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信引发社交障碍的深层心理原因分析

短信引发社交障碍的深层心理原因分析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短信引发社交障碍的深层心理原因分析(一)短信减少了个体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需求短信交往本质上是一种间接交往,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首先是手机短信,其次才是交往对象。个体如果过分沉溺于短信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类型的短信交流,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

二、短信引发社交障碍的深层心理原因分析

(一)短信减少了个体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需求

短信交往本质上是一种间接交往,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首先是手机短信,其次才是交往对象。这种间接交往方式更多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它失去了面对面交往中所普遍使用的表情、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从而阻碍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交流,造成交往的“异化”。个体如果过分沉溺于短信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类型的短信交流,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这就是说,对于近距离的关系,其结构上的“共生性”(symbiotic)联系变得很淡薄,导致人们常常持一种相当冷漠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事物,这样使得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动机遇到了阻碍。

实例6-3

(受访者:林小姐,24岁,暂无业,现居北京)

笔 者:那些亲戚朋友愿意和你保持短信联系、而且不打电话不见面也不觉得有什么吗?他们有没有说你内向、冷漠、没什么人情味儿吗?

林小姐:有啊,他们老说我这个来着。我觉得挺奇怪的,不是每天都发短信跟他们说话了嘛,为什么还要打电话见面啊?我父母倒是天天见,可那又怎么样呢,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跟朋友有话说呢。我觉着吧父母要是不跟我住一块儿,也许还能成为朋友,我会经常给他们发发短信,没准关系倒好。

(二)短信提供了个体逃避现实压力的想象空间

现实生活的紧张压力使人需要想象的空间,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人的社会角色越来越狭小而多元,人们在多种角色间疲于转换,对现实的不满逐渐催生越来越多的幻想,实质上就是在潜意识中逃避不如意的现实。一旦沉浸在幻想中,把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实现的东西统统放到幻想空间,就能实现“替代性满足”。人们需要在生活和想象间穿梭,调节生活中的种种不平衡。用短信进行交流,尤其是聊天,避免了和他人面对面相处,暂时屏蔽了现实生活的情境,人进入一个短暂的想象时空。用这种虚幻的、带有魔力的方式与人交往,类似于网络交往。在这种相对虚幻的世界里,交谈双方均把对方想象得非常完美,与“完美”的人交谈总是一种享受。而一旦见面,这种完美便被打破,使双方陷入失望。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面对面聊天的恐惧,进一步延伸到与不太熟识的人面对面聊天的障碍。

实例6-4

(受访者:小倩——QQ名,女,21岁,北京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根据聊天原始资料汇成)

小 倩:我在跟我老公玩五子棋呀;

我老公最好,睡觉乖乖躺我枕边(注:“老公”是她的手机——笔者

注),你等一下,我给老公充电。;

全世界的男人都去死!

班长昨天竟然在教室门口拍了一下我屁股!他凭什么!

喜欢我的人多了,要是喜欢我就都去死吧!只有我老公对我好(注:她与一位QQ老网友一直用手机短信密切联系,老公指自己的手机,也指手机的主要交流对象,即她的那位网友),他要替我咒死他(指班长)。

老公去英国了,不在线上;他每天都短信告我在做什么。

他很帅啊,没见过他,机机(手机)上有照片嘛。

从来没见过他,我不要见他,反正他天天跟我在一起呀;也不打电话呀,还有邮件QQ留言可以说话呀。

他在那边很少上线,幸好有机机;(每天)大概50个(短信)吧;他什么都愿意给我的,我也一样,我是他的灰姑娘呀。

他是重庆人,经常来的(到北京)。

真的从来没见过他,你为什么不信?

对不起,我从来没见过网友。

你这骗子,我为什么要见你?

我才不信你的呢,你肯定是男的!你去死!

(三)短信体现了个体自我防卫的心理需求

有的人因为恐惧面对面交往而产生自卑感。每个人都有自我防卫心理,但程度不同。而那些害怕面对面交谈的人自我防卫心理非常强烈。他们从内心深处害怕别人了解真实的自我,因而总是把自己包裹起来,逃避交往。他们害怕被别人观察,而在面对面交往中,人总是要互相观察的。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自在,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脸红、语无伦次、肢体不协调等。基于这些原因,他们很乐意把自己隐藏在一个屏障后面,自欺欺人地给自己以安全感,尽量不与人当面交谈,而是用一种不见面,甚至听不到声音的方式以发短信来交换信息。

实例6-5

(受访者:祝英台——“小倩”的同班同学,女,21岁北京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祝英台:哈哈,她肯定不会见你的!我跟她一个宿舍呀。有一次宿舍5个人一起拉她去见我认识的一网友她都不敢去!后来我说是我表哥才把她骗去了,嘿嘿……我们都希望她那破老公赶紧火车出轨或者飞机爆炸死掉,否则她就完了,成天活在老公短信里,特可怕,跟班上男生像有仇似的,不说话,要是见陌生人就认定是坏人。我们经常找分院、北大的男生到宿舍来联谊,就是想锻炼锻炼她,结果,我们几个前前后后倒是跟北大男生处过几茬男友,喜欢她的人多了,有的就是为了追她才假装跟我们谈朋友!阴差阳错的后来唐唐(同宿舍女生)和公子(同宿舍女生)真就喜欢上两男生了。那两人真缺德,拐弯抹角小半年没追上小倩,说撤就撤,她俩倒失恋了,痛苦得不行,特嫉恨她。她因为这件事,更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笔 者:“小倩”的胆子是不是特别小?

祝英台:那次别提了。我们6人去那网友(男)家玩,她居然还跟他特聊得来呢。那哥们儿家特大,在他家唱歌唱一通宵,就都睡他家了,我们都睡去了,两人还在聊呢。刚睡着他就把我们喊醒,说她要送医院,我们吓坏了……过去一看,她脸白得跟纸的,浑身直哆嗦。哎其实他也没怎么着,就是摸了一下她的手,就把她吓成那样!

祝英台:要怪就怪她妈!上次她妈来北京看她,就跟她说,北京坏人多,不能跟不认识的人打交道,尤其是男性,给我们气坏了,我们当初不也是不认识的吗,女儿都这德性了……

(四)短信满足了个体不同身份和人格转换的心理需要

有些人内心深处有着不停转换自己身份、角色以及人格的需要。他们在潜意识里希望通过以上转换来把自己装饰成一个变化莫测、魅力无穷的人。通过短信聊天,他们不用和交谈对象面对面,甚至听不到声音,只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这样就能把自己很好地伪装起来。对非常熟悉的人当然不必这样,而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人,在他们看来就很有必要了。从外在环境来看,工作压力大,个人经历挫折多,性格自卑、消极都会使人对交往产生恐惧,而躲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屏障后面来聊天,能够给人以较多的安全感,从而释放自我。

实例6-6

(受访者:励同学,女,18岁,上海某中学高三学生)

励同学:我妈老说我小,不懂事。你觉得呢?真烦啊,成天跟我唠叨考不上复旦如何了。她老说我笨,被人骗到安徽给农民做奴隶都不晓得。这次考试考砸了,晚上家里又要开批斗会了,你说,他们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这样的么?中午跟他们吃饭我紧张得要吐了。

笔 者:你妈那么担心你,平时管你一定很严喽?

励同学:我妈最怕我见网友。我哪敢见呀,可是聊天挺好的呀,上次我还让一网友帮我做题呢,他是研究生。我没见过他,见面不好,我不敢。你说的有道理,就是释放自我吧,很多烦恼都可以在家里跟陌生人说,说什么都行,没什么不好意思,脸红他也看不见哈。我一天没上网,就会短信问我怎么了,在学校也经常短信的,一般都中午的时候,有时候课间也发。现在上网少了,我妈怕我玩游戏,很多网友就发短信联系啊,他们用QQ就能发到我手机上来的呀,我也能回。我觉得短信很好的呀,可以有很多朋友,不会有大人说的那些危险。

实例6-7

(受访者:谷先生,23岁,北京自由撰稿人)

谷先生:在电话里,在网络上,尤其是在短信背后,人往往不是本性之中的我……我原先在电视台的时候,有个主任,业务水平不高,年纪也不小,新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虽然没什么素质,但为人爽朗,招人喜欢,其实他是个很复杂的家伙,半夜不回家,呆单位上网,还不停地收发短信。他没事就给那些来实习的女孩或者女舞蹈演员发短信。那些女孩有的文化素质很高,或者非常年轻,词汇特别新鲜,常带着最时兴的网络用语,他经常看不懂。比如有次他给我看一短信,“您可别发誓,小心一语成谶哦!”他问我“一语成谶”是啥意思,我就知道他又在跟小姑娘胡说八道呢。有的短信行文很“拽”,他拽不来,就找我替他回复……在我眼里他就是个骗子,经常用短信给人说这说那,诉说自己婚姻不幸啦,暗示自己有两辆车三套住房啦,表现得特别有爱心啦,对女孩喜欢的东西颇有研究,在很多女孩眼里,他可能还是很有修养很有学问甚至有点多愁善感,很深情的,唉,这也是我帮他的结果,简直助纣为虐。有时候女孩真的跑来了,他还装呢,装着装着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或者露馅儿了,常有的事。可怜女孩对这些有别的理解,还以为窃笑是别有深意、露馅儿也当做了幽默……他好像很喜欢在生活中当个演员,骗这骗那的,喜欢对不同的人做完全不同的姿态和腔调,比如对领导,那又是一套,当然,要是女领导,会更有一套,甚至会发那种打擦边球的黄段子给女同事,包括女领导……我觉得他还不是个邪恶的人,但的确是个失去信念的人……有一次他女儿到单位来,瞧他那样儿,真是个标准的严父加慈父,女儿还挺崇敬他的呢,可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个混混儿,只是在女儿面前就恢复成正常人。听说他本来在大学挺优秀的,台里也混得特别开,89年出了点事,就再也上不去了,加上离婚,人也变成这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