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

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200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按照预定的安排,来到莫斯科亚非学院汉语教研室采访,我们发现这个拥有俄罗斯顶级汉学家的教研室的办公室里,竟有从北京邮寄来的每一期《人民日报》(海外版)。

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

200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按照预定的安排,来到莫斯科亚非学院汉语教研室采访,我们发现这个拥有俄罗斯顶级汉学家的教研室的办公室里,竟有从北京邮寄来的每一期《人民日报》(海外版)。该教研室主任乌力扬诺夫说,他们常年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除从上面了解中国最新信息外,还经常选用上面的文章作为教材。9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在奥地利维也纳采访中奥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长常凯先生时,他也表示:在欧洲了解祖(籍)国的信息,一是通过电视,二是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你们到这里来采访感到很亲切。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于9月22日至10 月1日,先后走访了俄罗斯、匈牙利、奥地利,所到之处,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中国驻外机构对来自祖国的信息的关注,也深切感受到加大中国声音在海外传播力度的重要性。

海外版,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作为中共中央对外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创刊于1985年7月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特地为创刊号题词:“向海外朋友问好。”我当时作为一名编辑人员,也参加了创刊号的编辑工作,给首任总编辑谭文瑞提供了《陈云同志强调搞好执政党党风》一稿,第二天在创刊号头版头条刊出。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走过的风雨24年中,这张报纸的成长与发展,经常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指导。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10周年时题词:“办好海外版更好地为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留学生服务。”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20年作出长篇批示,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进一步贯彻党的对外宣传方针政策,全面客观报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更好地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真正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

党中央的期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不断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24年来,海外版发挥其“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的作用,竭诚为海内外读者服务,读者群和传播面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建有13个印刷点,发行范围达86个国家和地区;还与15家海外有影响力的华人媒体合作编辑出版15份日报、周刊、专版,实现了再传播,加大了中国的声音。

《人民日报》(海外版)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风雨走过24年,其间为适应党的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适应海内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几任领导班子不断地尝试改革和创新。特别是2007年、2008年这两年,新一届编委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宣传精神,带领全体员工积极探索新闻创新和版面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变化,明显地体现在每天的报纸上。读者普遍反映:海外版的内容更丰富了,版式更清新了,信息量更大了,主题更突出了,可读性更强了。一句话,这张报纸的“海味”更浓郁了……我们的一些重点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深受读者好评,同时也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中央外宣办及人民日报社编委会领导的肯定。

近些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除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等常规性报道,彰显“学中文”、“健康”、“海外学子”、“文艺”、“旅游”、“读者桥”等服务性版面亮点,突出华侨华人和台港澳报道特色,跟踪解读国际重大事件,创办“海归创业”、“微观中国”、“文化遗产”、“中国环境”等独家专版外,还在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报道战役中得到了读者打的满意分。究其原因,是与本报同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研究海外需求,坚持提前策划,不断开拓进取分不开的。

研究海外需求,精心策划选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每个月有夜班、白班编委分工,过去白班值班编委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白班有关编务、审看白班付印大样等。为解决本报独家原创稿少的问题,自2006年12月实行晨会制度后,白班值班副总编或编委就多了一份责任。

以我为例,从2007年1月我主持白班晨会,到2009年2月再次轮值白班,先后主持了6个月的晨会,显然加大了工作量。如果仅仅按部就班,按程序走过场,定些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选题,显然是难以达到海外版出新稿、创独家的要求的。我把主持好晨会当成当月要花力气挑好的担子,每天除自身进入“耳听八方”的角色,还尽量调动参加晨会的相关部门主任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提供快定题、选准题、抓落实的“一条龙”服务。每月晨会重点选题落实率均达96%左右。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先后推出《北京说:全准备好了》(张意轩、李樱)、《盛典启幕 今夜无眠》(集体采写)、走进奥博会》(宋冰)、《古都北京迷住外国人》(实习生)、《青年营欢声笑语》(王凡)、《奥运给中国留下什么》(吴月辉及实习生)等一批特色稿件或独家稿件。

作为白班轮值副总编辑,关键是要有一种责任感。每当夜班反馈一、四、五新闻版头条“有余粮”时,我会感到欣慰,否则焦急。尽管比过去值白班累一些,但觉得是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开晨会,重在选准题、定准题,重点选题定准了,稿件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要做到选准题,我认为要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前瞻

开晨会策划选题,本身就要求主持者要有前瞻意识。因为当天发生的新闻已发生了,来不及也不必策划选题(当天下午发生的新闻例外),晨会应重点就今后几天将发生什么或人们这几天关注什么来策划重点选题。在我所值班的6个月晨会中,前瞻性选题所占比重往往较高,独家特色也较突出。如2007年1月中旬,我从中组部一人士口中得悉,中央将加大任用非中共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力度。根据这个信息,在第二天晨会上我提出这一选题,也正中出席晨会的要闻与社会部同志的想法,决定由记者叶晓楠立即去相关部门采访。晓楠行动很快,这篇最终题为《非中共人士担任公职领导增多》的稿件,在四版头条刊出。《人民日报》也于当月24日全文转发,引起强烈反响。

又如2008年8月12日,尽管奥运赛事正紧锣密鼓,但此时也不能忘了四川灾区人民,我意识到地震正好发生3个月了,可以就此策划一个重点选题:“四川震后三个月经济开始复苏”。第二天晨会上我将此选题一提出,大家都表示赞同。我直接指定由今年刚加入报社不久的四川籍大学生赖睿承担此选题,可考虑利用四川亲属关系迂回采访。赖睿很努力,很快从多途径采访到不少第一手素材,稿件写得差不多时,得知8月19日四川省政府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有个发布会,赖睿很快以此为新闻由头写出题为《震后百日四川经济全面回升》的新闻稿,由值班主任看过后发到我的稿库里。我意识到这是一篇好稿,带着欣喜的心情很快编发了此稿,并给夜班同事写了建议发一版头条的留言。第二天此稿如愿在一版头条配大照片刊出,并受到读者的肯定。

要抓住前瞻性选题,除出席晨会的信息报告者要有前瞻性意识外,最关键的还是晨会主持者的前瞻性意识要强,要注意“耳听八方”,从文件、媒体、会议、交谈甚至日历等各个途径获取前瞻性信息。

2.碰撞

按照海外版晨会制度规定,“通信息”是开晨会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各种信息大汇集的时机,有时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信息交叉或碰撞。作为晨会主持者,要注意从信息碰撞中捕捉火花,确定选题。比如,2007年1月一天晨会上,有同志提到“星巴克”咖啡店该不该在故宫开设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有的说可,有的说不可。我从这碰撞中得到启发: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关于保护文物的选题吗?于是确定由记者赵晓霞客观地综述两种不同意见,写成《“星巴克”设在故宫妥当吗?》,刊发在二版头条,央视第二天进行了转播,并被其他多家媒体转摘。

又如,2007年11月一天的晨会上,大家七嘴八舌议起11月10日在上海将有一场中非贸易投资论坛,派人去已来不及了。大家认为自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非,宣布加强中非务实合作后,中国投资非洲力度加大。我从这些信息中意识到可让国际部去做“中非务实合作”的题目,后来由记者杨子岩写的《中非合作务实推进硕果累累》发在11月11日一版头条,人民网放在首页刊登。

3.筛选

所谓策划选题,顾名思义要在“选”上下工夫。按常规,每次晨会由记者部指定几名记者或实习生通报当天来自各方的信息,供确定选题参考。通报的信息是否有新意,是否有用,与信息通报人自身掌握信息的程度或是否经过分析、筛选有关,作为晨会主持者,要一边听信息通报,一边在脑海中过滤、分析、筛选,对已报道过的信息除非可挖掘新的内容或作深度报道,否则一般不再作为选题,以避免“炒冷饭”不受版面编辑欢迎。在我所主持的晨会上,我一般在各位信息通报人讲完之后再筛选、归纳一下,剔去无用的信息线索,吸取有用的信息成分,再确定当天的选题。一般从通报的信息中采用的成分占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这样,既少而精,又实用。我一般比较重视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按此信息确定采写的选题稿,发到版面上一般不过时,落地率较高。比如,《中国政府力保海外公民安全》(殷新宇)、《北京公交优先新政惠及市民》(实习生)、《中国严管领导干部操守》(叶晓楠)、《汉语课堂落户全球》(喻京英)等这些落地一版头条稿,就是经反复筛选后的晨会选题,由记者采写而成稿的。

借船出海,实现双赢

在研究海外读者需求、改进对外报道的同时,本届海外版编委会还注意扩大报纸在海外的发行。借船出海,实现双赢,是《人民日报》(海外版)近些年扩大发行的一个战略,此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人民日报》(海外版)自创刊以来,海外发行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由国家买单加强外宣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国家拨款毕竟有限。不花国家的钱可不可以扩大海外版的发行呢?海外版过去和现在正在推进的“借船出海,联合发行”,是一种有益尝试。

本届海外版编委会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选择好合作伙伴。在办有中文报纸的国家,经使馆和侨办推荐,选择一家“立场可靠,格调高雅,发行量大,实力较强”的报纸,与其实行战略合作。然后,双方签订协议,在其几十个版(海外报纸一般都是几十个版)中,拿出8个版或4个版,刊登海外版的内容(文章必须全部选自海外版,版样交由我们终审)。最后,挂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某国周刊”或“人民日报海外版某国专版”报头,与对方报纸一起出版。

如此做法,正如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所说,合作方无非看中的是两条:一是牌子。合作方认为:“能和《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样的中央机关报合作,是我们的光荣。‘合作伙伴’四个字给了我们极大荣誉。”二是内容。任何海外中文报纸,必有“中国新闻”作为核心内容。海外版的内容被合作伙伴称为“最权威,最实用,最好看”,能够免费刊出这些内容,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做法,海外版几乎不花钱就达到了扩大发行、对外宣传的目的,我们当然也何乐而不为?正因为双方都“有利可图”,所以一拍即合。这些媒体大都实力较强,是所在国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所以海外版发行量也得以大大扩展,使2008年内实现海外版当期日发行量和周发行量增至30万份。

从2008年8月开始,《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海外15家华文报纸合作,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周刊、专版,取得显著成果。迄今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加拿大、英国、日本、南非等合作伙伴共创办了15份日报、周刊、专版,其中包括一份韩文周刊、一份日文周刊。这些周刊、专版随当地华人报纸发行,扩大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影响力,传播了中国的声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就人民日报社上报的“海外版创新海外发行方式取得显著成果”一文分别作出批示,给予肯定。李长春同志批示:“此举很好。望不断总结、继续探索,努力扩大《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海外影响力。”刘云山同志批示:“对海外版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望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提高报道质量,突出‘海味’、创新版面、办出特色。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发挥好主流外宣阵地的作用。”中央领导的批示,是对海外版全体员工的鼓舞。10月22日、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分别在北京会见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本报合作伙伴一行三十余人,并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动用更多的资源,使用更多的形式,让《人民日报》(海外版)越办越好,把中国真实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展示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加深海外朋友对中国政策、方针的理解。我们将按照这些指示精神,加倍努力创新,进一步拓展办报和发行新局面,让海外版传播到更多的海外读者手中。

(写于2009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