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的财务管理案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栏目经费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活动是由国家确定其范围,由国家支付费用,实行“实报实销”的纯供给制的经营办法,它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这种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的新闻活动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种大环境条件下,作为信息产业重要部门的电视产业也必然走向市场,其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机制对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电视节目经营活动都起着调节作用。这样,作为非商品性的新闻活动也必须纳入市场范畴,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既然我们承认新闻活动应纳入市场范畴,那么,“新闻节目的经营也应同市场紧密相连”。根据市场机制对新闻活动调节作用的表现,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经营”就是指电视新闻节目采访、制作(或生产)、传播过程中对资金和资金来源、机器设备以及人员的合理组织、调配的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实现在少投资的条件下获取最佳的宣传效益。[13]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中央电视台以《东方时空》为代表的新闻板块节目果断地抓住了改革的契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经出现,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早间新闻节目板块,《东方时空》改写了中国电视早间无新闻的历史,逐渐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随之而来的《焦点访谈》、《新闻30分》、《新闻调查》等栏目的成功推出,电视新闻改革渐入佳境。因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改革的社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仅从2000年3~4月的观众收视率排行榜来看,《焦点访谈》名列第二名;《新闻30分》名列第十名;《新闻调查》名列第十五名;《东方时空》名列第二十名。
其实《东方时空》等新闻节目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它通过加强经费管理,实行严格的节目成本核算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将现代成本经营与预算的理念引入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中去,其具体做法是采取节目经费预算包干制度。在核定收支指标的前提下,对新闻评论部所属《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等栏目相继实行节目经费预算包干制度。预算包干制度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