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电大联合办学项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川电大联合办学项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电大联合办学项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论丛四川电大联合办学项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组 根据“促进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鼓励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业,学有余力的条件下报考成人高校”这一政策精神,四川电大与各市级电大、中职学校联合举办成人专科学历教育项目。

四川电大联合办学项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组

【摘 要】 根据“促进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鼓励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业,学有余力的条件下报考成人高校(业余学习)”这一政策精神,四川电大与各市级电大、中职学校联合举办成人专科学历教育项目。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的实地调查,总结、回顾几年来的办学情况,找出教学计划制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优化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教学计划,提高教务管理服务水平,促进联合办学项目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联合办学;问题;改革;优化

一、联合办学项目简介

(一)联合办学项目概况

为有利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网络系统的教学资源,发挥成人教育的办学优势,四川电大于2006年6月开始启动与各市级电大、中职学校联合举办成人专科学历教育项目(简称联合办学项目)。本项目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联合办学项目在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管理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电大与中职学校共同协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成人教育的教学资源;在专业计划制定时重点突出专业实用性、技能型的培养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技能、实用性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成人高考招生入学,执行成人专科学历教育标准,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达到最低毕业总学分的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成人学历教育专科毕业证书。截至2012秋,联合办学项目已为社会培养出10 497名合格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二)联合办学项目存在的问题

联合办学项目开展七年以来,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上取得了一系列尝试与突破,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联合办学项目所开设的专业主要基于项目举办之初的市场调研,且必须在我校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设,专业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联合办学项目的宗旨是满足社会及企业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最终目的,目前所开设的专业是否符合学生和学校的需求、专业数量是否应该增加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2.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联合办学项目在实施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1)专业申报。中职校不按规定报送材料,或首次开办专业过多,或者不按规定截止时间申报。(2)计划制订。中职校没有按照文件规定制定专业计划中的统设必修课程,随意性较强。(3)计划执行。其主要表现为中职校没有按照省校下发计划执行而导致学生毕业审核不能通过的问题。

3.学籍有效期短,限制了部分学生顺利毕业

在实地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部分学生存在外出实习或学习基础薄弱等原因而导致不能按期毕业的情况。

二、研究过程

为了深入了解中职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需求,搜集一线教师的建议,更好地推动本项目的教学与管理,2011年10~11月,课题组对该项目做了一次深入的调研。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进行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基本情况、课程设置、课程与证书、学习困难等方面的意见和想法;教师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社会需求专业、统设课程设置、中高职课程衔接以及改善办学质量的相关建议。问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宜宾、广安、攀枝花、内江、乐山5个市县的10多所中职学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64份,教师问卷53份,均为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本问卷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共设17道题,主要了解学生以下五方面的情况:

1.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7~19岁,所在专业涵盖了目前本项目的大部分专业,包括财经、电子商务、法律、文秘等。学生选择读大专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知识学历,为就业打基础”。这表明被调查学生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学习目的明确。

2.学习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在大专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上,43%的学生被安排在第一、二学期,57%的学生被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在大专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点均使用大专教材且授课教师为本校老师,这表明大部分中职校在教材、师资力量和教学时间安排上较为充分且合理,基本保证了高职教学质量;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同时学习中专和大专课程,表明部分学校在中高职教学的衔接安排上不够合理。

3.课程开设

主要了解高职课程中实践与理论课的开设现状及学生的感受。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在高职教育阶段开设了实践课,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设置合理,理论教学对培养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高职课程设置上应合理安排实践与理论课程学时量。

4.职业证书的获取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专课程的学习对于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有很大帮助,有58%的学生在读期间参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并获得了多种职业证书(如电工操作证、会计证等)。因此,合理调整职业技能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与衔接。

5.关于学习效果

在针对学习困难的调查中,70%的被调查者表示难度适中,25%认为难度较大。其主要问题是:同时学习中专和大专的课程,学习内容太多且学习时间不够,难以及时消化所学内容。

(二)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教师问卷共设置6道题目,主要了解教师对社会需求专业和计划课程设置的看法,均为开放式问题。

1.社会需求的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依次是学前教育、工商企业管理、护理、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会计、行政管理。

2.课程设置及计划管理

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统考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学校需求,教学计划的管理过程基本合理。

关于中职与高职课程如何顺利地接轨与衔接,老师们希望:(1)分析中职与高职课程知识结构,找到结合点;(2)衔接中职毕业实习和高职毕业实习,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内容;(3)增加证书教学内容,实现证书对课程的免修免考。

3.如何改善办学质量

对于如何进一步改善联合办学质量,老师们提出以下建议:(1)中职校应增加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2)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保障大专课程的学习时间;(3)将中职与高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4)增加学制弹性,给学生提供补考机会;(5)降低语数外的学习难度,强调专业课的学习。

通过以上对教师问卷的分析可以获悉:一方面,当前中职各专业教学计划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课程以及统考课程设置较合理;另一方面,建议中职与高职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时间衔接上能够更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适当延长学制,而不是局限于三年学制。

综上所述,通过工作总结与问卷调查,课题组找出了联合办学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以专业教学计划为中心,改革教学计划结构,偏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增强管理的规范性。

四、联合办学项目的改革与优化

联合办学项目是在摸索中进行的,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一些原有的规范文件、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联合办学项目新的发展形势。因此,本研究对联合办学项目的招生专业、教学点建设、教学计划设置及教务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促进其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规范招生专业

从创办联合办学项目起,四川电大与各地中职学校共联合开设了40多个专业,其中开办时间较长,开办教学点较多的专业有20多个。其余专业或者因为市场需求较小、就业方向较窄、教学难度较大等原因逐步消亡;或者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人才需求差异等原因而限制在极个别教学点。这些小专业在发展中先天不足,其生源不稳定、教学支持服务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因此,给联合办学项目的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为促进联合办学项目健康有序发展,建议首先规范招生专业,将联合办学项目的专业限制在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方向较宽、生源稳定、教学支持服务较为完善且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常设专业。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常设专业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努力打造精品专业和优势专业,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和社会知名度。

(二)加强对教学点的资格审查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各地合作中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各不相同,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不尽一致,一些已经通过审批进行招生和办学的中职学校教学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工作不到位之处。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建议从源头上加强对教学点的资格审查。过去对中职合作学校的资格审查重点放在学校是否具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的身份。实践证明,“国重”、“省重”身份是维护联合办学项目质量和声誉的有力保证,但从专业建设角度来看,学校还应具有相关专业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从软件条件来看,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办学目标、办学软环境、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都应该纳入资格审查的范围。从硬件条件来看,学校具有的基本环境与条件、计算机等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实训工具等也必须在合作办学项目开始之前到位。对教学点的资格审查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宁缺毋滥,切实保证与高水平的中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

(三)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对电大教学而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制订一个科学、有效,并切实符合中职学校及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对促进联合办学项目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课题组认为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可以进行以下调整与优化:

1.改革教学计划结构——课程设置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专用名词的缩写,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将各种教学模块组合而成的教学计划称之为模块式教学计划。

四川电大现行的教学计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没有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这种计划的优势在于简单易于管理,缺点是不能体现职业能力特点,不能根据行业技术应用升级及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后,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技能类、综合实践4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3个模块根据专业要求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类课程模块设置实践实训课。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公共课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满足生活需要。除设置各专业普遍适用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普通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等)外,还根据专业大类的特点,分别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

(2)专业基础课模块

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中设置与专业操作技能直接联系的理论知识课程,其作用是为学习者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与方法、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共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除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还可以具有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

(3)专业技能课模块

专业技能类课程模块中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引进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学生完成相对应的课程学习,接受实验技能训练,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与转换能力。

(4)综合实践课模块

综合实践类课程模块中主要由实验、职业技术实训、现场实习、实践报告等组成,文经管理类专业不得少于4门,理工类专业不得少于5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

2.引进证书课程——课程职业化,培养职业技能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依托,用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现有改革应该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为中心,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使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与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科目对应的证书课程,并采用其考试使用的教材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同时对已有证书的学生允许免考对应课程或课程组。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应用性

如前所述,在计划的模块化改革中,将综合实践课模块纳入教学计划,实现专项的职业技能训练。除了设置4~5门专项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外,教学计划中的其他模块也应积极引入实践应用性课程。

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知识实用、够用”为限。在教学计划的课程整体设置上,突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效结合,突出实践应用性,达到联合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

4.调整课程内容,注重中职和大专课程的内在衔接

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中职和大专课程内容衔接的问题,本文从两方面进行了改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请专家对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了调整,在课程内容教学上力求契合学生现有学习水平,选择更适合联合项目学生学习的教材。在课程时序安排上,请专家重新确定课程的先修后修关系,以体现学习内容的内在延续性。

(四)加强支持服务工作

1.契合学生业余学习特点,延长学籍年限

针对学生难以同时完成中职学业和大专学习的困难,进行学籍管理的改革以适应中职学生的需求。本项目调查发现,参加联合办学项目的中职学生学习都集中在在校期间;在中职实习及毕业之后,学生往往受到学习环境缺失、工作生活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最终不能完成项目,因此将学籍有效期设置为4年,即3年中职在校期再加1年补修补考期,以督促学生在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完成学业,获取文凭。

2.实行课程统考模式,保证教学质量

联合办学项目的教学计划是针对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制定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可谓“一校一计划”。为了加强对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保证学生的培养水平,项目在考务管理上采用了统考6门核心课程的管理方式,实行五统一原则(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和统一评分标准)。

通过以上对联合办学项目的一系列优化与调整,使得联合办学项目的专业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管理更加科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课题组负责人:刘永红

课题组成员 :何 苗 龙 嘉

       张知奇

参考文献

[1] 赵有生. 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 戴勇. 高职模块化课程开发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3] 李海涛. 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