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与市场导向: BBC和CNN对中国反日游行的报道
郑 璐 周树华[1]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了新闻报道的两种哲学导向——公共服务和商业化——对新闻内容的影响。本文作者对2005年4月BBC和CNN对中国反日抗议的网上报道进行了文本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分类方法来研究新闻的疏离/移情构架、对戏剧元素的运用(困境、冲突、对比、对立、同情)以及对事件和问题的报道。研究结果显示BBC和CNN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明显差别。作者在文章结尾还阐述了该项研究结果的意义。[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2010;6(1):3843]
【关键词】 新闻报道,新闻职能,构架,新闻戏剧
2005年4月3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爆发了第一次反日抗议。此后不久,一系列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规模反日游行在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中国主要城市相继爆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日本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的席位以及日本政府批准了一批掩盖日本在“二战”时对亚洲邻国犯下的战争罪行的历史教科书。另外,其他一些话题也造成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包括日本首相多次高调参拜靖国神社、两国长期未决的历史争端,以及在中国东海开采天然气问题上不断升级的摩擦。此次抗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十分罕见,也因此吸引了全球新闻媒体的关注。
出于信奉不同的新闻理念,国际新闻机构在其新闻报道中也体现了相应独特的风格。对之进行比较不无裨益。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在它们的特性、使命和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方面具有显著特点(Kung-Shankleman,2000)。它们同时具有对全球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的资源和技能。它们对中国的反日抗议进行了大量报道。分析两者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BBC模式符合传统意义上媒体的角色,即在民主社会里为有求知欲的公民传播准确真实的信息。而这一模式与包括CNN在内的很多美国媒体采取的模式有所不同(Gans,1979;Kung-Shankleman,2000)。美国媒体认为新闻机构应向大众提供具有戏剧性的新闻故事。两种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对新闻客观性的不同解读。BBC尊崇一种无偏见、中立的事实报道。与之相反,商业化的新闻制作则多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与诉求(Grabe,Zhou&Barnett,2001)。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媒体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就必须能够激发新闻受众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而,商业媒体倾向于忽视为公众提供公正、详实信息的使命而注重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戏剧化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