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党报集团的发展进程
按照党报集团发展的时间和期间的标志性事件,党报集团十三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是国家对报业集团发展制定的政策文件,或者是政府主导召开的重要会议,由此可以看到党报集团从组建到形成今天的规模和实力,政府主导的色彩浓于市场主导,政府政策的调控多于市场调控。
一、党报集团的萌芽与酝酿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有实力的党委机关报意识到单一机关报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为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党报的权威地位使之能非常便利地获取刊号资源,创办新报刊。1980年,《人民日报》率先创办为市场服务的《市场报》,从而拉开了母报“生”子报的序幕。在此之后,全国各地的许多综合性大报纷纷创办子报,前期集中在文摘、晚报和专业报类,如《解放日报》办的《报刊文摘》,《大众日报》办的《齐鲁晚报》,《经济日报》办的《中国花卉报》,《广州日报》办的《足球》报。后期集中在面向大都市市民的市场、消费类报纸,如《天津日报》推出的《北方市场导报》,《解放日报》推出的《申江服务导报》,《新华日报》推出的《服务导报》。“这些由党报所办的子报,都是以补党报之不足、为党报事业开拓更广阔天地、占领更大市场份额为办报原则”。[20]
子报子刊的创办不仅丰富着报社的报纸品种,而且因为这些报纸大部分是面向市场、贴近读者的软新闻报纸,广告经营收益良好,报社经济实力增强。与此同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解决了报社开展多种经营合法地位问题,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报社在经营报纸之外还开办公司实体,试图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至此,“母报+子报+经营实体”的报业集团雏形初步形成。
报业集团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能否组建报业集团、如何组建报业集团并无规章可循,也无法借鉴西方经验。于是,一些报纸干脆自行挂上报业集团的牌子,如《北京青年报》1994年挂出“北京青年报业集团”的牌子,《厂长经理报》和《信息快报》也在社会上宣称成立报业集团。[21]
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署为保证报业集团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发出《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对报业集团组建作出四点规定:一是组建集团是改革的尝试,目前只做少量试点;二是不组建跨省区和股份制集团;三是不吸收新闻出版企业外的企业、商业参加;四是组建报业集团要写出可行性报告,进行充分论证,报新闻出版署批准。随后,又组织召开“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就组建报业集团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会议纪要。会议认为,建立报业集团是加强正确舆论导向的需要,是壮大报业经济实力的需要,是强化报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推进报社内部体制改革的需要。会议提出了以党报为龙头组建报业集团的设想,初步拟定了组建报业集团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传媒实力:除了一张有影响力的主报之外,至少应有四个子报子刊,可组成系列报刊。
2﹒经济实力: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沿海地区报社年利税在5000万以上,中西部地区报社年利税在3000万以上。
3﹒人才实力:报社在职采编人员中,具有高级新闻职称(包括副高职称)者,占20%以上;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有各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的15%以上,并要有高级职称者。
4﹒技术实力:拥有独立的印刷厂,拥有现代化的照排、胶印设备,具有彩色胶印能力。除保证本报社所属报刊正常印刷装订外,能承接一定数量的代印业务,每日总印刷能力在对开200万份以上。
5﹒发行实力:主报和子报刊期发行总量在60万份以上,或在本地区每150人以下拥有一份报纸,有畅通的发行渠道,有逐步建立自办发行网的可能。
会议还对报业集团的性质和组织结构提出了建议。认为目前大多数报社作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组织报业集团,应积极向企业化目标迈进。报业集团的性质应该为:以引导舆论和传播信息为目的,以报纸、杂志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为经营主体的企业集团。设定“××日报报业集团管理委员会”为集团的决策领导机构,下设两大组织:一是办报管理系统,负责办报业务指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抓好新闻队伍建设;二是经营管理系统,负责抓好集团系列报刊出版的生产技术和发行、广告及其他经营管理业务。这也就是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雏形。
纵观报业集团的萌芽与酝酿阶段,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1﹒报业集团的萌芽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对于报业集团的现代性和规模经济特征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以致出现自行宣布为“××报业集团”的非市场化行为。
2﹒政府在酝酿组建报业集团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颁布具体政策明确报业集团组建需报经批准,而且为了规范报业集团的挂牌,制订了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条件基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报业集团的建设,但也导致了报业集团从组建之始就行政色彩过浓,政府干预过多。
3﹒从“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的会议纪要中我们看到,对于报业集团最初是定性为“企业集团”,报业集团的目标也是向企业化迈进,这应该说是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二、第一家党报报业集团的试点探索[22]
《广州日报》是在前《联合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1952年12月1日创刊,为对开四版综合性日报。1972年,该报创办了《广州青少年报》,1980年与广州市体委合办《足球》报,1984年与市委宣传部创办《广州文摘报》,1985年与广州市计委等单位合办《信息时报》。
在经济实力方面,该报自1988年以来,每年实现广告收入翻一番,1988年为500万,1989年1000万,1990年2000万,1991年5000万,1992年8000万,1993年达至2亿。到报业集团成立的1996年,《广州日报》每天出对开20版,发行量61万份,广告收入为5﹒3亿元,拥有六报一刊,总收入达12﹒1亿元,利润3﹒6亿元。
在人才实力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广州日报》已经拥有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高素质采编队伍,正、副高职称83人,占总数的25%多,中级职称107人,占总数的30%多。
同时,《广州日报》还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印务中心,有充足的纸张供应渠道和强大的发行网络。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之地处开放最早、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广州日报》一直在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居国内报业的领先地位。
选择《广州日报》作为第一家报业集团的试点,除了因为《广州日报》已经具备了政策规定的各项刚性指标外,还在于《广州日报》是一家地市级的党委机关报。根据中央有关以党报为龙头、慎重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在省以下党委机关报选择一家试点,即使试点失败或出现问题,也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给正在上升的报业发展造成太大影响。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96年1月15日《关于同意建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批复》中指出,“广州日报经过几年的思想理论、物质条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准备,已经具备了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较灵活通畅的发行能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广州日报组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同意广州日报作为报业集团试点单位”。然而,在试点工作开始之前,新闻出版署与广州日报社约法三章:报业集团必须坚持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对新闻舆论阵地的领导,有利于党的声音在群众中的影响,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且确保党对报业集团的绝对领导,配合中央和省市党委的中心工作。
政策的解禁松绑了《广州日报》。在随后的两年中,《广州日报》先后兼并了《广州商报》、《现代画报》和《老人报》,创办《广州英文早报》,形成了十报一刊的规模。1998年1月16日,《广州日报》在头版公布资料:主报日均发行量从1995年的57万份增加到92万份,集团营业总收入从8亿元上升到15亿元,总资产从11﹒8亿元增加到23亿元,集团年利润增长65﹒2%。
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两年内再无第二家报业集团出现。虽然在“杭州会议”的纪要里提到“希望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把参加这次研讨会的10家报社列为全国首批报业集团的试点单位”,但报业集团毕竟是新生事物,五项条件又是非常具体、量化的刚性指标,报业集团的试点原则是“充分论证,谨慎试点,逐步推广”。因此,虽然有一些报社已具备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但对于组建报业集团的优劣利弊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广州日报社的试点经验尚待总结,对于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报业集团的理论论证还不够充分,报业集团建设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三、党报集团进入第一次发展高潮
从1998年到2000年,报业集团进入第一次发展高潮。1997年12月,新闻出版署和中国报协在北京顺义召开了组建报业集团座谈会。有了广州日报社两年的实践,有了学术界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在这次会议上,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三方将理论、实践和政策对接,对报业集团的探讨从组建原则、组建条件深入到集团的性质、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以及扩大报业集团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尤其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点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其示范效应激发了国内各大报社争相申办报业集团的热情。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制定《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扶植有影响力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2010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自此,报业集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3]
1998年,《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四家报社组建报业集团,新民晚报社和文汇报社合并成立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1999年,《哈尔滨日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四家报社成立报业集团;
2000年,《北京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四川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六家报社成立报业集团。
短短三年间,共成立报业集团15家,集团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试点全面铺开,从省以下党委机关报到省级党委机关报再到中央级党报,出现了各个层级的报业集团。其中,中央级报业集团两家,省级报业集团八家,省以下级报业集团三家。中国党报是三级体制,报业集团的试点也自然在三个层级上展开,通过全方位的试点探索获取各个层级建设报业集团的经验和教训。
2﹒新闻出版署确定的组建报业集团的原则之一是“以党报为龙头”,如果狭义理解“党报”,则“党报”专指党委机关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突破,他们的组建和发展一方面为报业集团在以非党报为龙头如何建设、如何发展上获取经验,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报业集团的疆界,为今后以非党报为龙头组建报业集团树立了标杆。
3﹒报业集团的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个别省市甚至出现了多家报业集团。如广州市就有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加上最早成立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共三家;上海就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共两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性,报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报业发展更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4﹒出现了全国首家“强强联合”方式组建的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类型有内生衍发型和联合重组型。内生衍发型是指母报裂变生出子报,母子报自然联合而形成的报业集团;联合重组型是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两个或多个报纸或报业集团合并组建一个新的报业集团。在此之前,国内报业集团大部分都是内生衍发型,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出现,创造了报业集团组建的新形式。
5﹒出现了第一家企业法人性质的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1998年,中共哈尔滨市委决定将“哈尔滨日报社由事业法人改制为企业法人”。根据这个决定,《哈尔滨日报》进行了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于1999年经工商注册组建了企业法人的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社作为投资主体,成立了报业集团的母公司——国有独资的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4]以企业法人面貌出现的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给报业集团队伍增添了新的类型,提出了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6﹒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多样化。有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有党委会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如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有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但无论哪种组织形式,报业集团的党委都是最高决策机构,集团重大事项由集团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总编辑或编委会、总经理、社委会都要对党委负责。
综合以上特点可以发现,党报集团的建设进入第一次高潮期,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报业集团不拘一格的发展模式、发展类型和组织结构上,透视出报业集团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当然,这也反映出党报集团还是个新生事物,无论管理者还是从业者,对报业集团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对如何建设党报集团还需要继续探寻、试点。
四、党报集团进入第二次发展高潮
从发展速度上看,如果说第一次发展高潮是党报集团的加速发展,那么第二次发展高潮则是党报集团的超速发展;从发展动力上看,如果说第一次发展高潮还仅是政策推动,那么第二次发展高潮则更多是政策主导。
2001年,中国加入WTO谈判日趋明朗,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面临着更加开放的严峻形势。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已经进入“深度”革命,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启动。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复杂局面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2001年8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2001第17号)发出,对传媒集团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第十条,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在现有试点基础上,组建若干大型报业集团。……有条件的经批准可组建跨地区、多媒体的大型新闻集团。……要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规范集团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报业集团属事业性质,可分别以中央、省级党报和有相当实力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党委机关报为龙头组建。
第十一条,实行多媒体兼营。鼓励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实行强强联合。
第十二条,实行跨地区经营。选择中央和一些省级报业集团、广电集团跨地区经营。跨地区经营须经批准,主要采取兼并重组、合作联营等形式。
第十三条,开辟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不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新闻宣传部门经批准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融资,其经营部门(报刊的印刷发行和广电的传输网络等)经批准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团控股,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但投资方不参与宣传业务和经营管理。
《意见》颁布之后的两年内,报业集团建设突飞猛进,两年内组建了23家党报集团,改组一家党报集团。
2001年,《湖北日报》、《长春日报》、《杭州日报》、《云南日报》、《吉林日报》、《长沙晚报》、《新华日报》、《重庆日报》、《湖南日报》、《河北日报》十家报社成立报业集团;
2002年,《安徽日报》、《长江日报》、《宁波日报》、《天津日报》、《福建日报》、《成都日报》、《济南日报》、《海南日报》、《山西日报》、《甘肃日报》、《青岛日报》、《黑龙江日报》、《南京日报》13家报社成立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联合成立深圳报业集团。
在第二个高潮期,党报集团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政策主导成为党报集团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的主要因素。在中办17号文件发布后,新闻出版总署又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及八个配套文件,包括《关于新闻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新闻出版业融资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新闻出版业跨地区经营的若干意见》等,从宏观管理上进一步明晰了党报集团建设的政策趋向,明确了党报集团的发展方向。
2﹒明确了党报集团的性质和组织结构。在第一次发展高潮阶段,党报集团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建设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尤其是党报集团性质不明确的问题成为从业者实践的主要障碍。“杭州会议”曾一度提出报业集团的性质是“以引导舆论和传播信息为目的,以报纸、杂志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为经营主体的企业集团”。但由于报业的特殊性,报业集团不能完全按企业集团对待,而报业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又需要按企业运作。因此,在17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报业集团属于事业性质”,规范了报业集团的运行模式,即“探索建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
3﹒新一轮组建热潮表现为全面开花,层级推进。中西部以省级党报为龙头组建报业集团,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以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党报为龙头组建报业集团。截至2002年底,全国除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江西、陕西、贵州[25]等九省区外,其余省份都建立了报业集团。省会级和计划单列市党报集团增长迅速,建立了九家。至此,报业集团的全国性布局基本形成。
4﹒党报集团的建设尚停留在发展数量上,质量、效益、结构、产权等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困扰报业集团的发展,党报集团还处于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时任副署长)曾提到,“当时规划在国内组建120个新闻出版方面的集团,包括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电影集团、发行集团等等。在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下,开始了集团化的战略。所以从新闻出版方面来说,组建了57个报业、出版、发行的集团。但是这次集团化战略改革没有解决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结果大多数都成了行政捏合的公司、‘翻牌公司’,本质没有什么变化,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26]
五、党报集团体制改革试点
进入21世纪,报刊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转型期的特点。表现在报刊数量停止增长,基本维持在报纸2000多家、刊物近9000种的水平上,报刊总印数增长速度也明显趋缓,广告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报刊业同质化、老化、僵化现象并存,一些地方出现报刊经济总量增加、成本快速攀升而效益下滑的局面。与此同时,以创新与突破为标志的报刊业新变革正在悄然凸现,资本与传媒的结合开始大幅改变报刊业的生态状况:报业上市、异地联合、跨区域办报、资本运营活跃等等,都昭示出报刊业已进入一个通过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
2003年7月,中办、国办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中办发[19]号)文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依据此文件精神,制定出实施细则,对中央、地方党政部门报刊进行治理整顿,要求中央党政部门所办报刊,除公报、政报、文告外,要与部门实行管办分离,一些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等条件的报刊,可划转到在京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各部门所办报刊,原则上划转到省级党报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副省级城市党委主管主办一份党报,除此之外,其他报刊包括党政部门所办报刊划转到党报(集团)。对人口在50万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1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30亿元以上的县(市、旗)所办报纸,年广告收入在400万元以上,可由省级党报或地市级党报有偿兼并。比如,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就接收了《宿迁日报》、《昆山日报》、《靖江日报》、《海门日报》、《东台日报》等县市级党报。在这次治理整顿中,党报集团虽然需要被动接收一些被治理整顿的报刊,加大了党报集团的结构调整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配置资源的难度,但也借助这次治理整顿,无形中拓展了党报集团的子报子刊队伍,扩大了党报集团的覆盖面,强化了党报集团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
从2003年到2008年,党报集团建设开始控制规模并进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2002年8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印发〈报业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的通知》,提出“今后三年报业集团总量控制在50家左右。要对报业集团建立评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不搞集团终身制”。从2003年起至今,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挂牌成立的报业集团只有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两家,还有若干家经省、市地方宣传部门批准成立的地市级报业集团。目前全国已组建49家报业集团。[27]
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报业集团开始控制规模,从追求数量、着眼于布局到提高质量,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在中央选择的31个试点单位中有21家新闻出版单位,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四家党报集团被列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集团。[28]
试点指导文件国办发[2003]105号《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试行)对于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的投融资问题以及国有文化资产问题有了明确的规定:
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经营部分剥离转制为企业,在确保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吸收社会资本。
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
中央试点文化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须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报经国务院批准授权。有关部分可组建派驻监事会。授权经营试点企业原有行政管理和党的领导关系不变。
地方试点文化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可参照上述办法办理相关事宜,也可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其他管理办法,方案须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在试点阶段,出版领域走在了报刊领域前面,辽宁出版传媒集团IPO整体上市,安徽出版集团借壳科大创新(现名时代出版)获得批准,湖南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13家改制后的出版发行企业发出上市信号。在报刊领域,除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借“新华传媒”的壳、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借原来“清远建北”的壳曲线进入证券市场外,党报集团没有一家获得整体上市。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要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保证国有文化资本在总量上占明显优势,质量上有显著提高,控制力上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这一阶段,党报集团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党报集团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国家政策主导党报集团的改革方向和思路,但不再有专门针对党报集团的政策和规章出台,而是将党报集团纳入文化产业中的出版传媒类,采取与文化体制改革同等的政策规定与改革要求。
2﹒体制改革试点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从2003年到2008年,“新闻出版试点单位不仅圆满完成了中央交给的改革试点任务,而且在众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改革向面上推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9]
3﹒在改革进程上,党报集团的体制改革相对落后于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地方有25家出版集团完成了或正在完成转企改制,另外有1000家报刊也进入了转制行业,成为市场主体”。[30]但是,还没有一家党报集团走到转企改制这一步,四家试点党报集团也没有真正解决产权制度问题,经营者责、权、利没有统一,党报集团还没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4﹒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各地的推行和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地市级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出现了一些经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批准组建的党报集团,如安徽的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的商丘日报报业集团、江苏的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党报集团的组建从被动重组到主动适应市场,以集团化的战略应对市场的变化。
5﹒新媒体的挑战使报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生存的压力大于发展的机遇。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和高速发展使报业整体陷入困境,党报集团一方面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生存危机,开发新业务,向数字报业、手机报、媒体融合转型,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六、新闻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经过五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9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国务院在指导改革试点的105号文件于2008年底到期后,又发布了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即《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第一个规定共计30条,内容涉及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和党的建设八个方面;第二个规定共计15条,内容涉及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和土地处置、工商管理四个方面。
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根据国务院114号文件,制定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闻出版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了重构出版新格局的五大任务。
但是,“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人员”,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难度要比新闻业务改革艰难和复杂,由于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比较简化、单一的模式,现在要将整个新闻出版行业转型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需要时间,需要智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不论是党报党刊、广播电视、非时政类的报刊,还是新型的各种传媒工具在体制方面都要逐步地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营新闻出版单位,这个方向已经确定,现在要逐步地落实。转轨的过程也是相当痛苦的,也是困难的。”[31]
十三年的发展,党报集团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翻牌”集团到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功,基本实现了将“报业集中到以党报为主体的报业集团手中”的目标,以党报为龙头的一批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报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四家报业集团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推动了报业集团的“深度革命”,促使报业集团真正成为带动全行业发展的旗舰。2009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铺开,虽然没有对党报集团给出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党报集团面对内外部生存、发展压力,必须要未雨绸缪,做出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