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的杠杆是什么意思?

爱的杠杆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的杠杆——无意识的认知和谐我走在大街上或者商场里,经常都可以看见一些情侣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时尚的叫法是“情侣装”;有时候会发现一对夫妻会带一样的表,时尚的说法是“情侣表”;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情侣口罩现象”,这是2003年SARS期间诞生的一个特有的现象。没错,这就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和谐行为,简单地说可以称之为“情侣装”现象。

爱的杠杆——无意识的认知和谐

我走在大街上或者商场里,经常都可以看见一些情侣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时尚的叫法是“情侣装”;有时候会发现一对夫妻会带一样的表,时尚的说法是“情侣表”;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情侣口罩现象”,这是2003年SARS期间诞生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一个是在SARS刚刚发生的时候,那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另一个是到后来疫情基本受到控制很多人放松警惕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段中,在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确实为数不多。但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带口罩族”很少是单独行动的,而且其中又以情侣居多,有没有看到一对情侣一个戴口罩另一个不戴的?一定没有吧,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情侣认知一致的例子。特别是在面对孤独的时候,比如说街上大多数人不带口罩了,一对情侣中女方做事很谨慎,还是坚持带口罩,但是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如果一个大热天还在街上带口罩就很让人觉得别扭,这个时候如果男方也带上口罩,那么女方就会得到多一倍的勇气,也就是说男方会通过陪同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支持,而女方也从对方的这一陪同行为中得到自信,于是他们便携手一起面对他们的“少数派行为”。

没错,这就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和谐行为,简单地说可以称之为“情侣装”现象。但是对于这种“情侣口罩”、“情侣装”的现象,也许并没有几个人认真想过是为什么。

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大多数人都会忽视,习惯了也就认为理所当然了,很少会有人去想为什么。其实像“情侣装”这类的现象在人们身旁比比皆是,情侣之间的这种和谐一致现象不仅仅体现在着装上也体现在行为等方面,不单单存在于情侣之间也存在与兄弟姐妹或者亲戚朋友之间,只要是同属于一个组织或者群体(包括非正式群体)之中的人都会有这种“潜意识一致”现象——小到一对情侣或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公司甚至国家民族。

不容否认的是这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和谐”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几乎没有人去想为什么,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得处于这类关系的人们自然而然陷入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呢?如果用个比喻,我称之为“爱的杠杆”。正是这种无形的张力在协调这样一种稳定的关系,从而维系了他们之间“爱”的平衡。

在研究人的态度改变(AttitudeChange)的理论当中,传播学上有一种“认知一致论”[1],主要包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Heider)的平衡论和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的失调论[2]。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这个理论的要点是,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即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不一致时,这种认知上的不协调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于是有一种要将两种认知协调一致的驱动力,迫使个人改变态度。

1958年海德提出平衡论,又叫做“认知一致理论”(ConsistencyTheory),该理论认为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例如,我们对某个学校的评价很高,而对该学校的学生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好感;我们对某人没有好感,见到他的朋友也可能感到有点讨厌。

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海德也正是基于此研究提出的“平衡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将海德的平衡理论应用于两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但他使用了对称(Symmetry)一词以区别于平衡理论。他认为人们企图影响别人,借以维持这种平衡或对称的关系。这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也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传播,从而态度或行为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而发生这个转变的基础就是产生传播关系的两个体之间是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的,也许是亲情、友情或爱情,所以我称其为“爱的杠杆”。

我把互相传播信息的人之间那种共同利益的关系比作“同在一根杠杆上”,他们之间共同的目的、利益比作“共同维系的爱”,所以把这种人际传播中的认知和谐现象形象化地比作“爱的杠杆”。

正是这种“爱”的力量,使得传播中的个体产生态度改变,为了维系“爱”的平衡,缓解不平衡的紧张关系,从而改变了自己原本持有的不一致的认知态度。

举杠杆的例子来说,杠杆平衡的时候是稳定的,不偏不倚,保持水平,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不平衡的时候杠杆就会产生运动,发生偏转,原来稳定的状态就被打破。应用在人际关系上也是一样,如果位于一根杠杆上的两者没有一种平衡稳定的关系,必定会产生紧张心理,这种紧张的关系将会影响两个人的一切行为和态度,杠杆会发生偏移,严重的话有可能导致杠翻人倒的后果。

这仅仅是个比喻,但是要说明的就是,事实上,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要维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状态会产生紧张,同时这种紧张也就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个人会产生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平衡时才能缓解。

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身边无时无刻不发生传播,我也不愿意喊“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口号,只不过想说:只要你留意,你会发现原来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很多以前你注意到却想不明白的现象原来可以用这么有趣的方式来解释……到时候也许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传播学这么有趣!

安 琦

【注释】

[1][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克德著,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156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

[2]此理论与本书中“我选择 我喜欢”一文中的认知不和谐理论是同一回事,叫法不同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