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内容建构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 陈 丽 刘 佳
【摘 要】 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身心特征三个方面。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体系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知识、社会、学生三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中的地位,建构包括自我认识、专业认识、成功就业、生涯发展四个模块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是指高校为使学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征以及专业特点,以生涯发展理念为指导,协助学生进行和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系统教育内容的总和。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体系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不断提升的需求。
一、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历史还不是很长,虽然在课程地位、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各项工作都还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途径,并没有引起高校相关部门应有的重视。
从总体上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狭窄,主要集中在就业形势指导、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指导、就业素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求职心理指导、求职思想教育指导,主要可以归为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职业心理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指导,极少涉及个人认识、专业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难以对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的指导,更难以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同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二、影响课程内容建构的因素
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学生三大因素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1],因此,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结构性,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本身的特点。
首先,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就应该尊重这种逻辑性,重视知识的理智价值,强调科学知识对受教育者理性发展的作用,关注重新组织的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其次,科学文化知识处于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分化使得学科、专业不断增多,研究领域随着不断拓展和细化,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立足基础,把握前沿。
(二)社会发展需求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自然也应该反映到课程内容体系之中。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成为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制约条件。
课程内容体系反映出相对的课程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科技的不断升级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些都应该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得以体现。同时,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完全不一样,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时代总体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最后,文化传统也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如:随着国家对国学的推崇,上至高校,下至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选择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上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对知识的选择。
(三)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这是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对于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因而对课程内容也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个体在某一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如: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15~24岁的青年处于职业探索期,这一阶段也可划分为不同的子阶段,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职业辅导的需求也不一致,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在内容选择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特点。同时,课程内容选择者还应该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层次,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其他辅导形式而言,课程的受众面最广,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最系统、最全面的辅导。课程内容的建构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需要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不能简单地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为中心,或者社会为中心,而是要充分考虑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共同发展,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自我认识教育
自我认识是个体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和大学生涯的重要前提。只有对自身的兴趣、需求、能力等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才能够作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划。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应该对学生进行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1.自我需要教育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2]。动机来源于需要,却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某种需要达到足够的强度时才会产生行为动机。因此,高校生涯辅导课程应该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弱程度;引导学生调节各种需求,把最有利于个人长远发展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而产生行为的动机,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和铺垫。
2.自我兴趣教育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积极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3]。职业发展成功与否与职业本身和兴趣的符合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感兴趣的事物不一样就擅长,但是通常情况下,特长却往往是个人的兴趣所在。一旦个体对某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势必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进而诱发积极、持久的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借助一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兴趣,发掘自身潜力。
3.自身能力教育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他是个体成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基础,是对一个人能否胜任一项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大学生必须明确自身的能力结构和各种能力的优劣,扬长避短,作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达到这个目的,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入权威专业的气质、性格等测评量表,如:人际交往能力测评、创造力测评、MBTI测评、16项人格因素问卷等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测评,并结合测评结果以及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分析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二)专业认识教育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甚至是有些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的问题。对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专业就业前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等都存在一定的无知。因此,专业认识教育,如:专业历年就业状况及前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毕业生的生涯发展路径等也应该成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1.专业历年就业状况及前景
专业历年就业状况是学生就业求职的参照,就业前景则更关系着学生本人的切身利益,了解这些情况,有利于学生制定职业方向,明确学习目标。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追求的价值之一即为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是生涯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生涯辅导课程应该让学生知晓本专业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及此届学生面临的就业前景。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能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课程建构思想中往往把社会需求也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关系着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必须具备哪些能力,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如果要从事某一项工作必须具备何种特殊技能。只有在对社会需求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学生才能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顺利就业。
3.专业毕业生的生涯发展路径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这6个层次的排列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原理。“知道”的目的不在于记忆,而在于会运用等,对学生进行毕业生生涯发展路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思考,灵活运用有效的策略,并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改进,最终促进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成功就业教育
职业生涯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学生能够成功就业,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工作。成功就业指导不是只关注就业结果,而是让学生更清楚地认清总体就业形势,顺利就业,迈出生涯发展的第一步。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期望、择业技巧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期望,掌握科学的择业技巧,具备良好的求职技巧,以促使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1.职业期望
职业期望是学生对日后可能从事工作的地点、行业、薪酬等因素的一种良好愿望。因此,高校应在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期望教育,职业期望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总之,要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对自己有一个明确而合理的定位。
2.择业技巧
职业生涯规划涉及职业目标,但是职业目标和现实的择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具体择业的时候,学生可能会遇到几个跟职业目标相关或者相似的职位,也可能会遇到几家不同的单位都同时给出offer的情况,因为不能确定到底去哪个地方或哪家单位而迷茫,此时,高校就应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各地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发展平台,单位能够提供的待遇以及长远的发展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成功就业。
3.求职技巧
首先,就业信息搜集是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筛选有效信息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保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应通过课堂、讲座、邮件等方式告知学生一些著名的或专业的求职网站、求职报刊等,以减少学生在信息搜集中的时间成本。其次,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简历制作、求职信撰写、个人着装、行为谈吐、面试技巧等众多内容,这些东西都是在短期之内能够提升的能力,且对学生的求职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是尽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招录最合适的人选,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求职技巧则能为个人工作能力增色不少,因此,这些要素都应该囊括在生涯辅导课程的内容体系内,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四)生涯发展教育
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人认识和专业认识的真正落脚点。因此,生涯发展教育应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同时,创业作为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方式,也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日益重视,并纳入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内容体系中。
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理论是实践经验经过升华之后的成果,对于指导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人职匹配到人的潜能开发和长期发展,从静态的职业选择到动态的、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从狭义的职业生涯到广义的职业生涯,已经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和生涯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职业、对职业生涯、职业和生活中其他角色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与技巧
制图需要方法和技巧,生涯规划也一样。经过良好指导的生涯规划切合个体情况、合理、可行,能够指导和促进发展。目前,许多学生在职业定位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普遍追求稳定性高、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及大型国企,希望工作轻松、工作环境和谐等,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自身的能力情况。在求职的过程中处处碰壁,最后不得不放低姿态,与一些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不感兴趣,也不能让自身能力得到很好发展的单位签约。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巧也应该成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体系重要的一部分。
3.针对专业的创业教育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4]。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9〕3号)也将“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对策之一。高校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体,应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相关流程和企业运作方式,并提供相关支持服务。专业教育的特征即是口径窄、针对性强,因此,针对专业、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能够起到更实际的促进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因遭遇就业挫折、遭受不公平竞争等而自闭、自虐、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大学校园的稳定和学生以及教职员工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平淡看待成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对于其积极应对以后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人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5.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如:简历造假、违约等而提出的。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并不只是诚信教育,高校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积极争取机会,努力把握机会,不诋毁他人,不搞不正当竞争,争取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光明的手段在竞争中取胜。
四、结束语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包括自我认识、专业认识、成功就业、生涯发展四大模块内容,但这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体系,而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体系;也是一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体现出高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里尔登等.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译,侯志瑾,伍新春等译.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房云.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高桥. 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牟海萍. 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5] 申永东.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 孙长缨. 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王鲁黔. 谈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
[8] 王琦.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徐幼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注释】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
[2]曾天德等:《心理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3]陈家麟:《基础心理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9页
[4]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J]. 管理科学,2004年第4期,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