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注重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智力的构建
董冰玉
我国第一代节目主持人沈力曾说过:“主持人的最高任务就是驾驭节目,要做到能把节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胸有成竹,运用自如,真正起到主宰和灵魂的作用。”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跨入了一个“鼠系繁衍”的时代———同类节目多、节目品牌多,而真正能够让观众记住并且可以接受的节目,却是很有限的。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适合本土传播且具有创新意识的节目样态;二是缺乏职业智力、口语功力、综合操作力兼备的主持人。节目形态的创新对于每个国内的电视人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而主持人素质的亟待提高却与我们每一位播音主持的高校教师息息相关。本文就从此入题,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体验,谈谈如何加强主持人职业智力及其在训练操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构成主持人的职业智力有哪些要素呢?
我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是———倾听力、思维力、记忆力、联想力,它是一种理解客观事物并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一)倾听力
在已有的主持人模式中,应该说李瑞英、赵忠祥、倪萍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李瑞英的“官方发言人”身份,端庄大气让人仰视;赵忠祥的儒雅,显示一种沉稳风范;倪萍有着生活化的亲近,是朴素大方的代表。他们三个为端庄的、儒雅的和俗美的走向,提供了已有的主持典范。崔永元的成功如一匹黑马,是上述三个范例的例外,也显示了一种新的主持风格,那就是一个倾听的主持人。
请注意“倾听”这个词。从以往的播音员到主持人,不管他们的风格、姿态有多少变化,但有一点没变,就是他们是倾诉者———发言人、发布人和提问人等等。他们主要使用的器官是“喉和舌”,他们都是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腹稿向听众倾吐。但是,作为大众传媒,开始把公众请进演播厅之后,主持人就不能只有倾诉型,还要有善于“倾听”的主持人。
崔永元是我印象中第一个认真以“倾听”为主要特征的主持人。这就让他成为一个从倾诉型转为倾听型的主持人。专注倾听别人叙述是崔永元的魅力所在:他握着话筒,面带微笑,面对正在说实话的嘉宾和观众,认真倾听。这不仅是崔永元的新姿态,也是传媒应具备的新姿态:一个倾听着的主持人应当成为一个“思想者”或思想的启导者。
作为倾听者的主持人,的确有其倾听的难度:启发—思考—调动—激励—调整—推动……这一切都需要临场发挥。所以,这对主持人而言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换句话说也是主持人水平的全面展示。
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需要倾听,首先就要从学习主持艺术的大学课堂里做起。在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走神”现象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尤其是面对艺术生的自我、叛逆,什么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呢?答案就在这“倾听”二字中。要想在课堂的45分钟里让学生分秒必“听”,除了老师们要具备如易中天、于丹一般的口才外,还少不了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我曾在课堂上进行过这样一个小测试:
以十人的小课组为单位,请每位同学准备一个生活小窍门,可自带道具,做一档时长为1分30秒的生活类节目。
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专业课作业,很多同学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当训练开始时,为了能标新立异,大部分同学都借别人做节目的时间,默默地准备自己的节目。台上的主持人失去了全情投入的观众;台下的观众失去了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的机会,结果训练完全失去了效果。这时,只需请下一位同学放下所有原来的准备,以“你的窍门我来说”为题,把前一位同学的节目再复述一遍,就会改变前面的尴尬局面。尽管学生可能一时语塞,但是在众人的帮助之下,这档节目仍然能基本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知道了倾听的重要性。或许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点小小的调整,就可如四两拨千斤般解决上课走神的难题。这样可以帮助主持专业的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主持人在节目中一味地准备自己的词儿而不注重倾听,就会造成现场信息的流失,错过嘉宾或观众的精彩语点,甚至出现主持人游离于节目之外的消极状态等等。
(二)思维力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会说善问的节目主持人呢?这需要的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因为主持人既要思考着有备的提问和交流,又要琢磨着准确选择后的即兴追问与沟通。
对于主持人来说有两种思维能力必不可少:一种是集中性的思维,一种是发散性的思维。多角度整体性思维与多层次序列性思维属于集中性思维能力,因为集中性思维的目的就是将许多新的信息围绕中心进行选择、归纳和重新组合。这种思维能力多表现为主持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与集中性思维能力相对应的便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这又多表现为主持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众多的节目主持人当中,白岩松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谓首屈一指。白岩松在《中国周刊》的“本周人物”单元中,几乎每次都会在评点完每位人物后,用一个或一组词为四个人物找到共同点,比如用“选择”、“过程和结果”等等将各个人物的新闻事件串联起来,找到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带给观众思考的同时,更达到了哲学的提升,对于平常事甚至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事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这不得不说是白岩松的一绝。当然,有人会说这或许是编辑人员的安排,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白岩松在2006年《感动中国》当中对排弹专家王百姓的现场采访。
在播放完王百姓的短片之后,话题落在了这位排弹专家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每天都义无反顾地与死神面对面,是一份每天能出得了家门却不知道能否回来的工作上。当王百姓讲到生平最为后怕的一次在河北省威县的拆弹经历,回想起当时两腿直发抖,无法向前迈进时,白岩松问:“您也会害怕?”王百姓说:“平时讲课怎么讲都可以,但是当真的遇到时心里还是会捏一把汗。”白岩松又问:“当时您也会想到死?”王百姓说:“我没有想到死,但会想这次能安全回去吗?”白岩松再问:“但是为什么又继续把腿向前迈了?”王百姓说:“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如果我不去,叫谁去?所以我又继续抬腿向前迈去。”
两个简短的追问,问到了王百姓的真心话,也问到了所有观众的心坎里。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有准备的演播室主持还是即兴的现场采访,都折射出白岩松逻辑思维能力绚烂的光芒。
白岩松有着深厚的新闻功底,同时还经过了12年媒体生活的磨砺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同样,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这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潜移默化、贯穿始终。我发现在学生之间采用互评是一个既能防止学生走神,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办法。在互评当中,有的学生通常喜欢“大而全”,希望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种出发点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有要点都是浅尝辄止。其实,互评是为了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专注于一个点、一个面,把它挖深挖透,“小而精”才是根本所在。主持人不是专家,只是“杂家”,他(她)所要做的是运用其特有的思维能力寻找独特的视角通达传受双方,实现沟通的最大化。所以我希望在训练中逐渐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最容易与观众沟通起来的共鸣点,怎样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提问、对话方式把谈话引到广大观众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上。
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
还是以十人的小课组为单位,请每位学生自行准备两张相对独立的图片,将其串联起来讲一个两分钟左右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看图说话,却是一个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或者说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将两张相对独立的图片串联起来讲一个故事,实际上是需要学生围绕不变的图片,寻找多变的角度,从一个中心发散开去,最终确定并完成“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思维过程。比如:先从基础的流畅性开始,老师先不必对前一两位学生有太高要求,只需把故事流畅地讲完即可。而接下来,老师可提前将讲故事需有变通性的要求提出,要求学生打破常规、与众不同,同时又能自圆其说。在这个过程中,我特意把全组较为优秀的学生留在最后,对他们提出独特性的要求,要能出人意料、另辟蹊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层次,从低到高,让所有学生在轮流讲故事的进程中逐步领悟。每张图片都有其原有的内涵,但谁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变通,甚至出智、出趣、出奇,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三)记忆力
记忆力的重要性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优秀节目主持人应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这种非凡的记忆能力又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识记的迅速性;
第二个层面:记忆的持久性;
第三个层面:回忆的准确性。
为了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我尝试进行了这样一个热身练习:
在十人左右的小课组中,请所有人围绕一名同学站成一圈,请该名同学原地转动一圈,并记住其他人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其双眼蒙上。此时由我开始数数,其他同学围绕他(她)走动,不得更换位置。当数到10时,所有人原地不动,由“中心人”开始摸索,根据触觉、听觉、嗅觉等来判断此人究竟是谁?为了避免重复记忆,每轮老师数数时,同学们可以相互更换衣服、装饰等等,以增加难度,混淆视听。
生活当中我们或许认为这是连小学生都可以玩的游戏,放到主持人的教学当中来有点小题大做、故弄玄虚。带着这样的怀疑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先是我们所说的识记的迅速性。每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中心人”,同时其他人也会为了不被轻易地认出来而“串通一气”,尽量“混淆视听”。要在原地转动的短暂瞬间,记住大家的相互位置,衣着、体貌特征,抓住不易改变的要点实属对学生的考验。这仅仅相当于主持人的背稿阶段。
再是记忆的持久性。抓住了别人的特征还只是第一步,我在数数的过程当中,刻意安排了一些同学去干扰“中间人”,瞬间记住的特征极易在此时被打断,这就好比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既要背词还要应对各种现场发生的情况,这是对主持人的第二次考验。
最后是回忆的准确性。要根据触觉、听觉、嗅觉等来判断究竟是谁?这依赖的是准确的回忆。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对手的位置,并回忆起每个人的特征,这就要看主持人能否充分调动活跃的思维,将自己的记忆储备与现场感知的对方体貌特征结合起来,这才是对主持人真正的挑战。
对于主持人来说,记忆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主持人要会“备”稿,首先必须能“背”稿,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识记、熟记稿件内容是主持人不可缺少的功力。有人说“功夫在诗外”,认为对于主持人记忆力的训练不必放到课堂上进行,可主要由学生在课下锻炼;更有甚者认为记忆力无非就是死记硬背,是中小学生的专长,根本不在大学课程,尤其是艺术类课程的训练范畴之内。这样的观点恰恰说明了我们还没有把主持人的记忆力放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上。我们总爱把一句老话挂在嘴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主持人在备稿阶段,往往都能快速将稿件背好记熟,但这还不够。时刻准备中的主持人不光只在备稿时才运用到记忆力,在节目的自始至终他(她)的记忆力都是处于积极的、兴奋的状态的。所以恰恰是这样的“游戏”,更确切地说是热身练习,能让每名主持专业的学生从一上课就积极地参与到记忆力的训练当中来,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游戏中领悟、在热身中体会,将记忆力的三个层次融会贯通,真正把所学所感为己所用。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应用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范例:
叶惠贤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一台全国性的大型文艺晚会。当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的《三国》片断在“啪”的一声惊堂木声中戛然而止时,只见叶惠贤学着袁阔成的语调声腔上了台:
上回说到赵子龙主意已定,心中暗喜,低头一看,一张粉红色的请柬搁在桌上,“金盾之春”文艺晚会。啊呀,差点把大事给忘了!来人哪,快把我那辆桑塔纳轿车备好!就听“嘀———”一辆小车直奔友谊宾馆。赵子龙下得车来,匆匆上了二楼,打开说明书这么一看:京剧清唱,演唱者天津市青年京剧院xx。这不是前些天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上,因得病失去夺魁良机的xx吗?据说她还是张君秋老先生亲授真传100天的名角儿。这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赵子龙来了不能白来,来了就得大声叫好———这不,她不是来了……[2]
叶惠贤当时处在下一个节目不能上场的应急状态,为了填补时间空档,叶惠贤借袁阔成的评书,信口编演了一段评话。他眼疾口快,看见下一个节目的演员已做好准备,便猛然打住,请其出场,可谓恰到好处。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段精彩的表现既有叶惠贤平时对于评书词句、表达方式的持久记忆,又有突发情况时上串下联的眼捷“口”快,更有结合自身艺术素养的即兴表现。这是叶惠贤出色记忆力的充分表现,也是对平时时刻准备中的主持人的最佳诠释。
(四)联想力
正如上文记忆力当中对于回忆的描述一样,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常见形式,它反映了事物的相互关系。那么,联想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呢?有心理学家说:想象是在头脑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就是说,联想是回忆性的,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再造想象,也就是联想力;一种是创造性想象,也就是想象力。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图像、符号、情景等对事物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
创造性想象是依据早已积累的大量形象素材,经过创造者创造性的取舍、组合、加工乃至重构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主持人既要会再造想象,更要能创造想象。
———阅读稿件,背讲串词,进行再造想象;
———即兴对话,会说善问,需要创造想象。
会说善问的节目主持人既要有联想力又要有想象力。
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新加坡旅游胜地圣淘沙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在那的一所蜡像馆前,一位印度玩蛇老人手托着碗口粗的蟒蛇拦住了叶惠贤和S B C《开心五重奏》的主持人林丽珠。
叶:怎么样,敢不敢玩玩?
林:怎么玩?
叶:套在脖子上。
林:敢! (先带上印度手饰,边喊边勇敢地把蟒蛇围在了脖子上)怎么样?
叶:好极了,美女蛇!
林:那你也来试试!
叶:(无奈)行行行!(也戴上了印度手饰,硬着头皮把蟒蛇挂在脖子上),怎么样?
林:(因为叶戴着太阳镜)眼镜蛇!
叶惠贤将林丽珠称为“美女蛇”是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这样的联想力戏谑成趣,应变自然。而林丽珠不甘示弱,将计就计,运用形象思维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其想象力使叶成为“眼镜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随机应变,天衣无缝。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这样的练习:
由甲在规定时间内发出一连串象声词,乙根据他的动作、表情翻译给大家。情境、语言内容、事件背景均由乙来决定。
规则:其间可以为对手设计难题或者各种状况,如果能难倒对方则获胜,双方配合默契者也可获胜。
如同学甲自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来学校上学的路上,时而走动,时而蹲下,在蹲下的同时环顾四周,并带着好奇的表情发出“啊……”。乙同学将其解释为在路上看到了外星人,而甲是想表达在路上看到了一个懵懂无知但天真可爱的小孩。
在这个练习中,我发现,因为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最佳手段之一,仅用象声词来取代语言,只依靠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是对表达者的考验,更是对翻译者的挑战。这就使得翻译者不得不乘着联想和想象这对翅膀,开启对方心灵的大门。这样的训练既帮助双方开拓了思路,又使得二者的即兴反应能力和默契程度得到了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主持人职业智力的倾听力、思维力、记忆力、联想力是一种心理表现,而主持人对文字意义和词句搭配敏感性的语言能力则属于行为能力。只有当智力的心理表现显示出最优的功能效果,才是能力的行为表现。[3]
人们说,想成为一名主持人很难,想成为一名被观众喜欢的主持人更难,但我要说,想成为一名时刻准备着、用生命主持的人是难上加难。
用生命来主持就意味着要心无旁骛、执著追求,就意味着必须有所舍弃才会有所收获,就意味着要终其一生于主持艺术这份事业。只有时刻准备中的主持人才会牢牢把握住每次机会,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董卿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主持人金话筒奖,但她仍然选择了在事业的巅峰状态下走进高校,继续攻读艺术硕士。这或许才是分秒准备中的主持人,这或许才是用生命在主持的人吧。我想几乎每个走进主持艺术殿堂的人都是怀着对主持艺术无限的崇敬和向往来的,正是这梦想使得生命激情四溢,活力无限。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有句话说得很好:时刻准备着,有一天机遇必将降临。让我们共勉吧!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艺术系)
【注释】
[1]吴洪林:《主持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6页。
[2]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3]吴洪林:《主持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