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闻立台战略的实施
1 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1)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规律,落脚点先服从事实,要服从事实的报道。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记者不可带有主观角度或是受到预设意识形态的影响,应当是从客观、公正、第三者的视角出发,去真实地再现时间,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
(2)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一篇新闻报道能引起多少争议,并不是其成功的表现,在只重视“眼球”、不重视“眼光”的经济诱导下,实事求是地尊重事实是新闻节目成败的唯一标准。依靠虚假新闻、制造噱头的媒体是不可能长久兴盛的。
(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全面地反映时间,使之成为电视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在有限的新闻时间内,完整地反映时间的方方面面也是不现实的。因而,把握新闻的特性和新闻传播的需要,反映事件的主干信息,是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2 坚持新闻规律,做到尽善尽美
新闻节目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办好新闻节目要符合新闻规律,改革创新新闻节目也要符合新闻规律。当前在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中除了要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标准外,还要特别注意坚守正确的新闻伦理观念。
(1)要坚持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公正、庄重
电视新闻节目乃至于所有公共传媒的新闻类节目,由于其面向大众的特殊属性,所以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内容真实,反对虚假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在广泛程度上得到观众的信任和依赖靠的就是真实、客观的报道。《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把真实作为专门一章提出要求,指出“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由此可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但是近年来有的节目在选择新闻时为了片面追求收听率、收视率,只考虑新闻的冲击力,致使一些虚假报道、虚假信息走上声频荧屏,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乃至伤害。
(2)坚持客观公正,反对误导舆论
新闻的客观、公正是关于用事实说话和怎样用事实说话的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怎样用事实说话上出现偏颇,比如在涉及多方利益的报道中,一些媒体出于新闻的轰动效应或直接的经济利益(有偿新闻)、其他利益而多报一方的观点、事实,少报或不报另一方的观点、事实,使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生认识的偏差,从而误导了舆论。
(3)坚持庄重高雅,反对低俗之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闻栏目,特别是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栏目为吸引受众,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走到了寻求煽情和感官刺激的极端,过分报道淫秽情节、凶杀血腥场面、明星隐私和花边新闻、炒作、媚俗等内容。低俗之风迎合了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但误导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对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伤害更大,成为社会的“精神鸦片”、“文化垃圾”。
(4)坚持节目形态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从大的方面讲无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得很清楚,就是“坚持从新闻的内容出发,而不是从形式出发”,不能一味追求节目形式的标新立异。谈话泛滥、采编力量和独家新闻资源的短缺一直是困扰一些媒体发展的重大难题,于是有的媒体就在新闻栏目的定位和主持播报方式上做文章,力图吸引受众。第一种极端就是过度新闻娱乐化。主持人播报新闻时,对新闻内容包括严肃新闻内容乱加幽默和调侃,甚至还会以某个灾难死亡多少人为题,让受众竞猜,不恰当地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气氛。第二种极端就是滥设评论、谈话栏目。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规定不准在广播电视中进行新闻评论。而我国一些广播电视媒体却大量采用在节目中插入主持人评论和所谓权威访谈的方式作为拉长节目时间的一般方法。由于主持人、编辑以及专家素质和水平的限制,这类评论往往不痛不痒甚至漏洞百出,完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引起听众的反感,有的还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反对揭丑盛行。新闻媒体负有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同时受舆论监督的新闻收听率收视率高,于是一些媒体就以舆论监督为名专门设立揭丑、揭黑栏目以吸引受众。这些媒体完全不顾新闻的整体真实性,大量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曝光所谓的社会丑恶现象甚至期盼、等待、制造社会丑恶现象,这种做法一方面过分渲染了社会阴暗面,另一方面也因涉及新闻伦理,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从而引起了公众不满。
新闻实践表明,办好新闻节目的关键是处理好节目定位和新闻规律的关系,这也是新闻改革创新成败的关键。
案例6.1
TVB电视新闻的经验与启示[4]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或TVB)成立于1967年,是香港第一家无线电视台,现在是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其新闻及资讯部作为新闻节目的生产部门,主要为旗下翡翠台、明珠台以及收费电视TVBN以及直播台提供新闻。近40年来翡翠台的六点半新闻始终是大多数香港人必看的新闻栏目,也始终引领着香港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向。
(一)新闻及资讯部的构架
TVB的新闻及资讯部有以下几大部门:公共事务部、编辑部、采访部。此外还有配合新闻制作的一些部门,如调配部、摄像部、工程部、特效部、剪片部、素材接收室等以及其他辅助部门如行政部、电脑部等。在采访部里还分为本港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中国新闻等小部门。从语言上来说,还分为粤语新闻、英语新闻和普通话新闻,当然其新闻仍主要以粤语为主。
新闻总监每天召集各部门负责人上、下午各一次会议对当天及第二天的新闻和后勤资源做出安排。记者通常只向采访主任负责,采访主任修改后的稿件则还会受到编辑的审核;而专设的调配部专门负责安排采访车上人员的调动,一般一辆采访车上坐着1~2名记者、1名工程人员、1名摄像及1位车长,车长兼任摄像助理,而车上的记者一天可能前往多个新闻事发地点进行采访。
(二)新闻的选择
一位TVB的采访主任曾经说:他所认同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是这样一个公式:
新闻价值=人数/距离
受到影响的人数越多新闻价值越大;距离香港越近越有可能被TVB选择。这条准则基本指明了TVB新闻选择的方向。举例来说,今年6月14日,深圳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TVB做了连续一周的追踪报道,而8月14日在新疆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时,TVB只播出一条信息。以香港受众的兴趣作为自己新闻选择的标准这也正是TVB新闻的基本立足点。
此外,TVB还严格遵守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对新闻及新闻片的规定挑选和制作电视新闻。如:每次播送新闻应求分量平等、各方兼顾;时事评论与新闻剖析应与新闻报道区分清楚,选择和播映新闻时应以不流于低俗为原则。骇人听闻或者令人恐怖的细节如与报道事实无重要关系应予以略去,播映新闻应避免引起虚惊等。
(三)新闻的生产
自2003年开始,TVB在香港率先采用基于数字服务器的新闻编辑室。在一个数字系统内,为多个频道和新闻节目提供服务,整合不同介质存储的新闻素材并使之分享,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1)在具体的新闻操作流程中,TVB首先根据电视新闻的特性和分类,吸取国外的经验,建立不同的电视新闻制作分类,并在新员工培训中,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们。具体的分类如下:
SOT、RVO、STR、SCR、SSS
SOT是记者制作的新闻片,所在导语后要用大括号标示出报道记者的名字,为方便主播和导播同时以大括号及技术指令标明,片长相对较长,通常有1~2分钟;RVO是有影像的简短新闻稿,主要由主播在现场读出,在导语后需加上技术指令,片长通常为30秒左右,不超过1分钟;STR是SOT和RVO的混合体,通常是在导语后先播出被访者片段,长度与被访者答问长短有关,但一般也不超过1分钟;SCR是一段纯文字的新闻稿,导语以及整段新闻内容可以由主播一气呵成读出,10~20秒;SSS原是纯文字新闻稿但可配合美工图像播出,也是全部为主播稿,10~20秒。以上就是常用的新闻报道的5种不同形式,在每种形式下面,都需要在大括号内写入采取何种方式的技术指令,从而使新闻部其他同事对该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一目了然。TVB经常采用的是SOT、RVO和STR的新闻,除非是突发事件才可能使用后两个报道方式。
(2)建立清晰的分类后,记者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熟悉这些分类各自的特性来丰富表现手法,改善报道质量。TVB新闻的生产流程一般如下:为了保证新闻能在第一时间播出,TVB首先采用RVO的报道方式。RVO的特点是摄像师将拍摄到的画面第一时间传送到电视台接收室,记者报材料给采访主任,打字员或者主任在系统内写入RVO稿件,剪片同事就能根据稿件和画面第一时间剪出新闻片。随后,记者和摄像师继续在现场跟进事态发展采访新闻知情者或当事人,挑选被采访者的声音内容传回接收室并由同事在系统内写出一份SOT稿件。这份稿件基本采用原RVO稿,再加上采访者的声音内容。随后,记者继续跟进事态发展,并在赢得更多时间的基础上把一些不能由画面表达的内容,由记者出镜报道,这样整条新闻不仅有现场画面、有新闻知情者采访也有记者本人,形式上更为丰富,手法上更为巧妙。如果该新闻事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TVB通常还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由现场连线配以SOT新闻片段的方式,这样既能交待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使受众亲眼目睹新闻发生现场的情况,真正使广电集团成为人体的延伸。根据上述流程的叙述可以总结出TVB新闻报道的三大秘诀:运用直播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运用出镜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运用当事人的采访来实现新闻的客观和中立。
(3)对于不能派记者前往现场捕捉画面和事态进展的新闻,TVB一般采取电话采访的方式,再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避免造成偏向。同时在制作上,使用制图技术模拟区域或者情景从而增加新闻的可看性。
相比较平面媒体而言,电视新闻从它产生开始就有着自己的特点。除了新闻本身客观、及时等特点外,生动的现场感、直观的纪实性都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TVB的电视新闻所呈现给受众的,尤其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尽可能地客观公正、新闻片表现手法的丰富性。这些呈现正是科学的工作流程所产生的直接效果。
(四)TVB电视新闻的启示
(1)硬件和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的基于数字服务器的新闻编辑室,没有微波、光缆、卫星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现场直播等新闻播报方式。而随着各大广电新闻集团的扩张,要实现新闻资源重复利用、不做重复劳动、在一个系统内解决为多个频道提供服务的需求是要用技术来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生产力。TVB的数字系统新闻编辑室由4个部分组成:
①ENPS(能用于新闻稿写作及采访任务安排的管理系统);
②AVID Unity and Media Browse Systems(能用于素材浏览、配音录制和片断粗剪的系统);
③Harris Automation System(美国Harris公司的自动化系统,包括数字电视接收和发送、编译码等便于数字信号传输的系统);
④The Future Digital Media Archive System(未来将要建成的新闻及素材储存系统)。
据了解,前三部分已基本成熟,第四部分正在建设之中,如果第四部分建成的话,那么以往的新闻资料也都可以在该系统里被第一时间调出,这样将更加提高新闻报道的速度。
(2)管理是一把利器。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专业人员的合理分工,如基于数字新闻编辑室新闻采编人员任务的重新细分是一大难题。TVB的做法是把工程人员、摄像师、记者、驾驶员建立成一个CREW(一条船上的队员),并分别负责新闻画面的传输、采集、新闻信息的收集、工作人员和器材的运输以及紧急时的协助。这些人员在现场都接受电视台各部门负责人的指挥,这些指挥者同时在一个办公室内,因而沟通起来十分有效。然后根据新闻性的大小不断增派和减少人手,并分配到其他新闻现场。有效的管理也能提高团队间的凝聚和协作。分工越是细化,团队的协作就越是重要。在选拔人才的时候,TVB尤其注重一个记者在采访团队中是否能够友好相处、有效沟通。
3 新闻方言化、本土化,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方言作为地区文化的代表,城市广电集团及地方电视台在节目的覆盖面上与中央一级的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有着巨大的差异。覆盖面的差异决定着收视群体和广告收入的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收视群体之间尽最大可能提高收视率是城市广电集团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对于相对集中的受众面而言,城市电视台方言类的节目由于与当地居民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相同,因此更容易拉近当地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距离。
为了在极度竞争中生存,方言新闻报道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广电媒体在竞争中的杀手锏,成了新闻媒体增强贴近性、实现本土化的必由之路,也似乎成了时尚和潮流。目前,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浙江等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就存在着不少方言土语类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较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新闻运用方言进行报道体现了地方性的节目定位,是从语言上对受众的贴近,也不再有“普通话生硬的播音腔”,“把一天中发生的新闻以本地话的方式演绎出来,一开口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目前方言新闻比较著名的有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广州台的《新闻日日睇》等。南京广电集团十八频道的以南京方言讲新闻的《听我韶韶》也有比较固定的收视人群。
地方言语虽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方言新闻反映出了本土化的现代传播理念,为该地区的地方文化提供了一次身份认同的机会。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该地区的居民也通过这种广电集团的接触达到了提升自身文化的目的。
案例6.2
《听我韶韶》——方言VS普通话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社会变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无论是从距离上还是从频度上,乃至于从民族或国别上都空前地频繁起来。这种高频率、快节奏的交流势必要求交流的各方使用共同的相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国际上英语成为比较标准的、官方的、正式的交流语言;同样,在国内,普通话也逐渐流行。
北京学者敬文东在《方言以及方言的流变》中写道:“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在这股热议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竞争的暗流中,“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迅即像概念一样到处流传。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涌动“方言热”的背后,争议也无处不在。
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推出了一个以方言新闻为主的精品栏目《听我韶韶》,主持人吴晓平面对镜头,操着熟练的南京方言侃侃而谈,聊民生、论天下、读报纸,看似东谈西扯,实则饱含哲理、字字珠玑。
民众对于新闻节目很是买账,甚至于吴晓平的专著的签售会都异常火爆。对于网上流传的方言类的新闻节目的争议和对方言新闻主持人的非议,很多方言新闻的支持者表示了相当的不满。
对于方言新闻,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江苏一位在学界享有声誉的语言学专家认为,方言电视节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采用当地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当地的民俗、地名文化等,在弘扬地方文化、增加文化内涵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给人一种温馨、亲近的感觉”。但同时这位专家也认为:“方言节目说白了就是桥或者墙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节目做得好,可能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个信息的桥梁,可是对于外地人来说就是信息的墙壁。”
新闻传播方面的学者则对方言类的新闻给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专家分析道:方言新闻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开展,是新闻小众化、区域化的一种表现,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它还是民生新闻的一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吸引受众。
应该看到的是电视台作为大众媒体,也应该做到雅俗共赏,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既要有严肃的节目,也要有娱乐性的节目。至于某些人所担心的会影响到推广普通话,仅凭简单的一个方言类的节目,想来还不至于,毕竟不可能单纯一个栏目纯粹方言就有那么大的影响。另外,认为方言节目影响到南京的文化品位的观点,这种说法也有点武断。
有鉴于《听我韶韶》的巨大成功,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其麾下的频道,将观众喜爱的部分精品电视剧,如《还珠格格》、《小鱼儿与花无缺》等用南京方言重新配音播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勇于从民间选拔方言配音人员,不仅让普通百姓得到了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机会,同时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和收视率,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相当的社会效益。
尽管争议不断,尽管困难重重,南京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在立足自身特点的同时,同样也在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著名电视调查机构AC尼尔森也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听我韶韶》将是南京地区新闻节目的亮点和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