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差异

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差异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社会群体的纽带主要有地缘、血缘和业缘三种,而手机短信既可以体现这三种关系,又可以完全超越它们,使现实社会不可能发生的关系成为可能。不同于血缘、业缘、地缘结成的传统社会关系,作为新型短信社会关系的“信缘”,为不见面的交往提供了时空实现的可能,大大拓展了主体的交往范围,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频率。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类人际交往呈现快速、维系短暂、多元化、情绪化的特点,“信缘

二、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差异

(一)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

1.短信人际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投射

短信交往与现实社会有很高的相关度,短信人际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投射,客观反映了短信主体的真实心态,依附于交往主体原有的人际关系。虽然短信交往所采取的途径、方法、载体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但并非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和传统的人际关系的整体格局。各种不同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进行短信交流的同时,也将自身来自现实生活的文化品位、个性心理带入其中。

2.短信人际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重组和新的形态

短信人际关系可以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投射和延伸,但它还可以以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运行,对现实关系进行重组,从而以新的形态出现。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短信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于传统人际交往的一系列特征。例如人际关系更加松散,整体呈现不稳定性和不连贯性;同时,短信交往更注重张扬个性,自我表露更加放松和大胆,由此结成的短信人际关系削弱了传统交往中依据身份、地位、长幼、尊卑而建立的等级分明的交往规则。

实例5-1

(受访者:罗先生,26岁,国家部委所属某杂志社编辑)

罗先生:在我们这种地方,其实和机关一样,主要是搞人际关系。虽然杂志社好像没那么复杂,但是平时社长总编、编辑部主任的脸色还是要看的。我毕业来这儿不久,有点儿不适应,以前在学校里哪儿需要考虑这些……平时上班的时候,我就不吭声,闷头干活,谁让我做什么我都去做,心里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办法,反正上班就觉得累,和同事、领导打交道都要小心翼翼的……不过,也不是和所有领导相处都那么拘谨。有一次我去部里办事找个局级干部,打好几次手机没人接,就发短信联络,写了半天,字斟句酌的,尽量把意思表达得清楚而且得体。那位领导一会儿居然回了短信,语气还挺亲切的,没有那种官腔……虽然没见过面,但一下子让我对他产生了好感,觉得他比我们总编还亲切、好相处,我也就放松了,那次事情办得挺顺。我至今没见他,要他是我上司就好了……哈哈,不过真要那样在办公室,我估计还是会紧张……用短信联系挺好的,没面对面那么累……

从这个访谈对象身上可以看到,他在现实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生涩,作为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对领导和同事都有很强的距离感。而通过短信和另一位领导建立的关系却相对轻松,心理距离也近。可见,短信人际交往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补氧,人们可以利用短信人际交往来扩大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展开适合自己的交往关系,满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可能难以企及的愿望。

短信人际关系对现实关系的重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手机短信使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纽带发生改变。

现实社会群体的纽带主要有地缘、血缘和业缘三种,而手机短信既可以体现这三种关系,又可以完全超越它们,使现实社会不可能发生的关系成为可能。其中,在现实生活互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可能通过熟人、朋友的渠道相互留了手机号码,从而开始以短信的沟通方式进行联络、展开交往。这种完全以手机短信为机缘结成的人际关系,我们称为“纯短信关系”,区别于那些以现实交往为基础,在短信空间里展开深入交往的人际关系。

实例5-2

(受访者:秦同学,女,22岁,北京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秦同学:我有个朋友就是完全靠短信联系的,他也是我师哥,不同系,比我大两级,至今没见过面。认识他是因为我爸和他爸在一次全市银行系统联欢会上碰见,不经意聊起来,发现双方的孩子竟然在同一所学校。那时候我刚上大一,我爸赶紧要了这朋友的手机号码,让我跟他联系,说是以后可以有个照应……说也奇怪,我一次电话都没给他打过,一开始就是发短信。他爸也把我的手机号给他了,他也没给我打电话……我们俩就这么靠短信联系,一来二去的,就是谁都没提见面……可能是懒吧,或者没必要见,又不是谈朋友,大事也不找他,短信里都能解决。现在他都毕业了,我们还是用短信,习惯了。挺好的,干嘛非得见面。

一般而言,在短信交往的初期,个体虽然不熟悉交往对象的现实情况,但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交往的拘谨、约束和隔阂,能较快地展示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和情感状况。其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都优于现实交往。而且,由于短信人际传播的去现场性,双方身体不介入交流,如果谈话引起反感,可以立即结束会话,也可以不理不睬对方的发问,而决不会受到现实交往中面对面的尴尬和被骚扰的威胁。随着短信交往的持续,性情相投、了解愈深的双方就会将朋友关系相对固定下来,并可能延续到现实世界的交往当中,有空跟对方网上交谈,或电话联系,或面对面交流,同时继续在短信交往中深入发展关系,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在短信交往的基础上,见面后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挚友、恋人、夫妻关系的情况不少,通过短信建立联系的朋友日后自发约会见面的情况并不少见。可见,短信交往方式将交往主体置身于多层次的交往结构中,冲破了传统的刚性交往模式。

在刚才的访谈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一种新型的交往形式——“信缘”。“信缘”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网缘”、“血缘”、“业缘”、“地缘”的概念提出来的,是短信人际交往的一种独特起点。它是指因获得交往对象手机号码、进而使用短信开展交往、由此在短信空间中维系双方联系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不同于血缘、业缘、地缘结成的传统社会关系,作为新型短信社会关系的“信缘”,为不见面的交往提供了时空实现的可能,大大拓展了主体的交往范围,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从社交的角度说,这种交往方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机制。“人们可以在把后果降至最轻微的程度的同时,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各种主张加以摸索和尝试,并避开社会的非议。”[1]这种交往模式所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交往更注重内涵。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吸引的因素首先是来自外表和气质,然后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更深层次的内涵,如知识、智慧、修养等。而基于“信缘”的交往则改变了吸引力来源的诸要素排列次序,进而使一些由于外在因素欠缺而在交往中相形见绌的人重新获得交往的自信心[2]

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类人际交往呈现快速、维系短暂、多元化、情绪化的特点,“信缘”易缔结也易消失,短信关系紧密度易亲密也易疏远;但无论如何,由短信交往形成的“信缘”已经成为当今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第二,手机短信在规模上和互动程度上可以极大伸缩。

比如短信交往可能只有屈指可数的短信交往对象,也可能有数量众多的短信伙伴;同时,随着短信主体需要的不同,会产生很大变化,因为在短信交往中,主体的个人意识极大伸张,造成交往的某种随意性,个体可能长时间保持短信的交往方式,也可能随着意愿的转变而很快终止当下的交流。这从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短信主体自主参与的需求。一个人在进行短信交往之前,可以有无限多的选择;开展之后如果不满意,也可以很便捷地退出,直到确实找到合乎自己需求和喜好的交流对象。

(二)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差异

短信人际交往是一种经由手机媒介的沟通,交流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交往。换言之,短信人际交往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往。这是短信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一个实质性的区别。在日常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人们会由于身体的在场而产生羞涩、不安、紧张等心理;短信交往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人们摆脱了限定的交流环境,无从感知对方的动作、声音等表意或表音的交流符号,能够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大胆的姿态融入交往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动机,在短信空间通过展示甚至重塑部分的自我来完成自我塑造。

另外,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或者面对面进行,或者可以感知对方的声音营造“拟现场感”,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对交流对象传递的讯息做出即时的反应;而短信人际交往则不同,不需要时间上的同步交流,可以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来组织自己的交往内容,控制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进行印象管理,将自我当中比较理想的一面呈现出来。

当然,短信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交往的持续程度。现实人际交往缔结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关系,交往双方受整体关系系统的影响,无法自由控制交往的开展和结束;短信人际交往则不同,由于交往仅仅使用文本的单一符号,而且是一种非面对面的间接交流,因此缔结的短信人际关系远没有现实人际关系那么多维和稳固。短信主体有相对自主的选择权,来控制关系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