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改革小组:魏氏别动队
几乎就在组建经济电视台的同时,魏文彬启动了湖南电视台的上星工程。所谓上星工程,实际上是魏文彬以上星为“借口”在湖南电视台展开的一轮系统性的机制改革。
当欧阳常林奉命率领一支精锐小分队冲出老台旧体制的束缚去开辟一片新大陆的时候,老台也有一支“别动队”以特殊的方式组织起来、行动起来。两支队伍亦敌亦友,遥相呼应,共同开启了湖南电视的变革大幕。
这是魏文彬双管齐下的改革战略:创办一个新频道,改造一个旧频道,用新频道的创办来带动旧频道的改造。他多次强调,创办经济电视台并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增加一套,而是要用一个新的班子、新的机制、新的队伍、新的政策办一套新的节目,这套新节目要在长沙、在湖南遥遥领先,把老台好好刺激一下,弄得他们坐立不安,再迎头赶上,反过来,又让新台坐不住,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最初,让魏文彬感到坐立不安的是,老台的同志们很能坐得住。
当时,湖南电视台的状况不尽如人意,屏幕上充斥着制作粗劣的武术学校和家畜饲料广告,频道形象被人概括为“喊打喊杀,养鸡养鸭”,还有的观众来信称其为“化肥电视台”、“饲料电视台”。魏文彬在大会小会上大声疾呼,上星到底怎么上?就现在这个样子上?小气,土气,俗气,跑到全国人民面前去“现宝气”[1]。跑出去丢这个丑,还要花费巨额资金——建卫星上行站,租用卫星转发器,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结果,底下传上来这样一种回应:既然这样,那就不要上星算了。
这就是老台在旧体制之中运行25年之久所形成的强大的惯性和可怕的惰性。
在这种情况下,魏文彬使出了他那“没书对”的招数。
创办经视时启用科级干部欧阳常林来做“道长”,被称做魏文彬“一辈子最大胆的一次用人”,老台“别动队”的组成,更加让人目瞪口呆。“别动队”要员之一刘沙白称:“魏老板的搞法没书对。”
“没书对”是长沙方言,意思类同于“不按常理出牌”,不过表达更加简洁有力,透露出当地民风中的“尚书”精神,意指行事出人意表,不循常理,“史无前例”,无“书”可“对”。
在一次上星动员大会上,魏老板突然宣布,老台上星,必须要搞“形象革命”,决不能把一个“喊打喊杀,养鸡养鸭”的频道送上卫星,老台改革就从频道包装开始突破,即刻成立改革小组,改造频道。
改革小组由谁来搞?自由报名,当场举手,谁愿意搞就让谁搞。
刘沙白回忆说:“魏老板一声令下,全场鸦雀无声。我当时感到魏老板的视线扫过来,停在我这里,他那么一盯,我就不由自主地把手举起来了。我那时算是‘少壮派’中的一个,改革的冲动还是比较强烈的。”
好几个人陆续举起手来。清一色的“少壮派”,都是台里平时有些专业追求的业务骨干。在此基础上,魏老板又亲自点了几员将——他当然看得出来,有些人明显有参与的冲动但由于职位不高不敢“造次”。
魏文彬说:“沙白,你第一个举手,你就牵头来搞这个事。”
刘沙白说:“老板,这个事最好是由刘惠东来牵头,他是大家公认专业感觉最好的人,频道改造必须有他。他如果在场,一定会比我先举手。”
魏文彬这才注意到刘惠东不在现场:“对呀,惠东呢?惠东为什么不在?”
刘惠东时年35岁,职务是新闻部副主任。虽然出差在外不曾参会,但仍被缺席指定为改革小组的组长。最后“入围”者共计11人,另外10人包括5位部门副主任和5位栏目制片人(计财部副主任胡卫箭、办公室副主任彭益、专题部副主任刘沙白、文艺部副主任彭健、电视剧部副主任孙卓,栏目制片人汪炳文、施华耕、贺大明、杨亚军、李祖仕)。
这个半自发组成、没有任何名分的特别小组直接受命于厅长兼台长的魏文彬,后来实际上担负起了全台机制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一度成为台务会之外的另一个“小政权”,虽然“非法”,磨难颇多,工作却卓有成效。
刘沙白说,实际上改革小组后来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组织,陆续有其他同样富于改革冲动的年轻人主动参与进来,找资料,写方案,搞策划,出点子,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充满激情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无人计较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有地方释放激情就是他们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