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十一五”规划进行了考虑
(1)注重非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我国不少城市还在走“重经济、轻文化”的道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甚至“先发展、再整改”的思路还存在于不少的城市建设中。以前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现在思路已经进行了转化,变成了“文化搭台,文化唱戏”,南京市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把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充分认识文化具有意识形态、产业两重属性,贯彻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重要的新闻媒体、特殊的艺术院团、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继续予以扶持。对其他的文化经营单位进一步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界定,定位于组织生产、流通的消费城市和生产城市。即使有些城市逐渐认识到文化营造的重要性,在建设的重心上仍然存在偏差,要么追求做大做强,要么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少部分人群。目前,规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针对问题进行规划,也就是说目前该城市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之处,就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规划近视”,忽视了长远发展;第二种规划就是针对目标进行规划,就是该城市将来要发展成什么样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进行规划,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规划的不可操作性,忽视了现状的情况。而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问题和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进行规划,既分析发现目前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所面临的环境,结合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达的目标,最后落实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布局规划上来,提出了南京市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为“一主三副两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主”指主城区(主城将形成三圈,即新街口文化消费圈、湖南路文化消费圈、河西新城文化产业圈)协同、四带(滨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带、秦淮河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带、明城墙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带、钟山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带)贯穿的发展格局;“三副”指依托新市区建设,形成浦口、江宁、仙林3个文化产业发展副中心;“两组团”指六合、溧水—高淳组团。这样使问题得到解决,又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纸上谈兵。
(3)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发展。随着交流半径的增大,当人们接触到与本土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域文化时,心理上的新奇感显著上升,导致短时间内对异域文化的认可率高于对本土文化的认可率,出现了城市文化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将趋于客观化。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就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种资源,既要立足于南京市历史文化、现代科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又要博采众长,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促进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发达地区接轨。
(4)处理好历史保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性。经济发展和历史保存的关系在城市发展中往往不能协调,这样就导致城市文脉的断裂。南京市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通过“双十”文化载体建设项目,加快南京市文化产业资源的集聚进程,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南京市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对于高淳老街、夫子庙历史街区等进行保护开发,借助历史、资源和文化优势,实现了以文化促经济的发展策略。这样不仅树立城市的文化形象,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考虑文化风格的周期性,使其长期发挥效益。这样,保持了文化的可延续性。
(5)有策略地利用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如将旧厂房和老建筑改建为收藏博物馆、设计中心、咖啡馆甚至音乐厅。南京的“1912”就是尊重人性和古今文化结合的范例,改变了人们原来的视觉习惯,用这种新的地面标志和相对较低的代价重新调整了城市风貌。再加上南京充分利用举办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机会,扩大南京的世界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