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6 熟悉三审制
任务内容
明确三审制各审次职责,以某部书稿为例,填写审稿单。
【任务知识链接】
我国出版社审稿实行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编辑部(室)主任复审,总编辑或主管副总编辑终审。
1.6.1 三审制
三审制是在程序上利用交叉互补、递进制约的原理,为实现评价稿件的客观性,避免由于编辑人员知识不足或工作疏忽而可能造成的失误,保证图书质量而制定的图书审稿制度。
早在1952年10月,出版总署便在《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中提出:“一切采用的书籍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书稿的内容和审稿的难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一些复杂的书稿即使实行了三审制度,有时也还不足以作出判断;而有些书稿内容比较简单,经过一、二审后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到底要不要三审制?三审制是不是可以灵活掌握?经过较长时间的争论,1988年4月,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重申:“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原则上应该坚持三审制。”并提出:“终审发稿,一定要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由总编辑、副总编辑委托并经社长同意的编审、副编审负责决定。”
1.6.2 三审制各个审次的任务
三审制,即初审、复审、终审,也称一审、二审、三审。三级审稿制度是我国出版社依靠分级负责与集体智慧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各个审级的目标是共同的,其出发点也是一致的,但各个审次的具体情况不同,着重点也并不一样。因此,各个审级的任务各有侧重,对各个审次的要求也自然应有所不同。
1)初审
初审是三审制中的第一级审次。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本书的初审编辑往往就是该书的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在审稿前,应对书稿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同类出版物有所了解。初审者的任务是通读全稿,对稿件的思想倾向、文化学术价值作出具体评判,对书稿的具体内容、体例、结构、形式、文字进行审读和修改,解决书稿中存在的政治性、知识性、文字性错误,直至认为可以发稿为止。
一审的结果必须以“一审审读意见”的形式呈现,报告对书稿的基本评判,指出它在同类出版物中的特点与价值,并通告自己在初审工作中所做的工作,如体例上的调整和统一,结构、章节的修改,文字的润饰,知识点和观点与作者商榷后的改进事例记录等。如果有超出一审能力和权限方面的问题,比如政治方面的问题、版权方面的问题,以及根据内容更改出版时间、特殊的装帧要求等,则向二审、三审提出,由相关部门解决。
初审是整个三审制的基础,初审编辑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全稿,丝毫不能马虎大意。只有把这个基础打好了,给复审和终审提供的是已基本梳理清楚的稿子,图书质量才能初步得到保证。
2)复审
复审是三审制中的第二审级。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
复审首先也要阅读书稿,可以通读,也可以翻阅了解后审读一部分内容,审读其观点、文字、思想有无错误,表达是否恰当,一审中是否有遗漏或改错的问题,如有,给以纠正。其次,复审要对一审的审读意见进行审阅,解决一审提出的问题,并对一审的审读意见作出同意与否的表态。如果一审没有完成修改整理任务,那就是初审不合格,复审有权退回让之重审。复审也必须写好审读意见,为终审的审阅提供依据。
正因为复审工作处于三个审次的中间一层,前有初审,后有终审,因此有人便认为复审工作是次要的,是人人可做的,甚至提出了复审工作“侥幸论”,认为复审工作的编辑含量很难在整个编辑流程中体现出来,多看与少看一个样,看得认真和看得马虎一个样。图书编辑的最终质量好,自己轮不到功劳;图书编辑的最终质量差,“板子”也打不到自己身上。这些都是模糊的错误的认识。有人总结复审工作应该做好“四个把关”:一是政治内容和政治方针的把关;二是科学性和知识性的把关;三是学术水平与艺术水平的把关;四是文字质量的把关。只有把这几个“关”把好了,图书质量才能得到再一次的保证。
3)终审
终审即决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终审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了解初、复审意见和重点抽查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从全局和全社的角度考虑稿件是否适宜出版,并就此作出最后决定,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对重点书稿,终审应进行全面的审核把关。在终审工作过程中,终审者要重点审查书稿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此外,还要注意审查是否符合本社专业分工和出书特色,是否有助于改善本社的图书品种结构。因此,终审者要从宏观上把住思想政治关、总体质量关和品种结构关。如果初审、复审和终审对一些较大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终审者可召集初审、复审编辑进行讨论研究,尽可能地统一认识。如果涉及重大的政治性问题而又没有把握处理时,应向上级主管机关请示。终审结束后,终审编辑要在审稿单上填写终审意见,并明确表明该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
【注意】初审、复审、终审,循序递进。下个审级对上个审级负责。只有三审通过,才能对稿件进行处理。可以增加审次和人数,不可随意减少环节。在三审制中,一个人不能同时担任两任审级,书稿也不能只经一次或两次审读就通过,必须严格执行三审责任制度,以体现三审制中人员知识能力交叉互补、递进制约的立意初衷。
下面是某出版社的审稿单样式,供参考。
书稿审稿单
续表
【任务知识案例】
新疆某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双色互动英语》套书,由于从责编到“三审”的个别环节玩忽职守,不按规章办事,没有请专业人员严格把关,导致该套教辅中的五本图书差错率均在万分之十五以上,质量严重不合格。总署在给新疆局的批复中,明确要求新疆某出版社立即停止该套图书的发行,收回已经发出的图书,并与全部库存一并销毁;由新疆局负责核减该社2003年全年书号总量;新疆某出版社进行内部整顿。
某科技社出版了英文版《心灵鸡汤》系列读物。该书均由当今美国人所写,书中难免存有不符合我国出版法的内容。在审稿过程中,编辑逐字逐句审读,严把政治关,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和隐患,发现并消除了原版书中有关政治导向、意识形态、国家主权、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当之处,挖除了这些日后有可能“引爆”的“炸弹”,确保了该系列读物思想导向的正确性和内容的安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