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之思考
马 谛
从1954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培养广播人才的学校———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至今,中国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之路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其栉风沐雨,历尽艰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和随后各地陆续建立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校(系),为我国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遴选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为我国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随着世界传媒业的迅猛发展,相对于传媒一线对创新型、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日趋紧迫的需求,原有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已日显滞后———尽管我国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在近十几年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兴未艾。面对当今传媒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使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及传媒发展之需要,避免人才培养上存在的盲目性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为此,本文拟从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试着展开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求与业界同人达成共识,共谋发展。
一、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之现状分析
要对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不能不首先对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一番冷静而客观地分析,看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前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为广电传媒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就亦是巨大的,其间所积累的宝贵教学资源以及逐渐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便在国际传媒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在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要使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跟上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整体需求,我们对当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思路局限、培养模式单一和同质化竞争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培养思路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在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思路上一直存在着局限性。关于这一点,只要反观我国以往曾经进行的和当下正在进行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情况,就不难看出其培养思路上存在的局限:
局限之一:长期以来,局限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从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在其发轫之时所办的全国第一个播音员培训班,其任务是为广播电台培训播音员。后来,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建立了播音专业,开始为全国各广播电台培养播音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培养、输送专业播音人才的特殊使命。数十年间,专司此职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为我国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了大批播音人才,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节目主持人才需求量的增长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其他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为广电传媒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近三百所院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专业,每年各院校的招生人数由20多人至二三百人不等,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这一矛盾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被毕业生自谋出路的就业方式淡化了,但是,矛盾确是不可否认的。由此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和专业人才流失现象愈演愈烈。
局限之二:长期以来,侧重于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的陈因,加上思想观念和传媒技术的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存在着观念陈旧、节目形态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方面都明显滞后。这种滞后,尤其集中体现在对节目形态的研究与开发上。多年来,我国除对新闻节目的研究相对深入外,对诸如生活服务节目、娱乐节目等其他类型的节目则研究甚少,或者说刚刚起步。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导致我国多数高等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几乎清一色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上,对于其他方向的播音主持业务甚少涉及,即便有的院校开设了生活服务、综艺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也只是蜻蜓点水,附带进行,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专业性。随着传媒实践的发展,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化传播过渡,媒体服务功能日趋扩展,频道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使得不同类型的节目日益增多,仅仅注重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路,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传媒产业对多样化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如果原有的思路不改变,一方面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路子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适销对路”的播音员主持人依然稀缺的尴尬局面还将有害无益地继续蔓延下去。
局限之三:长期以来,对播音主持人才的社会新需求缺乏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昌明,以及传播时代的到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和行业(如政府机构、网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公关公司、航空公司、演出团体、大型场馆等等),对专业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日益显现出来。然而,针对这些领域和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问题,至今尚未纳入相关院校的科研、教学与培养范畴。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是学术研究上的一种缺憾,更重要的是对开拓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疆域,尽快从整体上满足社会对多种类型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也十分不利。
我国在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思路上存在的局限或许不止以上三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存在的局限,此处不再赘述。
(二)培养模式单一
由于上述培养思路上的局限,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就成为一种必然。重要的是,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培养模式单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们未来可以扩展的广阔空间。
首先,我们要看到,现有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需要,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播音人才的培养中就开始了从吐字发声到语言表达再到文体播音的规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培养出一大批“适销对路”的播音人才的同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广播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节目制作观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日渐丰富起来,不仅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科学教育节目,还开始有了生活服务、法制、体育、资讯等多种类型的节目。这些五彩缤纷的节目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体系,而这个节目体系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反观我们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除对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系统的培养模式外,对娱乐节目播音主持、生活服务节目播音主持以及其他类型节目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至今尚未建立成熟、稳定的培养模式。
其次,我们要看到,即便是业已建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向纵深处开掘。尽管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国在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并运用这套模式成功造就了大批新闻播音主持人才。但是,在对不同类型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去建立新的培养模式。如在新闻播音主持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播报,还应该对国内外常见的其他类型的新闻节目进行深入研究,如新闻谈话节目、新闻直播节目等,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类型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模式。目前,一些相关院校已在探索不同类型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路子,但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且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其他诸如对娱乐类、科学教育类、生活服务类等节目的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实现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最终形成多种培养模式并存共荣的培养格局。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放开眼界,把长期以来只习惯投向广电传媒领域的眼光,投向日新月异的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我们也许会陡然发现,播音主持其实是一个涉及领域较广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职业不再仅仅属于电台和电视台。据此,我们的相关院校,完全可以在为电台、电视台培养专业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模式之外,积极建立为社会其他领域、其他行业培养所需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总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样,均应该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建立更加细化的相对完善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确保专业特点突出,“适销对路”,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同质化竞争激烈
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创造条件,竞相开办播音与主持专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广泛存在的社会需求依旧没能得到满足。究其原因,就在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现象。这种同质化现象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培养思路大抵相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断扩张和纷纷成立的各个传媒机构,对专业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尤其对专业水准要求较高的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更是求贤若渴,虚位以待。于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了一个热门专业。竞相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思路上也都集中定位于为我国各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培养播音员主持人这个热点上。
第二,培养方向大抵相同。目前,多数院校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方向设置上基本都以新闻为主打,重点培养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尽管少数院校有所突破,开始在娱乐、社教等专业方向上有所探索,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教学思路、系统性的教材以及规范的教学要求,而在整体上没能形成气候。绝大多数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依然处于大致相同的状态中。
第三,专业课程设置大抵相同。由于多数院校在培养思路与培养方向上基本接近或大致相同,因而课程设置上自然基本接近甚至完全一样。这就导致一方面是所有学生的专业知识构成基本相同,另一方面是一些具有某种专业特质的学生难以得到适合发挥其特长的专业培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很难得到落实。
第四,授课教材大抵相同。目前,全国多数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教学科研力量整体上较为单薄,他们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所写教材,少有自编教材。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不同院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如出一辙,缺乏自身特点。
第五,教学方式大抵相同。从师资队伍看,各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多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由于长期的专业熏陶和观念养成,在教学方式上不仅思路相同,而且教学手段也大致一样。严格地说,我们目前所开展的许多教学活动,还处于播音主持基础教育层面。由于知识结构相对局限,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创新性自然明显不够,由此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竞争力上就注定“先天不足”,其就业竞争力之强弱亦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目前众多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之间为瓜分有限的一块“蛋糕”而“同室操戈”的尴尬局面,面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剩与播音主持岗位有限的矛盾,面对传媒一线对播音主持人才多样化、复合型要求的不断提高与我们培养思路单一、课程设置滞后的矛盾,面对人才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多有盲目性的弊端,我们不禁会想:我国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上由于培养思路局限、培养模式单一而引发的大规模趋同景况究竟还要持续多久?我们能否放开眼界,各扬己长,迅速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开辟新的疆域,变竞争为竞合,在改革与创新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呢?笔者深切地期望这个问题能在业界同人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下,早日有一个令人欣慰的成果。
二、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之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传播渠道的增多,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需求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未来走向看,笔者认为:全方位、高起点、整合全国教学资源、各自凭借学科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多种品牌,将成为未来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并且应该依照这一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
所谓“培养策略”,是指根据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制定的培养方针和方法。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策略的内涵十分丰富,笔者在此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依托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尤其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才有针对性。播音主持人才属于实用型人才,增强培养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播音主持专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重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为电台、电视台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方面,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面对新形式,从培养目标上看,就应该明确地将培养目标锁定在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播音主持的精英人才上,紧紧围绕培养精英人才的战略思路制订培养计划。综观全国高等院校开办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数院校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上均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目的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由此导致了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专业特色不鲜明,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质量,长此以往,还将影响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声誉。倘若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依托自身优势,选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独具特色的培养策略,那么,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将会出现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全新格局。如一些具有商业教育资源的院校,是否可以考虑培养商业购物促销主持人;一些具有戏剧表演资源的院校,是否可以考虑培养娱乐节目主持人;一些体育类院校,是否可以考虑培养体育节目主持人?这样,不仅能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避免过度同质化带来的资源浪费,满足社会诸多领域、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从整体上促进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
(二)整合资源,量身定制,合理设置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
培养目标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个部分构成。从公共基础课看,它是所有专业学科学习的基础,播音与主持专业也不例外,主要强调的是通适性。如哲学、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从学科基础课看,它是学习播音与主持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主要强调的是广博性。一般包括文、史、艺术、美学等领域的内容,如文学史、美学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等课程。从专业基础课看,主要强调的是精良性。有的学院对专业基础课的选择不够精良,只要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都作为专业基础课,结果由于课程安排过密,导致学生学着疲劳、老师教着费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点研究不够深入所致。其实,专业基础课的构成,应该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和播音与主持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如中国播音学概论、语言学、吐字发声、语言表达、形体训练、表演课等。二是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基础课。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院,就应该开设广播电视艺术概论、新闻概论、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基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作品赏析等课程;如果划分了新闻、生活服务、娱乐、体育等专业方向的,还可以再行开设与其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以娱乐主持为培养方向的,就可以增开中外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史、电视娱乐节目研究等课程。总之,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该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要瞄准培养目标,精心配置专业基础课,切忌求全求大,重心不突出。从专业课程看,它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强调的是精深性。长久以来,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主要包括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两个专业方向。其实,开设何种专业课,不同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量身订制。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就主要是为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培养播音主持精英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开设了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两个体系的课程,然后再根据每个培养体系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如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体系就根据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方向的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根据电视服务类节目主持方向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方向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等。
总之,不同的院校均应依照自己的培养目标来设置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使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质,强化专业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确立科学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就不同,培养方式也就不一样。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培养方式决定培养目标和所设课程的实现———课程设置合理、培养方式科学,就能顺利地实现培养目标。反之,必将有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式一般包括培养方法与培养形式。由于播音主持这一特殊的工作岗位,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既要有专业理论修养,又要十分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既要具备较好的信息传播整合能力,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因此,我们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外,还必须十分重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立。
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培养方法看,第一,要丰富基础教学内涵,提升基础教学品质。除公共基础课程外,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既要宽,也要厚,宽厚结合。“宽”指课程内容涉及面要广;“厚”指主干课程要有专业代表性和系统性。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全方位地提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第二,以实践带教学,以教学促实践。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开展节目创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创造力,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此外,还应有意识地通过分析总结实战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在业务上的判断力与鉴别力。第三,教学类型化,人才专业化。类型化教学即依照广播、电视节目类型进行分类教学。就电视播音主持而言,可以依照节目类型进行分类教学,如新闻类节目播音主持、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等。通过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以及训练方法的专门化,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化的播音主持技能,也能使他们成为分别具有明确定位的播音主持专门人才,而不再是宽泛意义上的,似乎可以胜任任何一个播音主持岗位的“全能型人才”。
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培养形式看,除了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大课教授与小课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外,还应该建立稳定的多媒体手段与教师示范相结合、创作实践与分析点评相结合,以及单向传授与多向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式。由于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门实践艺术,其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大量的案例剖析、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来形成的,它的这一特性使其理论教学方式不能不与一般纯理论教学有所区别。播音主持理论教学若能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们通过观摩成功的播音主持案例去逐一展开分析,无疑对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要点十分有利。
我们还应大力倡导教师在大、小课上亲自示范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师生动形象地诠释理论要领,起到与理论讲述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其次,根据播音主持艺术特别强调实践性的特征,我们要特别注重创作实践与分析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采用。要想提高播音主持人才的实战能力,除了大量的创作演练之外,一条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创作实践展开点评。通过点评,不仅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及时地加以发扬或纠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鉴赏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性提升,而且提升速度还可能会十分明显。
最后,我们还应该秉承“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单向传授与多向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往,我们的教师一般多采用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的我说你听、循循善诱、悉心指导的单向传授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最常规、最基本的,当然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但是,这只是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中也应经常组织学生展开一些专题研讨(如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个新闻事件展开研讨),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方式的采用,对于培养以口语传播为职业,十分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播音主持人才而言,尤为重要。在采用这一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重在倾听与点评,通过老师点评与学生互评、提问与提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培养学生敢说话、能说话、会说话的能力。
总之,确立科学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式是落实所设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只有突出专业特色,抓住核心、主干,构建独具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方法体系,才能有效实现系统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目标。
以上,笔者结合我国当下社会发展与广电传媒发展实际,不揣浅陋地围绕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探讨,旨在认清当前形势,厘清培养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战略,构建多元化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格局,切实将社会对不同类型播音主持人才的需要与不同类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将学校办学与打造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品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不仅为我国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培养播音主持人才,也为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的其他领域、行业培养他们所需的播音主持人才的良性生态圈。在避免由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盲目性带来的教学资源和生源资源浪费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够赢得广大受众欢迎的高素质播音主持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