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异标新不冗繁

立异标新不冗繁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立异标新不冗繁——“微阅读”之文体纵观中外文学史,每一次传播方式的进化都必然引起文体的演变。资讯类“微阅读”催生了“微资讯”,要求资讯内容更精、更短、更实用。在这种“微阅读”模式中,人们以快速浏览来应对海量资讯。故事类“微阅读”以“微小说”“微历史”“微童话”等为代表,可以统称为“微故事”。

五、立异标新不冗繁——“微阅读”之文体

纵观中外文学史,每一次传播方式的进化都必然引起文体的演变。纸和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学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于是,出现了朗朗上口的押韵诗。印刷术的普及带来了小说的流行,而网络的便利则产生了网络文学,手机的普遍使用形成了短信文学,网络博客的出现衍生出博客文学,微博的产生和发展也催生了微博文学。

这些“新媒体文学”在发端之际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进了传统文学的表述方式、修辞手段和习惯性话语,同时又形成了新的“微文学”写作特征,以适应“微阅读”模式。

因为,“微阅读”是一种典型的“眼球阅读”,写作上自然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义。其写作内容贴近时尚,多是当前受众关注的问题;而其写作视角一般站在民间百姓的角度上,也多有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写作手法上注重营造趣味、设置悬念,跳跃性强,较少甚至没有关于人物性格、事件进程、环境场面等的细致描绘。

如今,“微阅读”模式已经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的新文体形态,大致可以分为资讯类、语录类、故事类、诗文类四种类型。

资讯类“微阅读”催生了“微资讯”,要求资讯内容更精、更短、更实用。因此,手机上“滚动更新式”的报道最适合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形成具有互动感的阅读体验。有的新闻稿不必在开篇就完成新闻确认和评论,甚至无须交代清楚“5个W”;从一个粗糙的事件轮廓开始,随着调查的展开而不断求证、不断廓清,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1]

如今,人们常在旅途中、在车上翻看手机报,内中新闻每条不过百字,往往可以“秀才未出门,尽知天下事”。在这种“微阅读”模式中,人们以快速浏览来应对海量资讯。因此,标题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往往标题设计得好,点击量就大增。“标题党”纷纷涌现,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又加重了这个趋势。门户网站就专门订制了一个智能手机主页。许多标题更短小精粹,也更耸人听闻。

而较长的正文就须经编辑“裁剪”,将“长阅读”切分成“微阅读”,以迎合阅读趣味;并且要加导语,摘引言,核心观点变字体或加黑,功能性贴士也不可少。[2]且看下面这则经过“裁剪”的“微资讯”:

2011年,《中国经济周刊》发布的《2010年中国地王图》数据显示,如果把北京的土地全部卖掉,可以制造出超过美国一年的GDR总量。而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经把美国2012年的GDR远远地抛在身后。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总结出“激活大脑能力”的10个方法,而在手机报的报道中则须“裁剪”一番,如下:

用蓝色装饰环境。色彩心理学研究发现,看到两次蓝色物体,人的想法会更积极。

适当饮酒。社交活动中少量喝点酒更容易“灵感突现”。

做白日梦。爱做白日梦的人,各项创造力测试得分更高。

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当一个人想象回到童年时,大脑更容易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保持童心,心理就不会衰老。

放声大笑。有人发现,当人们看完一段惹人发笑的喜剧短片后,能够比平时多解决20%的问题。

想象身处远方。想象自己在遥远的地方,人的能力更容易发挥出来。

少说晦涩的词语。如果总把一些专业用语挂在嘴边,思维也会不自觉地变狭隘。

换个工作环境。“环境影响心态”,换个地方,思维也许会大有不同。

到外面去。开放的世界给人开放的思想,大脑枯竭时,不妨到外面走走,让大千世界带给你灵感和创意。

去繁华的地方。美国圣塔菲学院的研究发现,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的创意能增强15%。不妨用“花花世界”刺激一下大脑。

语录类“微阅读”催生了“微语录”和“微评论”,可以用简短的言论引出热点人物、事件和话题,既趣味盎然,又增长见识,尤其适合“见缝插针”式的阅读。回想当年,雷锋同志在执行运输任务的途中,就经常借着驾驶室的灯光读几行《毛主席语录》。

而追溯起来,孔子可算是“微博语录”的开创者,《论语》则是最早的“微博语录集”:1 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2 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 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4 互动性强,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进行回复互动;5 孔子拥有3 000多粉丝,其中72人为加V大号。

如今,越来越多的“微评论”见诸媒体。诸如《新周刊》每年的《年度语录》和《嘴上风暴——十年语录精选》一类的“语录集”总是热卖到不断加印。我们略举几例:

“限娱令后电视栏目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严肃节目娱乐化。雅人妙论俗事是节目的最高境界。”——评论人石述思。

“这三十多年的财富分配是这样的:原来大家都没有,都是穷光蛋;后来慢慢都有了,于是都高兴;后来有人多了点,有人少了点,这也认了;再后来,有人拿走了全部,有人啥也没有,好吧,也咬咬牙认了;再后来,有人把明天的都拿走了。一个人对今天失望还可以寄望于明天,如果把明天也拿走了,他会干什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谈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有评论说,嗟来之食也是‘食’。陈光标的‘暴力慈善’能够在争议声中大行其道,这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陈光标式的慈善确实不完美,但如果指责者能够像陈光标那样行动起来,相信我们离走出‘暴力慈善’那一天就不会太远了。”——《半月谈》杂志评陈光标的“暴力慈善”。

“地铁的魔力棒所到之处,地段似乎立马变得繁华,开发商视它为财富加速器,城市当局也以它为城市升级的驱动力。”——有媒体分析称,我国地铁处于“大跃进”阶段。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沈阳、青岛,全国各大城市都处于地铁建设热潮中。

故事类“微阅读”以“微小说”“微历史”“微童话”等为代表,可以统称为“微故事”。如今,“微故事”已渐渐取代“大部头”小说成为许多年轻人闲暇时的阅读新宠。许多“微小说”的字数不过几百字,甚至少于140个字,但仍具有小说应有的文学元素。

其实,在短篇小说中,就有“微型小说”这一品种,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滴泉小说。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3]曾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和纪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称清代文言小说“双璧”。这两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都包含了很多篇微型小说,讲述了很多则“微故事”。

《聊斋志异》共有520篇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多谈鬼怪、狐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青年作家贾飞认为:现当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怪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堪称这类小说的鼻祖。

同时,《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艺术成就极高,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阅微草堂笔记》共有1 208则故事,内容也极其丰富,搜集了各种狐鬼神仙的传说、劝善惩恶的寓言、村野乡间的怪谈以及作者耳闻目睹的诸多奇情轶事等;在地域范围上则遍及全国,西至新疆,南至滇黔,旁及南洋等地;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令人读来饶有趣味。

而“微历史”则成为讲述历史典故、古今传奇、民间轶事的新方式。我们下面列举两则手机报中的“微历史”:

北宋名臣吕蒙正乞丐出身

吕蒙正是北宋名臣,他小时候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凄凉悲惨,所以,后人常常用“穷过吕蒙正”来比喻一个人穷困潦倒。吕蒙正在困境中发奋读书,后来做了北宋的中央高层干部。

吕蒙正在京城开封刚做副宰相时,有个家里有点钱的公务员在背后指着他说:“这小子是乞丐出身,他竟然也能在中央政府部门当官?真是搞笑!”吕蒙正听到了这句话,却假装没听到。

当时,吕蒙正的一个下属就气愤地对吕蒙正说:“一定要追查此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然后,就要去调查那个公务员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了。吕蒙正笑了笑,说:“若是追查此人,知道了他的姓名,一定终生不会忘记,恐怕就会成为彼此一生的怨恨,倒不如不知道来得干净。再说,他说说,对我又没有什么损害,还是不追查为好。”听了吕蒙正的这番话,下属都很佩服他的胸怀和大度

俗话说:“恩情易忘,怨恨难消。”吕蒙正这样做,目的是把怨恨拒绝在心灵之外。记恩不记怨,需要宽容和雅量,这是一种大智慧,吕蒙正就有这种大智慧。

谁杀死了抗日美女特工?

海上画派大画家任伯年有个孙女任黛黛曾是旧上海的红舞女,也是一位不为人知的“抗日烈士”。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实业家、小说家、诗人、书画家和收藏家陈定山在当年并没有离开上海,心中异常郁闷。朋友就劝他不妨去“米高梅舞厅”坐坐。

陈定山走进舞厅时,任黛黛正在和日本宪兵队的大队长热烈地跳舞,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任黛黛就从后面追了出来,对他说:“伯伯,我还要请您写一篇文章。”陈定山婉言谢绝道:“下次来,再说罢。”此前,因与任黛黛的父亲任堇叔有过交情,陈定山曾帮她写了一篇《任伯年百年纪念展览画册序》的文章。从此之后,陈定山再也没有见到过任黛黛。

1942年秋天,任黛黛被人杀害在当时上海著名的“三大饭店”之一的扬子饭店的客房里,发现时已遇害多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皇军”所为,所以无人敢去深究。

陈定山在知道了任黛黛的死讯后,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意外。后来通过他的妹妹女诗人陈小翠得知,任黛黛原来是当时重庆军统特工人员,她其实已加入军统组织,受命伺机刺杀日军宪兵队大队长杉原,但可惜后来被日本情报机构提前侦破而遇害。她见陈定山从日军宪兵队出来后,就想方设法去接近他,可能也想让陈定山做某些事情。但陈定山不知实情,而一直予以峻拒,所以任黛黛的“公关”任务并未成功。

陈定山知道实情后大为懊悔,自责不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定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曾向有关方面口头提出要追认任黛黛为“抗日烈士”,但有关方面却以任黛黛没有“番号”和“尺谱”为理由而不予受理。1948年左右,陈定山离开上海赴台湾定居。最后,他含泪写了一篇《任黛黛之死》的文章,发表在当时台北《中华日报》他的《春申旧闻》专栏上,完成了自己一生中对人承诺时间最久的一篇文章。

诗文类“微阅读”的成分凌乱复杂,以“微百科”“微诗体”“微帖”最具代表性。其中,“微百科”在普及百科知识方面,效果显著。且看下面这则“微百科”:

俗话说,酒后误事。可在《水浒传》里,频频误事的却是一种药:蒙汗药。任你青面兽杨志再神勇,一口下去也得乖乖躺倒。其实,蒙汗药乃是用曼陀罗花制成,多见于我国西南。并非无解,甘草汁是它的克星。

“微诗体”往往以改写和模仿“诗词曲联”的形式,对当代生活中的人事情景进行调侃、戏谑或讽刺。例如,下面这段“小品版微诗体”:

人生得意须尽欢,过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树上骑个猴,地下一个猴。众里寻他千百度,没病你就走两步。天苍苍,野茫茫,我十分想见赵忠祥。红酥手,黄藤酒,大爷,这个真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大款就火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反正十块钱儿的,都是你消费。

“微帖”又名“微型帖子”或“微博式帖子”,在传播效果上较为突出的是具有讽刺性的各种笑话。我们列举两则:

一位大爷拿卡到工行准备取1 000元。营业员:“大爷,3 000元以下请到自动取款机上取。”大爷:“我不会用啊!”营业员:“3 000元以下柜台不办理的。”大爷好话说了半天营业员还是不同意。大爷:“那我取5 000元!”营业员:“早说嘛!给您钱!”大爷:“我存4 000元!”营业员:“……”

昨天晚上,妈妈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异常声音,妈妈惊醒。完了!完了!妈妈想进来的不是小偷就是强盗!可妈妈转念一想又不害怕了,知道为什么吗?——反正钱都买房子用了!

“微阅读”以短小、迅捷的文本吸引读者,不需要太多的背景铺垫,也不需要过多的感情投入,甚至不需要阅读经验的前后连贯,可以营造出一种令人倍感舒适的阅读氛围。[4]同时,又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娱乐的渴望。也正是在读者广泛的基础上,一系列立异标新的“微阅读”文体才拥有了成长的沃土。

【注释】

[1]江莘.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阅读[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2]闫肖锋.微阅读时代[J] 青年记者,2009,9(下半期)

[3]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2—1945):男,俄国著名作家,早年醉心于象征派诗歌的创作,出版诗集《抒情集》(1907)、《蓝色河流后面》(1911)等;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1)和长篇小说《跛老爷》(1912)等,代表作为《苦难的历程》三部曲。

[4]井姑娘.“阅读量”不等于“阅读质量”[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