际期刊迈进,他做了一系列朝着国际化发展的努力,如请各国新闻记者及涉足化学领域的专家撰写本国研究进展的文章;在封面上标注“化学世界的新闻杂志”等。[8]而《科幻世界》除发表国外优秀科幻作家的作品外,经常组织各种科幻有关的公关活动。如邀请苏联宇航员参加由《科幻世界》组织的航天及科幻公关活动,聘请名作家阿来担任《科幻世界》的总编等。

3 几点共识——代结束语

1)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少数学报行文和格式的规范,并严格和国际学术规范接轨,如双向匿名制,加入国际著名的检索数据库,逐步办成国际著名的专业大刊。

2)另一方面,多数的学报可以取一个妥帖的刊名,在内容和栏目上贴近读者,在外表规范表达正确的前提下,写作手法应灵活多变,编辑上可以风格化,以利于读者的阅读需求。

3)出版周期应加快。国际期刊大都为周刊,学报也应改变季刊双月刊为主的模式而逐步办成月刊半月刊和周刊,同时在相关网站出版预印本,以利于学术的传播。

4)严肃如学报类学术期刊也可以并且应该在期刊名称,内容、栏目的设置上吸引读者,如开设学术争鸣、书评、论点及科研新闻的摘编,也可以似《中国国家地理》一样设立期刊基金,对有特色的栏目进行资助。也可以以出版专辑的形式将专业细分,有条件的应细分至三级学科,至少也应该细分至二级学科。同时,也应该像科学人文期刊一样,研究读者和开发读者市场,从而进行期刊发行和广告营销,甚至是品牌营销。

参考文献

[1]钱荣贵.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J].编辑之友,1999(3).

[2]续维国.800余所高校45种学报的启示[J].中国出版,2000(10).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科技期刊研究,2007(1):24~33.

[4]张文娟.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自主创新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09).

[5]俞亚山.大众期刊的办刊思路对学术期刊的启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4.

[6]续维国,曾米鲁,杨开宇.麦戈文和他的“《Computer World》现象”探析及其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续维国,王小智,李萍.走近“国际大刊”《化学化工新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8]续维国.《达尔夫特展望》评说及其他[J].中国出版,2000(6).

【注释】

[1]据新华社《斯坦福大学校长:高校扩招影响教学质量》一文,2006年7月17日《成都商报》4版。

[2]例如“十五”期间青海省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557项,其中国家计划项23项,省部计划项目205项,省部基金项目14项,横向委托及国际合作项目9项,其他来源151项。

[3]参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 paper.edu.cn)有关内容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