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鄂温克人的自我印象
就个体而言,自我印象也可以称作自我心象或自我意象,它是指一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自我观念,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自我的评价等。自我印象集中地表现为人们对自己能否做成功某事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而作出的主观判断(图9)。自我印象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相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应该理解为群体成员对自己归属的群体所产生的认识和评价,也可以解释为民族的自我意识,即指某一民族的成员对自己归属于某种社会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是对自己民族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意识。其中,涉及到有关本民族的利益、习惯、风俗和传统,以及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关系表现在思想、感情、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传通与感受上。[19]
图9 本文作者(右3)与乌兰宝力格嘎查牧民进行小组访谈。
草原鄂温克人对自己所属的鄂温克民族有着相当高的认同感,并且以自己归属于这样的民族感到自豪,鄂温克人的民族认同感从鄂温克人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中得以体现(见表7-2、表7-3)。
表7-2 请您说说下面一些问题您是怎么想的(单位:人)
资料来源:孛·吉尔格勒、罗淳,谭昕主编:《鄂温克族——内蒙古鄂温克族旗乌兰宝力格嘎查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55页。
表7-3 您觉得你们村里的大多数乡亲是不是同意下面的说法(单位:人)
资料来源:同表7-2。
从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鄂温克牧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认为鄂温克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作为本民族的一员,他们感到很骄傲,并且认为生活在自己的民族里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随着电视走进草原鄂温克人的家庭,电视声画俱全的传播优势极大地满足了鄂温克人延伸视听能力的要求,鄂温克人“从传媒所反映的世界里获取他们所依赖的映象世界”。[20]鄂温克人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介了解到他们以前从未曾了解到的诸如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信息,并有意无意地与自己的生活状态作比较。库利曾经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21]借鉴库利“镜中我”的概念,如果把电视比作呈现外部世界的一面镜子,电视给鄂温克人呈现了一个映象世界,使得鄂温克人“在十分复杂的电视媒介内容面前,将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延伸,形成‘镜中之我’。”[22]电视在使草原鄂温克人领略外部世界的新鲜与繁华的同时,也照出了自身与外界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这种差距和不足使得一部分鄂温克人不断地寻找、甚至是创造机会,努力发展经济。信息时代,有价值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鄂温克人把电视当成了寻找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如,根据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提供的信息所开办的彩砖场,受电视广告的影响开办的饰品店,在草原创办的家庭旅游服务中心等,鄂温克人的这些行为变化都是来自于电视的影响。正如“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23]
【注释】
[1]参见《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鄂温克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2]吴守贵著:《鄂温克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365页。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4]张世富主编:《民族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5]梁一儒,宫承波著:《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6]孛尔只斤·吉尔格勒著:《游牧文明史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7]《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鄂温克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8]《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鄂温克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9]“乌力楞”是早期鄂温克人从事狩猎生活时一种具有家族公社性质的生产集团,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是以一个父亲的子孙以及从外氏族娶来的女人组成的,每个公社最多十二个“柱”,“柱”指的是小家庭的帐幕,少的有五六个。
[10]“宝来的日恩”是互相均分之意。
[11]吴之帆:《鄂温克族传统民歌概论》,《鄂温克研究》2002年第1、2期合订本,第84页。
[12]以上谚语摘自娜日斯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谚语精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3年6月版,﹝鄂温克族谚语)部分。
[13]北方通古斯是几个有亲缘关系民族的总称,包括鄂温克、埃文、鄂伦春、涅吉达尔、奥罗克等。史禄国于1915至1917年间在中国境内对部分民族进行人类学调查,并于1933年将调查结果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内容涉及北方通古斯的氏族、婚姻、家庭、财产等方面,对这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和风俗习惯也做了详尽的介绍。
[14]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5]②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6]孛·吉尔格勒、罗淳,谭昕主编:《鄂温克族——内蒙古鄂温克族旗乌兰宝力格嘎查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17]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18]张世富主编:《民族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19]张世富主编:《民族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20]转引自胡志毅:《形象文化与“镜中自我”》,载于《现代传播》,1997年第5期,第30页。
[2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22]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2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