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国际化的分析和启示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 何 婧
【摘 要】 从货币国际化历史阶段出发,通过回顾美元国际化的过程、分析美元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提出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建议。
【关键词】 货币国际化;美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
一、美元国际化的历程
美元是现今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货币,被广泛地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使用,是各国国际储备中的重要币种,是国际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主要的票面计价单位,是外汇市场上的主导货币。据IMF统计,截至2008年美元在世界国际储备中平均份额为64%,全球国际债券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占45%,全球有66个国家以美元为名义锚。另外据BIS统计,截止2007年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交易量约为86%。以美元的国际地位为划分依据,美元国际化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美元地位提高但依旧无法取代英镑的地位
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信用货币。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国力受损,典型金本位制崩溃对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但在国际政治地位和经贸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英镑依旧处于世界货币地位。虽然在此期间美国与英国的经济实力逐渐缩小,“一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之一,并且率先恢复金本位制向英镑的国际地位发起挑战,但美元依旧无法替代英镑。
(二)美元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1944年美元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在法律上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初的运作来看,由于“帝国特惠体系”内部英镑区的存在,英镑依然在国际金融领域保持着强势地位,仍旧被各国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全球40%的国际贸易仍旧使用英镑结算,伦敦仍旧是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直到1946年,美国以一次性向英国贷款37.5亿美元为条件,迫使英国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议、迫使“英镑区”恢复了与美元的自由兑换,才成功瓦解了英镑区。此后,1947年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借助该计划美国的商品和资本顺利进入英联邦经济区以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自此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逐渐取代英国,美元从本质上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美元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从此摆脱了金本位的束缚进入信用本位时代,即由 “美元-黄金本位”转变为“美元本位”。在黄金非货币化的背景下,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的国际地位不但没有衰落,反而不断加强和巩固。美元在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成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元成为石油等大宗商品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从美元国际化的历可以看出,货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自由兑换阶段;第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兑换阶段;第三,该货币被其他国家作为交易、投资、结算和储备的通用货币阶段;第四,在实现通用货币的情况下,政府对本外币自由兑换不进行限制的充分自由可兑换阶段。
二、美元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
(一)美元国际化的铸币税收益
货币国际化最大的收益就是铸币税收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狭义的铸币税表现为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基础货币量与其派生出的货币之间的差额。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狭义的美元铸币税收入等于在美国以外流通着的美元,即美元的国外流通量越大,那么美元的传统铸币税收入就越高。Richard Dobbs(2009)估计美元2008年的狭义铸币税收益约100亿美元[1]。
美元铸币税收入的第二部分是扩展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税,即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美元贬值从而导致外国持币者的资产价值缩水现象。从2007年发生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连续三次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指数基本呈贬值走势,而美元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长期占64%以上,因此,美国利用发行便利转移了其他国家美元储备的价值。美元铸币税收入的第三部分是美国利用美元直接投资获得的收益与国外投资者投资美元资产的收益之差。Richard Dobbs(2009)估计2008年通过外国人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保持低利率从中获得的净收益大约900亿美元。
(二)美元国际化的两难困境
货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一国货币国际化都面临着“特里芬难题”这一制度性矛盾,也都存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维稳成本、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等成本。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必须同时满足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官方固定比价和对外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两项职能。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官方固定比价就要求美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以经济实力作为超额发行货币的保证,这意味着美国的国际收支要保持顺差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发展,但是作为一种与黄金等价的国际货币,国际贸易、国际清偿都需要美元,这意味着美国的国际收支要保持逆差实现对境外的货币供给。显而易见,这两项职能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美元国际化的成本
美元国际化模式的成本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货币发行的数量难以度量。美元国际化程度很高,其海外流量和存量巨大,因此,这部分境外美元对于美国货币当局来说难以准确衡量。第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确定性增大,削弱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影响力。美元国际化程度越高,资本的国际间流动性就越强。美联储利率变动或美元汇率的改变都将引起海外该种货币资产的流入或流出,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外部效应增强,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ichard Dobbs(2009)估计2008年由于外资流入将美国的美元汇率推高了5%~8%,由此给美国造成的净损失约为300亿~600亿美元。特别是随着离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境外资金的借贷在一定程度能缓解由于国内货币政策变动造成的货币供需紧张,因此,大大地削弱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影响力。第三,降低了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其他国家进行货币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大量的海外美元资产将会流入或流出美国,在此种情况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就存在跟随其他国家进行调整的可能性,因此,货币国际化降低了一国货币的独立性。
三、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的进程。1980年,IMF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随即成为IMF协定的第十四条款的成员国之一;1993年10月,人民币汇率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由双轨制合并为单一汇率,揭开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序幕;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取消了经常项目下所有的汇兑限制,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1996年12月,我国承诺履行IMF协定第八条款规定的所有义务,正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该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项目开放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暂时出现了停滞。2001年12月,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国,随着经济贸易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也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2005 年7月,我国再一次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只是单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引入一篮子货币作为参考来决定人民币的汇率,此次改革有效地扩大了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推进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看法。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我国在经济、金融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大力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签订互换协议,扩大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券、企业债券、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四个方面。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曲折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人民币不贬值、继续保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有效地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影响力,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成为“硬通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普遍意识到加强合作共同预防新的金融危机的重要性。2000年5月,东盟10国[2]与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泰国清迈的财政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清迈倡议》[3],该倡议旨在推动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货币基金的形成。2003年6月,亚洲11个国家或地区[4]的中央银行联合发布公告成立亚洲债券基金(Asian Bond Fund, ABF)。2005年10月,亚洲银行宣布将从2006年起开始编制和公布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ACU),其编制依据参照欧洲货币单位(ECU),将“10+3”国家的对外贸易或GDP作为计算权重的依据。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期间美国连续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双赤字”政策进行自救,这些政策所释放出的美元流动性在现今国际货币体系下传播,引发世界多国都面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货币汇率波动剧烈、外汇储备价值缩水、金融市场动荡等问题。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中,有的学者建议建立全球范围内的超主权货币,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维持欧元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亚元的诞生,最终形成多样化的货币格局。
(三)小结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飞速发展期,第一个是1993年至1997年,在此期间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完成了货币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是1997年至今,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综合国力在亚洲区域内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人民币的“硬通货”地位在亚洲范围内获得了各个国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和计价职能,并且在资本账户下有序地进行金融合作,人民币在部分区域和国家中开始承担起交易、计价货币职能和贮藏职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向第三阶段过渡,开始具备国际货币的雏形。
四、美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富国效应
富裕国家的货币更容易被贫穷的国家接受和使用,其货币更容易成为国际货币[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是相对的,其衡量指标通常是人均GDP指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负债,其他国家使用该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取决于对该国经济实力的认同和货币购买力的信心,富裕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税收预期和财富储备作为保证,其货币的信誉自然相较而言就比贫穷国家的货币高。
我国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首要任务就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的富裕程度。只有在国富民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地位。
(二)刺激内需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货币国际化的最初动力往往都是贸易交往。美国常年保持贸易逆差实际上也是满足海外对美元需求的结果。此外,在在多数产品都属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作为进口国将拥有更多的议价能力,能有效提高国际贸易中本币的结算份额。
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常年保持顺差,处于净流入状态,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我国要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多的要依靠贸易结构的调整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人民币国际供给和回流机制。因此,我国应该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多样性,降低经济增长对低端外贸产品的依存度,同时应当刺激国内需求,逐步扩大进口的规模和种类,加强资本账户下的国际金融合作,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而有力的软环境。
(三)政策建议
根据现阶段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人民币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化条件,我国应借助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历史契机,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通范围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归根结底是以一国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政治、文化、军事实力为辅助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现阶段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份额,继续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在世界各地区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黄梅波. 货币国际化及其决定因素——欧元与美元的比较[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 姜波克,张青龙. 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 新金融,2005(8)
[3] 孙健,魏修华,唐爱朋. 从三大货币发展里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J]. 亚太经济,2005(2)
[4] 何帆,张斌,张明. 对《清迈倡议》的评估及改革建议[J]. 国际金融研究,2005(7)
【注释】
[1]Richard Dobbs, David Skilling, et al“An exorbitant privilege: Implications of reserve currencies for competitiveness,”The M 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December 2009
[2]东盟10国是指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
[3]《清迈倡议》是《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倡议的简称
[4]11个国家或地区是指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5]李永宁、郑润祥、黄明皓:《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核心利益》,《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