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主持艺术的发展道路
吴洁茹
一次电视访谈节目可能只有几十分钟,但这短短几十分钟的言谈举止所反映出的却是主持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功力。正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每个人的内在因素或隐或显地都会对自身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作为凤凰卫视的当家主持人———陈鲁豫,以其自然真诚的风格,特有的感性、聪敏与机变,成为业界知性女主持人的良好代表。1993年从业至今,陈鲁豫在节目主持艺术的道路上已探索、磨炼了十五年,渐渐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电视主持人。陈鲁豫在节目中处处散发的博闻强记、思维活跃、观察细致、逻辑严密的特点构筑了她鲜明的主持风格,也为她赢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当然这风格绝非一日得来的,而是建立在她先天素质和后天熏染交互作用形成的性格气质上,建立在她长期人生体验、业务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陈鲁豫在生活中积累的人生阅历对其个人和节目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试图探寻陈鲁豫踏入电视主持界至今的成长足迹,以期挖掘其身后的因素。
一、事业的起步:初露锋芒
优秀主持人的成功之路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奋斗。在其主持风格形成过程中,个人的成长经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素。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是陈鲁豫成长为一名优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础,这些素养使她在后来的主持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报道新闻与访问各阶层人物。
陈鲁豫生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学外语的,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使她觉得在两种语言中游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从小就对语言非常敏感,表现出了较高的语言天赋。
攻读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的她在大学里勤奋苦读,为日后的电视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在各类节目中的出色表现得益于原有的新闻专业和英语语言训练,运用所学的新闻学、传播学知识使她对国内外的新闻事件能做出正确的评判,深厚的英语功底使她能及时获取最新国外信息从而准确传达给受众。
1992年鲁豫参加“北京市申办2000年奥运会英语演讲比赛”,从众多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第一名。尚未从学校毕业的她,随即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担当《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一脸学生相、清汤挂面发型的陈鲁豫开始了她的主持生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与电视结缘伊始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年以后就获得“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荣誉。荣誉到来的同时,困惑也随之而来:“其实央视的舞台很大,但是在那个大舞台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很困惑。”[1]
1994年,一向凭直觉做事的陈鲁豫选择了去美国西雅图留学,留学的经历使她的视野更加开阔,也为以后的主持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自身不断否定和完善的过程。陈鲁豫说:“在国外的学习对我今后的工作有没有实际的帮助,很难说,语言的能力我在出国之前已经具备了,不是到了那儿再提高,在那儿更多的是看他们的电视节目,我还去参观了几家电视台,我看了他们的节目是怎么样运作的,包括我看了他们新闻节目、谈话节目,还有娱乐节目的运作过程,可能从这点来说,对我后来的工作有些帮助。”[2]套用凤凰卫视的一句节目宣传用语:世界上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其实都是互相关联的。确实这段留学经历为后来《鲁豫有约》的改版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当时的鲁豫第一次看到奥普拉·温弗瑞的节目,就立誓也要做一档类似奥普拉的节目。正是有着这样的梦想,十几年来她一直努力着、坚持着,在接近梦想的道路上迂回前行、历练着。
二、成功的转型:抓住每一次机会
成功的机遇是给每一个为此精心准备的人的,这其中既有对自身的良好认知与判断,也有对机会来临时的敏感与掌握。有的主持人一开始的定位就符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随之与栏目一起成长、逐渐成熟;有的主持人则有较大的跳跃和转型,能积极主动地调整并不断刷新自我,给观众带来“熟悉又陌生”的惊喜。转型成功与否自然取决于主持人自身的知识结构、积累储备、调节适应能力。正如鲁豫的转变,一是源于对自己的足够了解,做综艺节目时就觉得不太适合自己,直到适时抓住了做新闻主播的机会;一是源于阅历的积累和自己有效的调适。当然也源于敢于改变的勇气,如果她没有这一次次的尝试,再有机会也不会成功。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1996年鲁豫回国,恰逢凤凰卫视开播在即。充满活力的凤凰卫视给了她崭新的机遇,也给了她释放力量的场所和渠道。清丽的外形、出色的外语、敏锐的表达,这些条件都让她有良好的展示和充分的发挥。其实说起鲁豫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定位谈不上什么“转变”,是她顺其自然的成长轨迹,自我发展的印记。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变化,那就是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时,她还尚未打开自己,而凤凰卫视激发了鲁豫的潜力,成功地把自己打开了。“中央台是我起步的地方,中央台的大气可能是任何一个传媒都无法比拟的。凤凰可能更以人为本,给主持人很大的舞台,如果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主持人,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3]鲁豫的成功在于她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与了解,总是用自己擅长和真实的方式来做节目,无论是《凤凰早班车》还是后来的《鲁豫有约》,都继承了如她性格般真实而毫不掩饰的风格。
鲁豫最初主持娱乐节目《音乐无限》,走的是动感、青春的风格,在亚洲地区极受欢迎,但是娱乐节目与鲁豫的性格和兴趣相差太远,她始终找不着全身心投入的感觉,期待着某种改变。“我觉得做娱乐节目并不适合我。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静的人,虽然性格中也有‘疯’的一面,但这通常只限于暴露在我的家人和非常熟悉的朋友面前。如果要我性格的这一面每天暴露在大众面前,那实在太累。从外貌到性格,我都不愿意作太大的改变。”[4]
没过多久,凤凰卫视要开设一档清晨的新闻节目,公司高层考虑鲁豫国际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背景,也看好她的潜质与才能,决定启用她来担当主持人。“要做早班车,有很大的犹豫,那时候我没有做过新闻,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这就是一个犹豫。但是后来一想,反正我也想转型,我不想做娱乐节目主持人,早晚都要改,就一咬牙改了,没有想太多。在当时我没有想到将来会怎么样,反正这个事情我挺喜欢,苦就苦吧。但是现在想想还是挺值得的,因为它把我后来整个事业的路拓宽了。”[5]于是从1998年4月起,陈鲁豫担任早间节目《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这是她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她开创了“说新闻”的播讲方式。鲁豫这种播报方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说新闻”的表层形式,而且还在于她从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出发,调动自己的储备,发挥自我的优势,使新闻事件本身的要点及前因后果的脉络更为清晰,这种解释性的传播更好地帮助了观众接收信息。鲁豫以自身通俗、平实的语言风格获得了“2000年度主持人”的大奖,当时的“电视榜年度主持人”大奖颁奖辞中这样评价陈鲁豫:“在其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构建的平台上,赋予重大新闻以人情味。”[6]
鲁豫之所以能在不同的节目类型之间自然转换,关键在于她善于扬长避短,寻求自己的优势与节目的契合,采取“说新闻”的方式就是一个明证:“用‘说新闻’的方式播报新闻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由于我是学外语的,没学过播音,而且我的嗓子一般,如果念新闻的话,我觉得不会比别人念得好;外因就是凤凰卫视没那么多人,早晨没人帮我写稿子。这样的内因和外因就决定我必须自己准备我说什么。”[7]鲁豫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的业务条件,认为播新闻不是自己的长项,而采取说讲方式既符合新闻栏目的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特色,将新闻熟记于心,经过自己的分析、加工整理,再用平实的语言向观众传递也不错。鲁豫还在表达风格上进行了有效的微调,在她原有的“亲切、自然”的风格上又加入了新闻节目所需要的“干练、质朴”。
尽管鲁豫采取说新闻的方式是不得已的做法,但这期间鲁豫所表现出来的记者才干和超乎常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在《凤凰早班车》的历练,使得鲁豫的主持潜质得到极大的发挥,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鲁豫对新闻话题的高度整合与驾驭能力,以较强的新闻素质成功地实现了向新闻主持人的转型,显示了鲁豫优秀的记者才干和主持人素质:敏锐的新闻判断力、超强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当然这次的转型还要得益于鲁豫语言风格的变通能力和改变的勇气,这也充分说明她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有心人,懂得如何调整自己。
鲁豫:“无论是从娱乐转成新闻,或者又从新闻转成访谈,我一直在延续一贯的那种风格,还是我。
“我一直很喜欢说话。人就是这样,当你发现找对了位置,你的很多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丰富起来。
“我基本上是一个本色的主持人,我生活中说话的样子,我的语速,我的表达方式,在做节目的时候也是这样。
“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应该是自己能一步一步特别扎实地走过来,这也让我的内心很安稳。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我的优点是认真、投入,当然别人也给我机会。”[8]
鲁豫从始至终保持着平和、镇定和惯有的简明,开始做《凤凰早班车》时,早间节目并不是收视热点,而她能耐得住寂寞,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为了做这个早间新闻节目,鲁豫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显示了她性格中坚韧稳健的一面。对待工作鲁豫很敬业,懂得如果职业需要就能舍弃自我的爱好,做《凤凰早班车》的苦处对年轻人来讲很不容易,如今不是每个人都能为工作连续三年没有正常的业余生活,所有的作息时间都只是围绕工作来运转。她所具备的这种小我服从大我的素质和对事业的奉献态度,在当代青年人中也是难能可贵的。外表柔弱的她,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毅力与韧性,鲁豫说:“我也不是做电视主播才这么敬业的,从小我就是个样样事情要做到最好的人,除非不做。”[9]鲁豫的韧性不仅表现在对工作的执著上,也体现在她的精益求精中,她做一次节目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正是因为有了对人物、新闻事件的透彻了解,才使她的节目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赞扬。
三、访谈风格的确立:简洁温和、本色自然
鲁豫这一路走来,从《艺苑风景线》到《音乐无限》,从《凤凰早班车》到后来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从音乐节目主持人到新闻主播,再到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如此自如。当然这种改变是基于对自己的把握前提下,无论怎样调适都继承了她真实、自然、本色的风格。十余年的时间,她把握着自己的节奏,越来越贴近自己,一切看似很幸运,然而此前的种种努力与付出早已从各方面打磨了鲁豫,成就了一个敏感成熟的主持人。
凤凰卫视不断给鲁豫锻炼、展现自己的机会,“对新闻天性敏感”的鲁豫也珍视每一次机会,一直都有不俗的表现:她相继主持了时事资讯类节目《一点两岸三地谈》、《鲁豫新观察》、《VIP会客室》等栏目,业务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拓展。在重大的新闻直播节目中,例如《香港回归》、《千禧之旅》、《戴安娜王妃葬礼》、《美国总统大选》以及“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也充分发挥了她在国际新闻方面的才华。鲁豫工作十几年,在世界各地采访报道,又有很多直播的经验,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阅人无数,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鲁豫的整个阅历对她了解社会、了解人,增强与人的接触、交流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前期的积累与沉淀,鲁豫自己有很清晰的认识,她说:“没有以前就没有现在,干了那么多年的新闻,奠定了我在这个行业中的位置,增添了自信,积累了知识,提高了我的敏感度。这些都是我做访谈节目的基础,使我在与人交往中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10]
2002年,《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是凤凰卫视为陈鲁豫度身定做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一直就对人物感兴趣的鲁豫终于有了自己施展的空间,如愿以偿地当起了访谈节目主持人。《鲁豫有约》的面世对陈鲁豫本人来说是她个人主持生涯的重要转型和能力开拓。
《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开创了新颖的谈话模式,节目极具特色的是它的访谈对象。《鲁豫有约》寻找、接触、访问的是一个个在各个历史时期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焦点人物、边缘人物或有特殊经历的人,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度。鲁豫说,她是因为对人、对人生的兴趣而做节目的,她怀着真诚和善意走进对象的生活和内心,常常与采访对象一同感受人生的沉浮和悲欢,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主人公重新解读一段尘封的历史,和观众一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鲁豫以沉静清新的气质和认真倾听的态度,有效地引发嘉宾的谈话愿望,被业界称为独具特色的倾听式采访。鲁豫式的倾听就在于她在节目的进程里不急于抢话、接话,而容许采访、拍摄过程里有适度的“冷场”———停顿、间歇与沉默,用耐心来引导、启发、导引嘉宾将交流继续进行下去。她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去感受嘉宾的心路历程,用善良的心与人物交流,以感同身受的态度去理解人物,让原本怀有戒心的嘉宾在鲁豫温和的凝视里敞开心扉。《鲁豫有约》中鲁豫在遇到嘉宾流泪时,她会递上纸巾,遇到嘉宾开怀大笑时,她会发出会心的笑声,这些细节体现了主持人参与其中、与嘉宾同悲同喜的人文关怀。她为自己定了一条既能让观众满意而自己也能接受的提问准则:“有真诚、善意的出发点。”在总的基调之下,她根据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嘉宾进行适当、适宜、适度的调整,包括提问的疏密程度和非语言符号使用上的微调。例如对待年长者,她往往以一个问题引出对方的讲述,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回忆和表达情感,不会高频率地发问;而采访孩子的时候,她就把握小孩子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特点,提问速度大大提高,几乎都是几个字依据的小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的微调符合嘉宾的年龄特征,真实自然,水到渠成,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年间,节目为鲁豫提供了展示个性与才华的平台,让她有良好的展现和充分的发挥,表现出她宽阔的文化视野、天马行空的活跃思维、简洁温和的话语风格。在长期主持的过程中,她的个性风格得以形成和固化,温厚善意的提问、安静平和的倾听、及时真挚的感慨,在节目中所呈现的本色自然、极富亲和力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当然这得益于鲁豫独特的生活阅历,它虽然与年龄无关,但更多是基于人生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所做出的取舍。在鲁豫的主持中,能感受得到她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对美好事物的敏感。鲁豫的语言风格形成也是在大量的主持实践中,在与节目、受众的磨合中,将个人的生活积累、语言素养、审美追求有机而得体地渗透进来,逐渐与节目融为一体,才显现为受众喜爱的话语风格。鲁豫自身的个性特点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节目,其个性特征已经成为这档电视访谈节目难以置换、不可替代的组成元素。
四、不断地突破自我:永不停歇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豫正是这样一位执著于电视访谈,以主持为乐趣的人。
经历了三年的稳定,鲁豫与《鲁豫有约》已拥有自己的品牌声誉,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以及忠诚度。可鲁豫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她明了“不进则退”的道理,在这一节目形态成为常态的时候,便积极地考虑如何更上一层楼。于是,2005年《鲁豫有约》在成熟期里选择了变更,完成了改版,各路嘉宾做客超大型电视演播室,300名观众的现场参与,日播50分钟的深度访谈节目,成为一档全新构架下的新节目。
鲁豫说,会延续自己一直以来本色的风格,“我没变,只是更成熟了。早在十年前我就想把节目打造成这种形式,把嘉宾和观众都请来,但这需要主持人有调动观众情绪和现场气氛的能力,而且我们当时的硬件也有不少局限性。现在终于可以了,但这并不等于改变访谈风格,只是我的综合能力和风格更成熟了。”[11]
2005年,鲁豫身兼主持和管理两副担子,她开始掌管起一个包括制片、编导、摄影、宣传、销售在内的齐备的“能量公司”。上升到管理者,这个转变对一门心思当主持人的陈鲁豫来说是件费心的事。很多细碎的工作都开始由她决定,包括选题的决定和操作、最终方案的定稿、节目完成后给出建议,工作量翻了几倍,但是她却能愉快胜任。对她而言,目前的工作状态是个很舒适的状态。“真正能够把握自己的工作,职业的生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被别人挑选,到互相选择,到你慢慢有一些把握,到你的把握越来越多,已经真正能够控制你的工作。这种变化是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的。所以我现在成长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12]
改版之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现在《鲁豫有约》已累计录制1000多期,这么大的工作量实实在在地摆在观众的眼前,而且收视、口碑、经济效益均不错,这是鲁豫和整个节目创作团队以勤勉、实力获得的认可和赞赏。《新周刊》在授予鲁豫2005年度节目主持人大奖时,获奖理由是“从说新闻到说故事,陈鲁豫一直掌握着话语权,她以近乎劳模般的勤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和故事之间的黏合度的出色理解,成就了一档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人物访谈节目。”[13]
鲁豫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她成功的要素里,努力、运气、机遇、综合素质都很重要,而自信与敏感是陈鲁豫为自己归纳的特点,“敏感这东西有时候很可怕,但在工作中它是一个很好的武器。比如我能飞快地捕捉到采访对象的心情———他现在想说什么,希望我怎样去引导他。”还有,只有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像她自己说的:“无论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生活中的圆满,知道自己的长处,并且利用好这个长处,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14]通过鲁豫的主持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其一,每个人虽有先天的天赋但更需要后天的习得与积累,并且随着个人的成长不断加入新的成分,要学会适时地微调。其二,正是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适应的栏目类型和风格也会不同,但是当个人的长处与栏目的要求越相近时,个人发挥的空间就越大,个性特点也就越易呈现。但是对自身特点的认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在把握栏目特点的基础上,激活自身潜在的特质,并不断强化和美化,才能达到栏目特点与个人特点的高度融合,二者才有可能成为复合体,才会赢得大众的认可。其三,对自我的认知很重要。对于自己的长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激活、培养、发展和稳定。
勤勉的鲁豫一直在自己的主持道路上探索着、前行着。可贵的是,她始终保有热忱向上的态度并不断适度打开自我,突破自我,按照凤凰卫视的整体需要来塑造自我,完成一次次的转变。其实节目主持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人格素质真实呈现的过程。主持人平日里的价值思考,都会通过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流露出来。把主持缩小,把人放大,确实很有道理。鲁豫用自己的语言、做人方式、个人的姿态传递着一种温婉谦和、自然本色的观念。2007年以知性女性为代表的个人电子杂志《豫约》诞生,以主编身份出现的鲁豫要亲笔亲为完成每一期的卷首语;2008年4月,出于凤凰卫视目前没有在中国内地全面落地的考虑,《快乐心灵———鲁豫有约》签约湖南卫视,凤凰卫视的品牌栏目《鲁豫有约》又多了一个卫星播出平台,对于鲁豫与《鲁豫有约》而言,又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着她能够以创造进取的姿态愈加成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陈鲁豫:《心相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2]《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访谈实录》,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3-08-19/3/15112.shtml。
[3]《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访谈实录》,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3-08-19/3/15112.shtml。
[4]《陈鲁豫,用人情味包装新闻》,http://culture.163.com/06/0425/14/2FIGIVV100280024_2.html。
[5]凤凰卫视节目《佳佳有约———不拘小节的鲁豫》,2003年11月20日。
[6]《中国电视榜年度大奖上榜名单》,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33/20001222/359307.html。
[7]《陈鲁豫:内心深处有摇滚青年的冲动》,http://news.sohu.com/87/82/news205078287.shtml。
[8]王汀:《陈鲁豫:新节目是风格微调》,《北京晨报》2004年11月15日。
[9]陈鲁豫:《心相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0]Mona:《陈鲁豫:我不是一个有奋斗目标的人》,《好主妇》2002年第6期。
[11]张文伯:《陈鲁豫:我没变只是更成熟了》,《新晚报》2006年4月23日。
[12]刘牧洋、范晓燕:《陈鲁豫:我要在最好的时候离开》,《外滩画报》2006年10月。
[13]陈鲁豫:《心相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4]《陈鲁豫:我的幸福是简单和干脆的》,http://book.qq.com/a/20050422/000009_3.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