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研究
陈雅丽
法国印象画派大师保罗·高更有一幅反映土著人生活图景的作品,名字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状如何?我们将向哪里去?》,这一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将这一问题移到播音主持教育领域的选择上,移到广播播音主持教学的发展方向上。
随着广播媒体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工作机制、人员管理方式、节目制作流程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作为广播节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悄然中,播音员已从过去的有稿播音转化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传播者”,大部分主持人从事的已不仅仅是播音或主持这一单项工作,而是集采、编、播、节目策划、制作于一身。现实还告诉我们,播出机构和社会节目制作公司都需要大量一专多能的综合型、高质量的人才,这样一来,播音和主持艺术的竞争越来越宽泛化。我们现在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当然不怕语言方面的竞争。但是,在节目理念、信息选择、表达方式、制作技巧以及与受众交流方面,能否胜过对手,还要看我们的综合能力。加之,近年来一方面广播节目低俗化现象有目共睹,一线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广播事业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专多能、综合型”成为目前广播实践一线用人要求的考评尺度。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人能在毕业后直接从事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大部分学生则要从某一栏目或节目的配音、编导或记者工作做起。不难看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瞄准市场特殊需求培养强能力、高品质、有特色的综合型广播节目播音主持人才,探索一条多元化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培养“有特色的综合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发展空间,已是广播播音主持教育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秉承传统教学优势,确定与时俱进方向
广播播音主持教学课程在继承本专业40多年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实施广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974年播音专业重新复课以后,老一辈教师根据当时广播一线的发展状况,开始摸索总结当时广播电台最重要的新闻、评论、通讯等“三大件”文稿播音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教学重点,把播读好“三大件”作为看家本领,并从中央台、北京台的广播稿中选取了大量练习材料,对学生进行重点训练,从而奠定了“文体”播音教学的基础。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1978年播音系成立广播文体业务教研室,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开始研究包括新闻播音、通讯播音、评论播音、文艺播音、对话播音等广播文体业务教学。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有20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广播播音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和系统了该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日臻成熟。教材也从无到有不断建设,几经反复修改,第一本用于本科的《文体播音业务》教材于1989问世。1997年和其配套的训练教材《实用播音教程》第三册《广播播音主持》在多年试用的基础上正式出版。教材内容翔实丰富﹑深入浅出,成为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独立教材。
1997年广播播音主持教研室成立,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加入到广播播音主持教学队伍中,使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对广播播音与主持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播音系40多年的成长历史证明:为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奠定了基础,引领了专业方向,作出了贡献。这足以让我们自豪!但事业仍期待我们继续前行。尤其是广播电台节目形式样态的不断变化,广播一线减员增效带来用人机制的变化等等,要求广播播音主持教学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
我们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形态由传统的单向模式走向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交互式传播,由本地化传播走向全球化和社区化传播,由大众化、综合性的“广播”走向小众化、专业化的“窄播”。从发展上看,广播的功能不再仅仅停留在为听众提供资讯和娱乐,而是为引导听众形成健康、科学、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活方式提供服务上。这种广泛意义上的服务,是将听众所需要的、广播电台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进行整合、打包,使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不难看出,广播的多种功能尤其是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而使广播节目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态势。广播的发展在专业化、本土化、网络化、品牌化上已体现出它的独特趋势。因为今天的受众同时接受各种媒体的包围,他们以苛求和挑剔的目光对待近乎爆炸的各类信息,而在传媒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广播如果没有崭新的形象、亮丽的品牌,是不大可能把人们吸引到收音机前的。要想引起受众的“注意”,一定要有包装精美、夺人心魄、使人感动的节目。2001年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迈开了以“策划、编辑、制作播音主持广播节目”为训练目的的教学改革步伐,开始了广播播音主持多元化、综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二、关注广播一线发展态势,核准教学目标
“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播音专业大学三年级开设,在专业课程中属于业务能力整合、提高的教学阶段。我们在反复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教学改革目标锁定在了两个层面,一是突出有声语言表达优势,一是拓展相关专业能力。探索培养具备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社教节目、体育节目的理论知识和深厚文化功底,熟悉我国媒体宣传政策、法规,能从事播音、主持、采编、策划、制作和其他相关工作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新时期广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自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创新与继承相结合,二是拓宽口径与保持优势相结合。因此,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是在继承中求发展,逐步协调在新的条件下一线需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紧密联系广播实践,以制作成品广播节目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采编播综合能力、实际制作广播节目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出发点,将教学的目标确定在真正提高学生对广播节目策划、编辑、制作、播音主持的整体驾驭能力上,进而解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少有个性特点、“克隆”主持风格等通病。
教学计划的实施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针对教材中的新闻、通讯、评论、文艺等稿件的播音训练,转变为以文艺、社教、新闻等节目类型为教学单元的综合培养。
首先教师按照教学阶段设计讲授理论大课,学生按照大课的理论引导,按照教学要求,从节目策划、编辑、播音主持和制作等多个环节完成自己的作业。例如广播文艺节目的策划、编辑和节目制作,可先参考教材中文艺节目篇目,然后根据广播电台文艺频道、音乐频道等节目特点和教学要求,独立策划、制作一档广播文艺节目。
以按教学计划做节目的实践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广播节目的播音主持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有相当过硬的语言传播能力,这里不仅包含“传播什么”,还有“怎样传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着力加强学生选题、策划、整合素材、撰稿、编辑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在节目的语境要求下,学生的篇章播音技巧,这样做就很好地结合和继承了播音文体业务传统的教学优势;注重语言传播效果意识的培养,学生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研究“怎样传播”,并诉诸有声语言表达,为展现其个人特征,为培养多元化综合型人才打开了通路。
三、实事求是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激发创新思维
近几年来,本课程任课教师不断总结完善课程体系,细化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不断探索新的改革亮点,可以说,本课程最后阶段的节目听评会是学生提高业务水平、更新传播理念的好机会。听评会以学生所做的典型节目展播为桥梁,学生、教师和一线的专家、领导共济一堂,就宣传思想、舆论导向、节目品位、播音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研讨。学生的节目受到来自一线的台长、专家的指导和肯定,使学生节目意识更明确,舆论导向更清楚,对目标听众群的交流也更有的放矢,同时听评会也催生了学生对“节目”的兴趣,使节目制作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技巧运用更加娴熟,主持状态显得更有信心。这样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进步的决心,专家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深表认同。
2.建立交流平台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考试方式也不可能再走老路。根据改革后教学内容的改变,我们确立了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制度,转变了传统的考试观念;考试方法采取了“开放透明”的方式,以学生的产品———节目“听评”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检查教学质量,检验学生专业水平,验证教学成果,达到考试的目的。
在考试环节,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广播社教节目播音主持教学考试阶段,采用了典型节目“自评”的方法,即将学生作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节目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们集体听评,每个人都作为评委,按照表格要求为播放的节目打分,并写出自己对节目的评价。老师通过“自评”的结果考查学生对所听节目政策把握能力、审美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决定考试成绩。
在节目听评中,学生们打开了思路,充分了解到其他同学制作节目的流程,共享了制作经验,吸纳互补了语言表达的优势,同时也统一了评价节目的标准,提高了审美认知的能力,确定了以弘扬主旋律为节目导向的节目制作观,在“考”中得到了“学”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加强了学生“新闻人”的身份定位和传播意识的巩固,不断明确新时期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透明考试”的交流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使他们更加热爱广播。
3.强化新闻素质
新闻播音主持教学阶段,我们改变过去只教“播”的状况,把“编”也纳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编”、“播”新闻节目的流程,锻炼他们整体驾驭新闻节目的能力和水平。例如:新闻节目安排两个学生一组,按照中央台整点新闻具体时间段的要求,编辑一档新闻节目。对于“编”的要求重点在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明确的目的性、时效性。内容包括:两条时政新闻、两条社会新闻、两条体育新闻和两条其他新闻,时间为15分钟。我们在教学阶段强调广播新闻的编排要注意统筹节目布局,兼顾各层次的听众,尽量包容多地域、多行业、多层次的新闻信息,相同题材、体裁的稿件要穿插排列,稿件要长短搭配、形式灵活;重点要求一组新闻整体是否全面,每一条新闻的结构是否完整,中间插播的广告、片花是否合理等等。对“播”的要求在于:新闻播音叙事清楚,新鲜感强,有时代气息;有声语言表达自如大气,朴实无华,干净利落,简洁明快以及对手之间配合默契。事实证明,通过“编”的过程,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更深刻了,对党的政策方针理解得具体了,初步感受到了整体驾驭新闻节目的能力,新闻素质在“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所以,不论是新闻播报、说新闻还是夹叙夹议等新闻语言表达样式,都能语气转换自然得当,新闻的语言表达功力在实践中迅速提高。
4.突出专业特色
这是广播播音主持专业课期末考试笔试中的一道听评题:
根据以下录音(现场放),谈谈你对新闻播音“节奏明快”的认识。(不低于500字)
为了从根本上避免了“考试背概念,考完了就忘”的弊病,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全盘梳理的过程,广播播音主持专业课期末考试笔试采取提前两周给出考试方向,当堂闭卷考试的方法,并在笔试中增加听力考核内容。
试题中第一题为“听评题”,听评的内容是学生期末考试口试中的“典型”录音。我们根据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选取了新闻播报中“节奏明快”这一问题,结合典型录音让学生展开论述。学生第一次接受这样的答题方式,虽有些生疏,但他们很感兴趣。由于学生对典型录音内容非常了解,对典型录音的同学(同班同学)也很熟悉,所以,在答题中,不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论述的也较为充分。我们认为,这样的考试方式针对性强,符合“口耳”之学的专业特色,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不但激发了学生“听”的自觉性,还培养了他们查找资料的积极性和不断深入分析专业的主动性。
5.重视技术支持
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生长点。我们的教学视野更加开阔,教学观念更加开放,能够将广播节目的最新发展动向反映在教学中,知识更新快,尤其是理论大课讲授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专业辅导课使用较先进的录音设备,通过丰富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比如广播节目个案观摩与分析、广播音响采集、广播节目制作软件的熟练应用等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加上学院综合教学中心的小课教室已经配备了相应的录音、播放、直播等设备以及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这也是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全方位搭建广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深深感到,文化体制改革使节目制作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播出机构和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无论是制作专题节目,还是制作专栏节目,都需要大量从事播音和主持的工作人员。这一方面,为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为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职业流动化”创造了可能,一位优秀的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可能会在各个制作单位当中自由流动或者多处任职,其核心是一个专业人士需具备高素质、全方位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脚步不能停歇,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还要努力探寻下一站的改革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