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报业市场演变的基本状况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的报业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是党政机关报,国家对办报实行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1978年,全国仅有186种报纸,总印数127.8亿份,总印张数113.5亿印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迅速发展,到2000年,全国报纸总数为2007种,总印数为329.3亿份,总印张数为799.8亿印张(参见表5—1)。
中国报业市场的发展同国家报业管制政策的改变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僵化的管理和控制方式,首先是允许大报办小报,也允许创办非党政机关报类型的大众报纸。这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晚报、周报、文摘报,行业和专业性报纸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各地的消费类报纸、都市报、经济类报纸等相继成为报业市场上的“新星”。而且,报纸的形式也各种各样,在现有的2007种报纸中,日报436种,每周出六期的报纸(周六刊)234种,每周出五期的报纸(周五刊)156种,每周出四期的报纸(周四刊)83种,其他1089种为每周出三期以下的周报(参见表5—2)。
表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720页。
表5—2 各种期刊、报纸的比重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从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历史看,中国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结构变化的“雁行”特征。党政机关报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所占市场份额趋于下降,而其他类型的报纸层出不穷,报业市场上,各类报纸的增长曲线非常相似于一些产业结构变动所表现出来的“雁行”状况(参见图5—1)。
报业市场结构总是体现出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所具有的显著特征。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不实行西方式的“新闻自由”制度。这就使得中国的报业市场不可能成为一个自由放任的市场。当然,中国尚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正在稳妥地推进之中,所以,当前的中国报业体制具有很大的过渡性,或者说,中国当前的报业体制正处于改革和转轨的过程之中。而在这样的转轨和过渡时期,报业市场结构远没有达到均衡状态,也可以说,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中国报业的供求关系还远离着其长期均衡值。
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这决定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党政机关报,包括各种具有行政机关背景的报纸,必须随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寻找自己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许多原先的党政机关报或者准机关报将转变为非机关报。而按照目前的报业管理体制,可以党政机关报为核心组建报业集团,报业集团可以创办其他类型的报纸。这实际上就是说,党政机关报可以创办各种非机关报(或称大众报纸)。所以,从报纸性质分类的统计上看,党政机关报的市场比重将继续趋于下降。非机关报,或称大众报纸,将有更大的发展,在中国报业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报业市场中,大众报纸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这一趋势同世界报业发展的总趋势是吻合的,尽管中国的大众报纸同其他国家的商业性报纸存在性质上的差别。
图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发展的“雁行”图(示意)
目前,在全国2007种报纸中,中央级的206种,占10.26%;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的798种,占39.76%;地、市级的841种,占41.90%;县级的162种,占8.07%(参见表5—3)。而在所有这些报纸中,机关报788种,占37.49%,仍然是各类报纸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参见表5—4)。
表5—3 全国各级报纸数量和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177页的数据计算。
表5—4 全国报纸的分类结构
注:统计数未包括高校校报类、教学辅导类及军事类等单辟系列的报纸;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本表的报纸总数同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中的数字不完全一致。“机关报类”包括党中央机关报、中央部(委、署、局)机关报、省级党委机关报、计划单列市党委机关报、地(市)级党委机关报、县(市)级党委机关报、人大、政协及民主党派机关报、社会团体机关报;“行业专业类”包括经济、工业、农业、军事、医药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文化艺术、法制公安、科技、教育及其他;“对象类”包括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少年儿童、老年;“生活服务类”包括广播电视、周末生活、消费、休闲及其他。“晨、晚报及都市类”包括晨、午、晚报,都市报。其他类别未作细分。
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