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民生新闻对于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重构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注重道德和情感的约束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及其当事人的判断与评价往往是道德评价性和情感依托性而不是法理性的,对于人文关怀的践行也是侧重于道德判断与人格魅力。传统新闻媒介及其受众群体对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评价也大体如此,因此而产生的新闻典型人物形象往往是高大全式的,当然,这里面包含有政治话语的力量。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群体以中下层的普通老百姓为主,参与传播的主体也是平民百姓,产生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都是平民的、大众的真实、鲜活的社会形象,不论正反面,都能使受众从中获得道德评价的参照体系,观众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评价也是平民式的道德与情感评价,从而构筑起疾恶扬善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受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高尚道德的赞美与自觉追求。正如李普曼所言: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20]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无不渗透着这种公众舆论的力量,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认同。
人文精神的本质就在于“以人为本”,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的关注。人文精神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在于新闻媒介自身充当普通老百姓的贴心人和代言人。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上,这种关怀具体表现在“群众利益无小事”、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所遭遇的不幸给予的真诚关怀等等方面。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对象是普通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诉求,其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和维护。有学者认为,我们要大力提倡传媒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从精神上高扬“人”的旗帜,更实际地关注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并更细微更彻底地关怀每一个普通人[21]。《南京零距离》从以往电视新闻强调教化转向注重交流,由“我让你知道什么”的主观灌输转向“你想知道什么我尽量让你满足”的客观服务。《零距离》对观众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倡导新的市民精神、扶助弱势群体、曝光城市的阴暗角落、正义感、同情心等等[22]。这样的人文关怀在全国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都时有体现,已形成一种良好的传播特色。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说,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节目制作与播出过程中对报道对象人格尊严与隐私权的尊重。社会期待论认为:媒介信息中传递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组织和人物类型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会间接地对个人意见,进而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23]。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中反映出的人本化价值取向和人文道德观念,对社会人群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者认为: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方式,应该是在尊重受众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实现这种关怀,即:维护人的主体性;关怀受众中的大多数——群众;尊重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不能全面否定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使用受众习惯的词语系统,符合大部分受众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以及审美习惯等[24]。张岱年先生指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价值的基本含义是能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用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儒家肯定“道德”具有内在价值,所以宣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认为仁义具有崇高的内在价值。人们经常称道的真、善、美,既有功用价值,也有内在价值。真的价值即是正确的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25]。电视民生新闻对于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重构就体现在对于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平民化解读,将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精华化解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美德,经过新闻人物的真实表演以及电视新闻媒介的写实报道,使这种平民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在节目中加以扩散。观众从节目中看到的基本上是大俗大雅与大美大恶,人生百态真实地在民生新闻中再现。同样是灾难新闻、突发新闻的报道,具有人文精神的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就体现在对悲剧产生的复杂背景、主客观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的广泛关注而不是一味猎奇,寻求视角与情感上的刺激。对灾难事件与人物的人文关怀给观众以广阔的哲理思考,提醒人们注重安全防范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为避免悲剧的重演提供警示与镜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