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视角的军队想象

民间视角的军队想象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视角的军队想象王 婉一、打破常规的创作视角《士兵突击》是近期热播的一部以当代军营为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无疑是2007年低迷的电视剧市场上的赢家。在这一民间视角下的军队想象中,不再是传统军旅题材中的集体主义、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等级制度等单一内容,而是对于当下竞争社会大环境的抽象模拟。《士兵突击》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完成了大众对于军队的想象。

民间视角的军队想象

王 婉

一、打破常规的创作视角

《士兵突击》是近期热播的一部以当代军营为题材的电视剧。它并没有像《亮剑》、《DA师》那样占据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一线平台,也没有明星阵容与强势宣传,但它却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与好评。同时,《士兵突击》也成了媒体关注的中心,这种关注,并非娱乐新闻层面的传播,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度的透析与广泛的讨论。这部无关爱情,亦没有漂亮人物与浩大场面做衬托,同时又不占有题材优势与独家素材的电视剧,却成为被讨论和挖掘得最为深入的一部,而它所引起的关于“许三多现象”与当代社会成功学方面的广泛讨论也同时在平面媒体与网络上大范围地展开着。

成功不能够被复制,却可以以深入的视角进行理性的透析。《士兵突击》无疑是2007年低迷的电视剧市场上的赢家。透过其傲人的收视率与热切的舆论反响,究其剧作上的深层原因,其结构特点、情节方式、人物设置并没有跳脱出常规手段,其编剧兰小龙再深入的军旅体验和独家素材,导演康红雷再娴熟的表现手法也不可能超越电视屏幕这狭小的舞台——但是,其创作者的创作姿态与创作情怀,则是此剧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的独特之处。

通常由部队宣传单位制作的军事作品,如《DA师》、《垂直打击》等,皆有政宣、军宣目的影响其创作,而《亮剑》等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军人题材则以爱国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及传奇性人物的塑造为主要创作目的。但《士兵突击》这部立足于普通百姓角度,满足广大观众群体对于当下军队想象的创作视角,是与以往的军事题材完全迥异的。在这一民间视角下的军队想象中,不再是传统军旅题材中的集体主义、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等级制度等单一内容,而是对于当下竞争社会大环境的抽象模拟。这些军人心态,是从执行者到管理层不同层面的心理投射;这种非连续性、不断处于跳跃式的动态情节,暗合了现实职场的跳跃式与变动性,而其群像式人物的相互对比,平行螺旋式而非直线上升式的人物性格发展曲线,亦不同于其他军旅题材叠加式、上扬式的人物刻画方式。如此一来,这部电视剧在民间的现实意义,引发广泛讨论的深层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这种对于当下竞争社会的高度拟真,让人们对这部电视剧中的军队世界与军人形象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士兵突击》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完成了大众对于军队的想象。编剧史航在评论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兰小龙时说,“他在《士兵突击》里勾勒出了一个自己的状态,和他想象中与朋友之间的那种状态。”正是这样的创作情怀,才使得《士兵突击》的创作者营造出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世界,它并不真实,甚至抽象得如同寓言,但它却如此贴近人们的“内心真实”。

二、竞争环境的抽象模拟

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像部队这样整齐划一,训练有素。这个强调协作性、服从性、共性大于个性、集体高于个人的大环境,其本身已经足够抽象。在传统军旅题材中,吸引观众的注意点并不在于此。众所周知,传统军旅题材中,纪律、服从性、等级观念的强调都是为了其“爱国、卫国、保护人民”这一军队的终极目的而服务的。如《DA师》中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指挥官与巾帼女军人;《垂直打击》中,现代化的战略技术与献身空军国防事业的青年才俊。而《士兵突击》却直接对这个纪律的、集体的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讨论。

在这个等级观念森严,讲求纪律性和服从性的环境中,存不存在自由(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兰小龙说:“我不管写什么戏,写聪明人还是傻人,都是一个命题,就是我们可以活得更自由。一个人是怎么让自己活得更自由的。”许三多从进入军队这个起点开始,就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父亲与班长之间的争执将他推进了军营,从进入军队的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就是陷入一个接一个的困境。驻守训练场、坐冷板凳、独守七连、被迫去考A大队,他一次次地对面前的困境做最卖力的挣扎与反应,而且似乎没有什么其他选择的可能。他的性格自始至终也不曾发生改变,然而,在一次次的困境挣扎之后,他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他已经拥有了更自由的权利。而在当下现实环境中,人们面对竞争社会时,都是被迫卷入,很少有选择权,简单说来便是这场游戏必须参与。初入社会的时候,每个人都只有遵守规则与服从领导的权利,然而,在一路走下去的时候,回首来路,每个人亦拥有了不同程度的自由。加缪在《局外人》中说:“生活本身就是困境”,而《士兵突击》中所倡导的,则是面对这种困境时许三多所表现出来的执著与直面,而非成才那种看似趋利避害的“个人选择”。

对于竞争环境的普遍焦虑也是《士兵突击》剧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个现实社会中的常见问题。袁朗夸许三多说:“我喜欢你,你不太焦虑,耐得住寂寞,有很多人天天在焦虑,怕寂寞、怕没得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遇到实际挫折,或意识到某种可怕场合、重要时刻即将来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不踏实、烦躁不安、恐惧等逃避的情绪体验或紧张、渴望等期待的情绪体验。而许三多“做每件事情都像抓着救命稻草”,眼下的事占据了他全部的精力。相比之下,成才则在入伍前就准备好了接受家访的演讲稿。进入部队后,他有着对于“理想自我”的精明设计,这似乎是目前更为精英和优越的一种做法。太多成功学的要义强调选择与机遇的重要性,生活条件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好转,也给人们拥有更体面、更多元化的精神追求以前提条件。然而,这种过分自我关注与自我实现的心理,形成了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

在许三多与成才的相互对比中,折射出的另一层面内容,则是自我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讨论。成才人生轨迹的设计性体现在电视剧的各个情节中:高中毕业放弃高考而参军,从普通一兵到占据要位的狙击手,从七连到三连跳槽任班副,再到投考A大队。兜里不同档次的香烟,以备面对不同级别的人物,甚至同领导说的每句话都经过审时度势和反复思虑。而许三多的军旅轨迹,由一次经过拙劣设计反而更加失败的家访开始,到因为“没路所以要修条路”的训练场,再到苦练成绩以决定班长的去留。成才的心态是竞技的,“彼输我赢”,强调自我的同时伴随着排他性。而许三多却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通晓自己,然而,他却在一次次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友情、能力的提升以及众人的认可。这是一种团队意识与“共赢”的心态,在军营这个注重团队协同作战与内部淘汰机制并存的环境中,胜负取决于人的心态。

正是对于当下社会心态的写照与折射,才使得这部电视剧能够赢得如此多的殊荣。当社会逐渐趋向完善与秩序稳定的同时,对于责任、执著、团队意识的呼唤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质疑,才能够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共鸣。与早些年前那些“乱世枭雄”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业戏与商战片不同,当下的观众更呼唤《士兵突击》这样具有正面价值观与现实意义的荧屏佳作。

三、跳跃式情节与非上扬式人物刻画

《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从大的段落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刚入伍到驻守训练场、钢七连、A大队三个部分,以许三多在部队的位置移动来结构整个故事。明显的段落性是这部剧的风格,每段之间更没有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与情节连贯,这与其人物设置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其群像式的人物,以一种比较单纯的战友与上下级关系结构起来,许三多作为一个线索人物,通篇来看几乎完全单一地与其他人发生关系。

这样看似简单的剧作结构与人物关系,是《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的非常规之处。许多人认为,许三多这个人物的状态,从故事开始至结束,都没有性格上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在传统的主旋律电视剧中,主角人物保持一个“成长”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在结尾处,一个人性升华的上扬式人物的刻画是必需的。但是在这部电视剧里,每个人物的发展都似乎是在广度上进行“展示”,而非性格深度上的“揭示”。许三多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态度,是从出场人物的状态就决定了的,其他人物的行为模式亦是如此。

这种跳跃式的情节方式与非上扬式的人物刻画,成就了观众对于该剧的“真实性”的需要,军队的环境是抽象的模拟,而这群军人却是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固有的,他们遇事后的反应是真实的、平常人的,他们的性格没有戏剧性的升华,他们在演绎着平常人的聚散去留、悲喜苦乐。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把每个被考察的个体看做是具有共性的,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考察他们的反应,这与军队这个社会实验室环境以及战争演习的假定性是一致的。而这些参与其中的战士们,他们虽然是性格迥异的个体,然而从战争和团队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战士,都是平常人,以部队的说法来讲,他们都是“普通一兵”。许三多是个简单而没有心机的人,为了能给别人做点事儿而感到荣幸,因为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而高兴。成才是个工于心计、精明干练,有成功渴望并希望寻求捷径的人。史今是个容易冲动许诺但尽最大努力说到做到,对战友充满关爱,一诺千金的人。而即使是最具有英雄主义性格、塑造得最完美的袁朗,也因其率领如同“加里森敢死队”般的残酷队伍,费尽心机只是为了“少死几个人”这样平常人的平凡愿望而显得真实。这种人性与人道,就决定了他不是为战争而生的巴顿将军。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不完满,但他们性格中的每一个侧面又都有人之常情之一面。他们的集合体是真实的平凡的人。这种人物刻画与段落式、非连贯的情节,一同服务于其剧中的故事世界,即对于现实环境高度抽象、寓言化的军队环境。编剧兰小龙对于自己创作的定位亦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把军队说成一个社会,等级、服从,即使没有目的也要有方向的特点营造出的环境很像社会,但又不像社会过于炫目,军队的环境可以简单得像个寓言,它就那么几个构成因素,全世界的军队都一样。”

这种并不着力去刻意架构的故事,往往较之规矩与工于技巧的剧作,有着更具难度的创作过程和更非常规的挑战。该剧以这样宏大的创作试图探讨与阐明一种在当下社会中大众可取的价值取向,并非对于流行价值观的取悦,亦非传统道德礼义的炒冷饭,而是能够真正从当下思考,以真诚的态度与扎实的方式去创作,并以如此独特却又恰到好处、相得益彰的剧作形式去表现,在当下电视剧的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导演康红雷在对媒体解释《士兵突击》中没有复杂的架构,没有那些商业惯例保障的前提下依然受到很多人喜爱的原因时说,“我总想做一个戏,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尊重起来。我仍然觉得,‘诚恳’在今天的社会很重要。《士兵突击》用了一个最底层士兵的经历,通过这样的人来反映社会的价值观、人际观、处事经验,以及你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技巧来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愿意在这个载体里,把我的经历以及我对于社会的认识表达出来。所以这样就有了《士兵突击》,就有了许三多,就有了成才。”

民间视角对军队的想象,其回归的仍然是一个社会的大众心理倾向。《士兵突击》在各地电视台的轮番热播,被广泛热烈地当做现实的拟真现象来进行讨论,甚至被对号入座地对应各自的现实环境。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让人产生的“移情”与“代入感”越深,就越贴近大众的内心真实。《士兵突击》缓解了人们对于竞争的焦虑,唤醒了那些人以及对那些已经淡忘的价值观的感怀:执著、坚守、集体主义、抛弃技巧地与人沟通……

然而,袁朗在结尾处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个军队想象以外的思考。他对成才说:“你要走的路会很长,比许三多的路会长很多,碰到的迷惘也会多很多。”现实的状况不可能是大众心理的想象,不会像军队环境那般单纯与抽象。人们也不是单纯的许三多或者成才,真实的环境要严峻得多,真正的人性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士兵突击》的情节是跳跃式的段落,《士兵突击》的人物是平行发展的人物,那么结尾袁朗的这句话,则是其情节段落的全面总结以及人物性格的集体升华。

结 语

在2007年的电视剧市场中,《士兵突击》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则是由于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充满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和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再度回归。创作者们通过这样一个军队环境,真实地模拟再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自我与集体、个人与他人、胜与负、坚守与放弃……通过一种充满人性与人道的手法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演绎着这些普通而又非凡的士兵的悲欢苦乐,唤醒了我们对那些早已淡忘的道德感、价值观的种种感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