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影视艺术教育
李兴国
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成为一个互动的网络,环环相扣、息息相关。世界在向中国召唤,中国也在奔向世界。国际化意味的不仅是一种背景,而且也是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影视艺术都是产业性很强的文化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美国娱乐业的出口额超过了航天技术,日韩电视剧也在东南亚有很好的市场,而且这些作品——哪怕是盗版的——也是这些国家的形象宣传品,无形中起着重要的广告作用。因此,尽管中国本土市场也很大,但要想在影视艺术这种文化产业形态中形成中国的竞争力,也必须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已经满五年了,根据相关规定,外资可以更多地进入中国,参与影视艺术节目的制作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影视艺术面临的压力更大了。
全球化的背景是压力也是动力。影视艺术的创作与制作无非牵涉到硬件(例如资金、技术)和软件(例如人才、观念)两个部分。在社会所允可的范围内,观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更好地传播文化、文明,对整个国家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影视艺术教育应该为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中国面向世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在现代世界背景下去认识自身的问题,通过科学地引入他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理论,促进人们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新的眼光观察自己和世界,扬长避短,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精神,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球化时期影视艺术教育也应该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除了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成功模式以外,还要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互动与融合。要想全面赶上他人,甚至超越他人,首先要全面了解他人,并把自己在有关方面提高到与他人同样水平的竞争位置。
对于当前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来说,让学生全面了解他人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
一、从教材来说,在使用本土教材的基础上,引进国际流行的影视
艺术教材作为参考书/教材
对比:中国香港和近邻日韩(特别是韩国)的电影电视都有着良好的发展。西方的影视艺术以美国为代表,作为影视生产大国,其电影电视的制作能力、范围及水平在全球都不容忽视;同时影视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也较为成熟。
1.中国香港情况:我们选派过部分本科生去香港的大学培训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电影电视学系全部使用的是英文资料,除了电影电视史学方面会有固定的英文专著(一两本书或者某本书上的章节)以外,制作课程都是随堂发阅读资料。大部分的老师都是英文授课,所用的教材也都是国际流行的。
2.韩国影视艺术专业教育,在本科阶段使用的教材80%为英文教材;在研究生阶段课程理论科的学习教材中80%为英语原文读物,亦有部分外国经典译著,但以新书为主,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大学出版读物所占较多。亦有部分法国译著。由于现在韩语里面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的情况较多,因此韩国人的英语词汇量较大。
3.针对中国学生英文水平的现状,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已经组织翻译出版了“美国大学影视专业教材系列丛书”,共包括《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电视制作手册》、《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摄像基础》、《电子媒体经营与管理》、《生活中的媒介》、《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作为学生的参考书。这套教材的出版在国内业界、院校和出版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众多专家、同行的肯定,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下面就此展开说明。
归纳性地讲,中美影视教材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与注重实务
中国的影视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尽管系统学习会使基础扎实,但会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的概念化思维倾向,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影视教材则通常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出概念或理论再深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思想很有益处。
(2)注重综合与注重分析
中国影视教材常常侧重于对影视构成元素的独立解析,显得综合性不足,与影视相关的边缘性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比较缺乏;美国影视教材很多是综合了电影、电视、计算机甚至是平面图像等多种与视听相关的媒介的共同特点,这是符合现在“大影视”、“媒介融合”的宏观趋势的。
(3)注重流派性与注重社会性
中国的影视教育常常注重沿袭传统研究,对历史、对流派都有严格细致的界定,从影视法规的制定到产业经营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美国影视教育有一个宏大的参照体系,除了研究影视制作的本体,还研究影视作品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这种社会学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还对实际操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重视学术性与注重实用性
美国的影视教育机构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还强调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电影电视都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国的影视教育应当密切与业界联系,加强对业界的了解,增强与业界的互动。
(5)重静态接受与重动态创新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静态接受仍然是当前教育的普遍现象;美国的教育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视听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在不断丰富着影视教学的手段,在影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美国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6)重国家与重个体
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过于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因而对个体个性发展缺乏足够重视;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的独立空间非常大。对个性的维护,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在影视这样一门艺术性学科中显得尤为珍贵。
二、从师资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们位于影视艺术教育的最前沿,他们的基本素质、知识的更新与创新意识、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提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要利用西方文化的渗透对教师的有利影响,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压力为动力。在国外一些先进的影视大学,本科生与教师的比例大概为3∶1或4∶1;而在我国,即使在作为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与教师的比例都两倍于这个数字,甚至更多。师资队伍的培训与交流不外以下两种:
1.请进来:引进海外留学人才
在香港的影视大学,教师多数都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这样就能够及时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学术想法传达给学生们;香港的大学对老师的专业要求很高,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取得了在香港或国外的博士学位。深厚的学术背景保证了他们的教学质量,而且老师们会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韩国,知名影视大学或著名大学的影视院系,教师中的多数人都具有欧美留学背景,且多为博士。例如韩国著名的中央大学,制作科教授须硕士以上学历,理论科教授则多为博士毕业,海外(美、法、俄)留学背景居多;韩国国立艺术大学(韩国艺术综合大学)在任教授大多数(约80%)为从海外归来的中青年教授,主要的留学国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韩国国立艺术大学的教授们都可以对留学生进行英语授课。我国虽然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聘请了一些国外留学过的优秀教师任教,但要与国外先进大学相比,还需进一步加快步伐。
2.送出去:选送教师出国进修
这条路径由于学校自身的经济条件受到一定限制。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些不足,即教育缺乏与业界的良好互动。美国很多高校的影视学院都与影视制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当今的最新动态,可以取得这些机构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以完成自己的作品;机构和企业也可以吸收到优秀的人才。在韩国,许多大学的研究项目都是由一些大企业或财团赞助支持的。我校与韩国也有这样的合作,即韩国的财团出资邀请我校的优秀教师作为交流学者去韩国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与韩国的大学进行各种学术项目的合作。这样,韩国的大学就能及时吸纳国外的先进思想与学术观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相融合,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今后我们也应该强调大学的服务性功能,加强大学与社会,特别是与影视制作企业的关系,使大学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
理论联系实际,树立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的教育往往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其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抑,创新能力差。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教育任务。影视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实践性很强,因此,与那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不同,需要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艺术创作所必需的,但仅仅依靠理论授课不能解决问题。要在实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创作,唤醒创新思维。熟能生巧,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创新意识也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一、从教师来说
1.提供方便,鼓励教师参加艺术实践
身教重于言传。具有艺术实践经历尤其是在创作上曾获得较大成功的教师授课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如何将所教授的内容变得富有意义?教师应该将他们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使用最多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学生们如果能够了解到这对于他们校内外的成功是多么重要的话,他们就可能更努力地学习。
美国影视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和绝大多数教授都是资深的影视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再把这些理论传达给学生;在影视艺术发展相对发达的香港和韩国也有很多老师参与创作,香港的老师都有很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也是他们受聘学校的条件之一。这些老师对创作或产业领域很熟悉,他们来到学校后,主要是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中国的电影学院也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积极参加实践创作,成败得失都可以与学生分享,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亦有一批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屡获成功的教师,他们会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果遇到问题会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影视艺术创作者到学校授课
这些专家与学校老师各有长短。有些教师善于授课但不善于实践,有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讲不出太多的东西。所以,请这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为学生上课,恰好可以与学校老师取长补短。
这种授课应该是有一定课时的系统授课行为,而不是单次的讲座(单次讲座易流于肤浅)。香港的大学会经常邀请著名的影视艺术工作者来上课(一般长达一个学期),或者开办讲座。在韩国,韩国中央大学有些课程是请大影视公司的老板来讲授的,学生于周末直接去老板的公司听课;外请教师和专任教师几乎是1∶1,很多杰出电影专业名人均有被邀请,如韩国电影大公司的老板(兼制作人)、知名影评家、韩国国立影像资料院院长。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在任的固定教授数量相对较少,每个系都有从外面请来的客席教授,比如来自汉城大学、延世大学的教授以及各个电视台的导演或者制片。这样就等于在无形中优化了师资的配置,使学生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
美国的大学甚至直接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大学的教授。影视艺术是一门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门类,时刻关注最新技术动态,及时调整与最新技术的互动,与最新观点、最新的思想撞击,对影视艺术系的学生的创新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请工作在第一线的影视艺术创作专家们来学校授课的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也经常举办一些名人讲座,聘请了一定数量的客座教授,但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很少,效果不显著。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二、从学生来说
1.提高动手课程的时间
理论课与实践课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例才更合适?从学科的性质上讲,影视教学的实践性远胜于它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它的教学目的与其说是掌握系统的目标知识内容体系,倒不如说是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更进一步说是获取一种学习能力。理论课太多易造成学生的眼高手低。
在美国的影视艺术教材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著者设计的具体情境,将知识具体化、情境化,希望学生不仅能记住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以后能灵活运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寻找各种途径来检验学生们是否能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这样知识才有意义。香港和韩国的影视艺术教育也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的培养。
香港的大学无论什么专业,他们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分得很明确(主要指研究生阶段),有专门研究型的学位和专门制作型的学位。影视制作类的学位一般学制三年。第一年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二年则开始分专业方向,分剧本创作、导演和动画。实践的比重绝对大,学生从第一年开始就自己动手拍片,包括胶片、DV和厂棚,训练量很大。学校和当地媒体关系密切,实习或兼职的机会很多。
韩国中央大学是历年来韩国电影戏剧艺术类大学中软、硬件设施均名列第一的知名大学,本科生的理论课占30%,实践课占70%左右。研究生中,制作科学生学制三年,理论科两年,其中制作专业学生的课程中约20%为理论课程。韩国国立艺术大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大约为50%,很注重学生动手的能力。即使属于理论课范畴的课程也会通过类似“现场教学”的手段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教授会带领学生到MBC电视台、韩国广播放送会馆等地进行现场教学。讲授理论的同时,教授还给学生们留下了很多需自己动手拍摄的实践作业。学生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去学校的器材管理部门借到相应的器材,例如PD150、三脚架、话筒和灯光照明设备,而且借期可以持续三天。学校在设备上的支持使得学生们有很多亲自实践的机会。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动手课程的时间可能偏少一些。
有些学校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需要进一步补充器材。只有充分认识到实践工具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相关资金。
2.鼓励参加影视制作实践,多方寻找实践机会。
中国传媒大学已经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着自己的老师参与实践,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这是值得鼓励的。所谓的“促进思维”(The Promotion of Thought)就是:如果要学生学会思考,就必须将学生置于他们必须进行思考的情景中;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必须给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影视艺术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紧跟技术的日益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的步伐。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细致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大量的实践实习,通过各专业、各工种相互之间的合作,熟悉专业技能和本行业的工作流程。
理论课的改革
理论课中也应该有所改革。现有的理论课授课方式仍然多为填鸭式,被动接受的学生们积极性也有限。应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自学,在课内增加讨论、答疑时间,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考虑到中国学生进入大学后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不高,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上交内容摘要或与成绩挂钩等方法。
韩国中央大学研究生课程方式以研讨为主,教授布置讨论书目,学生各有重点地阅读,然后写报告,课堂三小时中一或两人发表论文,教授评点;本科授课方式为讲义、研讨、单独面授指导等,其中一、二年级多为讲义(70%),三、四年级讲义占60%,逐渐减少。培养学生时注重Creativity/Rationality/Artistic,即创造力、推理力与艺术审美性。
美国大学注重培养质疑精神、创新意识。耶鲁大学提出:最优秀的学生是最善质疑的学生。从事不断创新的影视艺术,应当更加鼓励新思想、新观念、新手法,以及对历史的突破、对传统的创新。影视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手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
可喜的是,我国影视教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此类问题,一些新近出版的影视教材,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节目制作中的总体策划构架,学习分镜头剧本写作方式,学习从分镜头剪接、转场到节目输出的各工作环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影视制作理论与实践能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何培养新世纪影视专门人才
一、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应当转变
仅从艺术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远远不够。新的思维形态、新的文化观念、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等都促使我们要取“大影视”、“新影视”的概念,把影视传播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素质教育应当包含其中)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影视传播教育在主要发达国家,已作为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些重大观念上的变化,都是我们要极其关注的。
二、影视教育运作体系应有更合理的构架
要根据学科要求在影视传播教育方面形成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要充分开展影视传播教育的实践,以求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发达国家以产业为纽带,将艺术、传播、娱乐、电讯等产业横向打通的发展趋势,国外有些高等院校也正出现新的动向,如美国的纽约大学就新近设置了娱乐传讯系。
三、影视传播教学内容应进一步拓展与更新
更新影视传播教学内容,核心的一点是将“大影视观”(即影视教育之“时代观念”、“文化观念”、“素质观念”、“学科观念”)与影视传播教育多元运作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更新影视作为社会资讯理论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大众传播理论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艺术方面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经济方面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制作、传播高新技术的内容,等等。
四、影视传播教学手段应丰富化与现代化
影视发展本身与高新技术相伴而生,决定了我们要有相应的高新技术手段去对应;影视“影像”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动用高新技术手段去进行。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影视传播的教学手段,使之现代化,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尖子生的培养
在国际化语境中,特殊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尽管每个学生各有其擅长的方面,但彼此之间仍相对有所区别。教育者应该将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到底,以奖学金或其他名义集中人力(师资)、物力(实践设备)为尖子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尖子生的培养如能令其脱颖而出,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其他学生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门培养了一批适应国际语境的学生。从他们入学一直到2008年毕业,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针对服务于奥运会展开的。包括到国外的先进院校参加培训、参加一些实战工作,等等,还要优胜劣汰,最后合格的学生才可以直接参与奥运比赛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播放工作,为全球观众服务。
要不断发展和进步,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影视教育应该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同时又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化语境的需要,使教育水平超越过去,面向未来。
〔李兴国: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