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并购为特征的国外报业集团的扩张

以并购为特征的国外报业集团的扩张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以并购为特征的国外报业集团的扩张20世纪伊始,传媒产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两个报业集团: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报团。在这一时期出现报业集团不是偶然的。报业作为西方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报业集团是外部环境作用于报业的自然反应。横向并购是指同一产业部门或行业的企业相互并购。

第一节 以并购为特征的国外报业集团的扩张

20世纪伊始,传媒产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两个报业集团: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报团。在这一时期出现报业集团不是偶然的。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报业作为西方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报业集团是外部环境作用于报业的自然反应。

一、西方国家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

企业并购(Merger&Acquistion,M&A),是指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所谓企业兼并,是指一个或多个独立企业法人并入另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企业收购,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收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资本或股份,从而取得另一家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企业并购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实现资本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100多年间,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高峰时期为1898~1903年。这一阶段的并购浪潮被认为是历次并购浪潮中最重要的一次,不仅是由于企业垄断现象在这一阶段首次出现,而且正是这一次的并购浪潮使得西方国家的工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工业结构,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这次兼并高潮中,美国被兼并的企业总数达到2600家,涉及的兼并资产总额为63亿美元。这同目前的兼并规模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经历过这次并购浪潮,美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100家最大的公司的规模扩大了四倍,并控制了全美40%的工业资本。[1]在这一时期,英国通过众多并购活动形成了众多垄断组织,1880~1918年间,共有655家中小型公司通过并购组成了74家大型公司,垄断着各主要工业部门;德国产生了包括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在内的600个卡特尔,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德国工业的集中度。[2]

从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的成因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在经历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已经跨入电气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个别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资本集中,资本间的相互并购就成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1863年成立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以及后来成立的几大交易所,为工业股票的上市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并购有了活动场所。可以说,美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形成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表现出的特点是:以企业横向并购为主。横向并购是指同一产业部门或行业的企业相互并购。在首次并购浪潮形成前,没有大规模的垄断组织,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资本实力有限。通过同行业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组成横向托拉斯,集中同行业的资本,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形成了在某一产业部门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实力日益强大,推动了生产专业化、系列化和规模生产的发展,完成了企业组织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变。

有两个因素导致了这次并购浪潮的结束,一是美国经济从1903年起再次出现衰退,股票价格大跌,资金来源枯竭;二是美国国内兴起了反托拉斯运动,垄断价格的形成危害了大众福利,激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促使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垄断措施。

(二)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垄断公司并购大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要大大超过第一次并购浪潮。1919~1930年期间,有将近12000家公司被并购,遍及银行业、工业企业、公用事业企业、零售业企业,平均每年并购数比第一次企业并购多一倍以上。

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欧洲一些国家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对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工业技术,如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这些新兴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企业间并购解决大量资本的供给问题。

与第一次并购浪潮相比,第二次企业并购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转变。纵向并购是指并购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并购公司的上游或下游,是前后生产工序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一个部门的各个生产环节整合在一个企业里,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销售费用,实现交易内部化。纵向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形式是因为反垄断法的出台,以扩大公司规模为主要目的的横向兼并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相互结合和渗透,产生一种新的资本,即金融资本。比如,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创办了美国钢铁公司。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相互融合,产生了一些所谓的金融寡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中,出现了国家干预下的企业并购,即出于某种目的,由国家出面并购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或投资控制、参股控制一些企业,形成国家垄断资本,提高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控能力。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时,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随之停止。

(三)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中叶,主要发生在大型企业之间,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席卷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美国,1960~1970年间所发生的企业兼并数达到25000多起,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被并购公司在1968年达到173家,被并购资产总额从1960年的15﹒3亿美元增至125﹒5亿美元,增长了七倍多。[3]在英国,并购也大多发生在大企业之间,1972年发生的并购数达1210起,并购资产额达25﹒3亿英镑。[4]

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子计算机、激光、宇航、核能和合成材料等。这些新兴部门,一方面需要有大型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从事科学研究,一方面也只有大型企业才能集中大量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生产。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

混合并购成为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的主流。所谓混合并购,是指并购与被并购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部门,并且这些部门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1941年和1950年,美国分别通过了《克莱顿法》和《塞勒-凯佛维尔法》,对因并购活动而导致的行业垄断、竞争削弱问题加以严格限制,因此混合并购活动迅速上升。在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横向并购只占全部并购活动的7﹒7%,混合并购则占到81﹒6%,企业出现了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A),在1945年以后并购了270多家公司,成为一家大型的混合公司,经营范围不仅包括电话业务,还包括金融、保险、食品和药品专卖业务等。[5]

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因石油危机而平息下来。

(四)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其中以1985年为最高峰。1989年,全世界共发生企业并购7700起,并购价值达3550亿美元。1983~1985年间,十亿美元以上的大型并购共发生61起。这次并购浪潮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方式多样化,并购活动遍及所有西方发达国家。

诱发这次并购浪潮的依然是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新兴技术产业化。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社会分工逐渐细化,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新的调整。同时,经历过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形成的混合公司,企业结构复杂,内部管理混乱,经营者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其内部结构亟待调整。

在这次并购浪潮中,混合并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并购的对象主要转向与本行业有关的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公司将非主导产业分割转让,以提高主导产业资产质量。由于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益完善,并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出现了杠杆收购,即举债收购,“以债权换权益”,发行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债券,使得小企业得以收购大企业,出现了“小鱼吃大鱼”的现象。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提供并购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充当并购媒介人的角色。负债式的杠杆收购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金融媒介的支持。

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再次衰退,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下挫,第四次并购浪潮略微平息。

(五)第五次并购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一直延续至今,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并购的企业数量最多、跨国并购最为盛行、“强强联合”型的一次并购浪潮。以1996年为例,发生并购案22729起,涉及资产额达11400亿美元,其中全球跨国并购活动就达5540起,交易额达2700亿美元,分别占该年度全球全部并购数和交易额的四分之一左右。“强强联合”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2000年英国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交易额1850亿美元,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组成传媒业“超级航母”交易规模1830亿美元,2001年惠普与康柏合并564亿美元,2003年美国通用电气收购维旺迪娱乐资产420亿美元。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一方面源于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各国在公共政策,特别是对垄断管制的变化。在此之前,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对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并购活动都有过非常严格的规定。但近几年,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相同业务的企业进行合并。这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跨国公司转移生产场所,资本的国际化、跨国经营成为趋势,企业并购高潮风云再起。

与以往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参与并购的企业规模都非常大,大多数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大公司,有着优良的业绩。并购中也并非以谁吃掉谁为目的,而是通过大规模的功能互补重组,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强强联合”可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扩大企业规模,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这次并购的另一个特点是横向并购与剥离并存。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并相应地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扩张型资本运营和收缩型资本运营同时进行。如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韩国的双龙集团将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公司,主要集中在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发展。

透过世界范围内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浪潮的出现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并购集中在重型制造业;第二次浪潮与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密不可分;第三次则与航空航天、核技术等新技术革命关系密切;第四、第五次浪潮中间间隔时间短,与这一时期新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相一致,并购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并产生了大量的跨国并购。每次并购浪潮都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每次并购浪潮都伴随着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诸如科学技术水平、产业演变阶段、相应法律及政策等因素的剧烈变化。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强烈刺激了企业并购行为的产生,在这种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并购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二、国外报业集团的并购变迁——以美国甘尼特报团为例

在西方国家,传媒业早已成为一种产业,尤其是报业几乎为私人所拥有,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报业经营者的终极目标。因此,当世界范围的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传媒业也自然卷入其中,或成为并购者,或成为并购对象,在兼并和收购中不断地向规模经济发展,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向多元化挺进,成为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柱。美国甘尼特报团是一个典型代表,其百年成长史就是一部报业企业的并购、扩张史,反映出以并购为特征的资本运营在报业产业化、集团化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甘尼特报团成立于1906年,是当今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也是报纸收入在集团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媒体集团。其发展的100多年正是西方国家五次企业并购浪潮涌起的时期。甘尼特报团深受历次并购浪潮的影响,不仅跟随企业并购浪潮在报业领域进行了兼并收购,而且其并购方式、并购战略也与企业并购浪潮的特点十分吻合。甘尼特报团的并购活动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一种并购方式为主导:

(一)第一阶段:横向并购

1906年,甘尼特以三万美元银行存款和七万美元贷款,在纽约州的埃尔迈拉市买下《埃尔迈拉公报》的一半股权。由这样一个小公司起家,甘尼特迅速扩张,先后购买了若干家报纸。1918年,甘尼特搬到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将新买入的两家报纸并入《罗切斯特时报-联盟》;1923年,甘尼特正式组建甘尼特有限责任公司。至此,该公司拥有纽约州北部六家报纸,进入在它之前成立的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团、赫斯特报团等著名报业集团行列。

在这一阶段,甘尼特的并购活动有以下特点:一是甘尼特从一开始就是以收买、并购起家,没有自己创办报纸;二是并购限于报纸行业,没有延伸到其他媒体;三是并购的对象多是地方性报纸,这也是甘尼特报团后来一系列报纸并购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第二阶段:实力增强,以并购报团为主

1967年甘尼特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上市公司,增强了报团的并购实力。此时的甘尼特公司已经不满足于收购单个报纸,开始对报业集团展开收购。1964年,收购韦斯切斯特·罗克兰报团;1971年买下《檀香山明星-公报》;1977年,以1﹒73亿美元的换股交易买入斯派德尔报业集团。报团并购是甘尼特公司大规模扩张的开始,也标志着甘尼特报团从一个地方性报业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型报业集团。

在并购《檀香山明星-公报》后,甘尼特发现这家报纸的竞争状态不佳,又立刻以2﹒5亿美元卖出,买进在当地处于支配地位的《檀香山广告报》。这一出一进表明甘尼特公司的并购原则,即重视传媒的现实利润和收入,更看重并购对象在合理时间内的实际回报。

报团并购既显示出甘尼特报团实力大增,也反映出公司的并购战略开始发生变化。甘尼特公司报业总裁加里·L﹒沃森认为,他们之所以购买更大的企业,是因为经营一家小报同经营一家大报相比,要花费同等的精力和努力,所以经营更大的企业,在花费同等经营力量和时间的投入时,会带来比小企业更高的回报。

报团收购也成为甘尼特公司的一种重要收购方式。进入21世纪,甘尼特报团一举收购了中部报团、汤姆森报团和纽约时报集团属下共25家日报,其中,中部报团的吞并花掉了公司28亿美元的巨资。这是甘尼特公司自十多年前以3﹒19亿美元从宾厄姆家族手中买下南方大报《路易斯信使日报》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也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论坛公司吞并时报-镜报公司的第二大报业公司交易。

(三)第三阶段:跨媒体并购

1947年,甘尼特就已经拥有七家电台,但真正开始跨媒体并购还是在进入70年代后。1971年,甘尼特公司兼并联合出版集团;1979年完成美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次交易——兼并联合传播公司;1995年,甘尼特公司再次出手,买下总部在南卡罗莱纳的多媒体公司。随后,甘尼特高层认为广播电台的风头已过,便逐渐将电台卖出,买入电视台。1997年,甘尼特将自己最后的五家电台卖掉,在15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共开设有22个电视台。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甘尼特开始将内容和互联网结合,目前绝大多数报刊都已经出版了电子版,影响最大的是《今日美国》的在线服务。甘奈特公司的总裁兼《今日美国》发行人汤姆·科利认为,仅仅将印刷报纸做强做大还不够,还要向跨媒体方向发展,与报纸资源共享,要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做强做大。[6]

跨媒体并购是大势所趋,但甘尼特报团在战略选择上非常慎重,经营中也是以传统媒体业务为主,以新闻为主打产品,围绕核心业务展开,比如公司会把每天《今日美国》上的重大新闻制成电视录像交由各电视台播出,创出“今日美国直播”品牌,努力实现报纸、电视、网络资源共享。

(四)第四阶段:跨国并购

90年代中期,甘尼特公司大举进军国外,开始了跨国收购。在英国,甘尼特公司收购了英国最大的地方报业集团——新闻公众股份有限公司,从而拥有了15家日报和一批周报,包括世界现存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沃尔塞斯特日报》(Worcester Journal)。同时,甘尼特公司还以旗舰报《今日美国》的名义向外扩张,其《今日美国》国际版迄今已在五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印点,每日向世界60个国家发行25万份报纸。[7]

经过100多年的不断兼并与收购,甘尼特报团的发行量和经营收入现已跃居美国十大报团之首,在世界范围内员工达到51000多人,在美国43个州拥有报刊,旗下的日报数量99份,平均发行总量达770万份,占全国日报发行总量的15﹒6%,非每日出版的报刊有700多份,拥有并经营22个电视台以及全国性印刷集团,总资产接近150亿美元。[8]

从上述甘尼特报团的并购活动可以看到其并购战略与策略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并购整体战略明确,始终围绕地方性报刊这个核心传媒业务进行。集团旗下的99家日报,绝大部分都是在当地占据支配位置的地方性报刊。比如在并购中部报团时,虽然中部报团仅有五家报纸,但这些报纸分量都不轻,有一半在各州处于领先地位。甘尼特公司并购中部报团后,一举获得了在印第安纳州最大的报纸《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及在亚利桑那州最大的报纸《亚利桑那共和报》,成为公司目前第三、第四大报纸。

二是扩张并购与收缩剥离同时推进。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甘尼特报团不是一味地对外扩张并购,而是谨慎地应对传媒市场的新变化,配合以资产剥离、优化组合,将一些亏损严重、缺乏价值的传媒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一些亏损并非严重,但继续在该领域发展并不符合甘尼特公司的整体利益的项目也予以剥离。比如全国性广告销售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报业机构,这个销售集团曾吸引了各大零售商,但广告市场在改变,而公司发行量超过十万份的报纸还不多,因此,全国性销售集团被解散了。1998~2002年间,甘尼特公司收购了46个项目,剥离了23个项目。

三是并购策略具有针对性,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并购方式。成长阶段以横向并购为主,目的在于扩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到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一定实力的成熟阶段,以强强联合、跨媒体并购为主,通过强强联合占领市场份额,形成区域垄断,通过跨媒体经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媒体融合。而当国内报业分布格局稳定,报界扩张空间趋小时,又开始跨国并购,向海外扩张势力,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四是并购以稳健、谨慎为原则,对新业务、新项目非常慎重。甘尼特公司在选择并购对象时,重视传媒的现实利润和收入;对于具有成长空间和增长潜力的项目,则考虑能否将经营管理经验融入其中促进发展。而即使是被看好的项目和市场,甘尼特公司的并购也是谨慎的,比如互联网业务,虽然目前已经很普及,效益很好,但公司并没有将其作为经营重心,只是出版了电子版,将内容和互联网结合而已。

五是公司业务结构、赢利手段单一,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2000年,甘尼特公司经营总收入62﹒22亿美元,其中仅报纸经营收入就达53﹒34亿美元,约占集团总收入的87%。而在报纸经营收入中,广告收入就达39﹒73亿美元,约占经营收入的75%。[9]以报纸为主、以广告收入为主是甘尼特报团的经营特色,但也给报团经营带来风险。“9·11”事件发生后的第十天,甘尼特公司向公众发布预警报告,称由于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的广告收入大幅下滑,第三季度公司的收入可能较去年同期减少15%~20%。虽然目前这家老牌报业巨头仍处在健康发展中,但这些潜在的风险却不容回避。

六是跨国并购没有成为主流。在西方传媒集团纷纷走向全球进行大规模跨国并购的时候,甘尼特报团的跨国并购战略动作相对比较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甘尼特一贯的稳健、谨慎的并购原则束缚了其跨国战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报业还有足够的利润增长空间支持甘尼特报团。但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新媒体市场的兴起看,甘尼特的长远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两者的冲击,跨国并购的步伐还需要加大。

透过甘尼特报团的案例可以看到,报纸间兼并、收购已成为报业扩张的主要途径。在美国,1981年至1995年这15年间,美国以报纸为主的印刷传媒共发生970宗产权交易,总金额达482﹒96亿美元。期间最高峰是1989年,共发生111宗,交易金额为71﹒34亿美元。现在,美国1500多家报纸由20多家大的报业集团所控制,并且绝大部分属于前四家大的报业集团,甘尼特报团、奈特-里德报团、新屋报团以及时报-镜报报团。这四家报团控制了美国76%的报纸,而这些报纸占美国报纸总发行量的83%。[10]

三、其他国家报业集团状况及经营发展趋势

西方国家的五次并购浪潮对报业的影响不仅发生在美国,也波及其他国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报业并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现象。

在英国,报业越来越集中。1949年,66个城市中,58个城市中只有一家日报或有数家日报而归一个报业公司所有。早期著名的报业集团有北岩报团、罗瑟米尔报团、比佛布鲁克报团等,他们在当时并购了大量的报纸,后因经济下滑走向衰落,被其他报业集团并购。目前,英国比较大的报业集团有镜报集团、联合报业公司、新闻国际公司。

在法国,报业的垄断集中程度不如英美,规模也较小。其报业不如杂志发达,主要报团有埃尔桑报团、阿莫里报团。

在德国,报刊种类繁多,总发行量突破3200万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1999年发行量达到451万份,属于施普林格报业集团,其他大的报业集团还有霍尔茨布林克集团。

在日本,占有垄断地位的五家全国性报系所属日报发行量占到全国报纸发行量的60%。《读卖新闻》日发行1450万,《朝日新闻》日发行1290万,仅这两家就集中了全国报纸发行量的52﹒66%。日本的报纸没有冠以“报业集团”称号。

在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报纸合并的大趋势,到1997年的时候,新加坡有日报十家,总发行量93万份。其中《海峡时报》发行量28万份,《联合早报》发行量20﹒3万份,这两份报纸的发行量占全国总发行量的51﹒9%。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报业集团。

除此之外,荷兰报纸头三家的发行量占全国的88%、瑞典的此项指标为85%、瑞士为71%、爱尔兰为66%、西班牙为53%、芬兰为46%,[11]报纸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报业集团手中。

经历过一个多世纪的并购、重组,各国的报业布局基本形成,报业市场被几个大的报业集团占据,英美国家的报业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美国的报业经济,在世界各国报业日趋衰落的时候依然一枝独秀。进入21世纪,报业市场出现了衰微的迹象。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应用,网络媒体对报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罗伯特·皮卡特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Introduction)”,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Growth)”,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Maturi‐ty)”,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Decline)”。[12]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报纸的收入方面总体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因为广告总量没有进一步增长,但成本却有快速上升的趋势,发行费用、人力开支和行政支出都在迅速增加。

美国发行审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的6个月时间里,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报纸的平均日发行量比上一年同期下跌了1﹒9%。周日版发行量下跌了2﹒5%。[13]发行量下降带来的是广告收入的降低,在美国,1994年报纸广告的支出占全国总广告支出的22﹒4%,到2004年,这一比例降至17﹒7%。

为了应对这一世界性的报业市场变化,国际大型报业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本运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行业整合,国际报业市场呈现出整合愈演愈烈的趋势。

跨地域竞争,强势收购。世界知名的新闻集团,1954年从澳大利亚起家,60年代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展,先后进入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传媒市场,在英国收购当地的老牌报纸《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等,在美国收购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组建全美第四大电视网——福克斯电视网。90年代,新闻集团的业务已地跨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进入新世纪,新闻集团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国并购并没有停止,又进入亚洲传媒市场,在中国、日本、印度积极开展业务,进行战略性投资。

新闻集团以跨国并购为主,而芝加哥论坛报报团则以在本土跨地域收购、跨媒体渗透实施多媒体战略为主。从1996年开始,论坛报公司先后在华盛顿特区、费城、波士顿等城市收购了16家电视台,其拥有电视台的总量达到22家,在全国12个最大电视市场城市的十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电视台;1999年,该集团“小鱼吃大鱼”,买下当时排行第五、老牌报业大亨钱得勒家族的时报-镜报集团公司,使《洛杉矶时报》等一批大报归己所有;同时,论坛报公司向电子网络进军,至2001年已建有30个新闻服务和特殊服务网站,每月吸引上网人次逾500万。[14]

从单一报团向混合型、综合型转变。西方国家的报业集团大致有三种:单一型报业集团,以报纸为主营业务,没有广播电视媒体的公司,广告收入占公司收入的七成以上,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都比较传统、单一;混合型报业集团,以报纸为主业,兼营广播电视及其他业务。这类集团,报纸和广电媒体收入都是其主营业务,只是所占比重不同,公司业务发展相对均衡;综合型报业集团,同时经营媒体业务和其他相关产业,其他产业的比重和经营收入甚至超过媒体业务。

近十年来,相对单一的报业集团开始消失,单纯的报业集团逐渐转为拥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混合型报业集团。而当其他产业进入报业集团,成为各类报业集团的母公司时,报业集团又成为综合型产业集团。斯克利普斯集团是于1878年以便士报起家的一家老牌报业集团,如今,公司发展成为全国第九大报纸发行商。其网络业务蓬勃发展,运营着全国发展最快的有线电视网络——Home&Garden Television,有超过7800万订户;Food Network有超过7500万订户,1999年9月,又成立了DIY——Do It Yourself在线;2002年3月,又添加了Fine Living。斯克利普斯集团已经从一家典型的单一报业集团转变为混合型报业集团。

运营手段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正在努力开拓其他的收入渠道,包括出售读者数据库、提供多元信息服务、从事金融投资等。瑞典诺雪平时报报业集团2003年全部利润中,有5650万瑞典克朗实际上是金融投资(主要是股票投资)所得,超过集团主业媒体的利润(5020万瑞典克朗),在利润总额中占53%。[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