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就在你的脚下——和记者谈修养
各级党报的记者及通讯员,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做一名党报的记者及通讯员是光荣的,责任是重大的。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题为《展开通讯员工作》的社论中指出:“我们的报纸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如果没有参加着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党与非党的通讯员,是不可能办好的。”这段话在今天来看仍然适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党报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使群众认识真理、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任务。它所报道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党报如果没有生活在广大人民中间、参加在各项实际工作里面的群众通讯员,是办不好的。从当今发行四五百万份的《人民日报》来说,每天八个版的稿件,相当一部分就是由各级通讯员提供的。
记者、通讯员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做一个合格的党报记者及通讯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修养呢?
政治修养
新闻是具有指导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示》中写道:“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报纸的指导性,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来实现的。那么,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或通讯员,要使你所写的新闻报道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你自己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使你写的新闻报道与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相一致,你就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忽视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二是熟悉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报道主要是凭事实说话的,还要什么理论?不错,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指导性是通过客观事实的叙述来实现的。但是,叙述事实并非杂乱无章或简单地罗列,而是需要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包含某种逻辑力量,向读者表明某种思想、观点或立场。如有些反映社会生活方面问题的报道,表面看起来和理论无关,但是如果在报道事实的时候,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分析,那么这样的报道就具有理论色彩。更何况有些新闻事实本身就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例如,1979年7月21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利润留成促进了生产》的消息,报道北京绢花厂实行利润留成的经济办法,调动了干部和工人的积极性,使这个厂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局面。对这类题材,显然要求通讯员具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懂得什么是利润,弄清利润和生产的关系。如果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写起报道来就难以下笔。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类理论色彩较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不少的。比如,某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某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通讯员写这类新闻,就需要有理论“底子”。198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记者鲁南写的消息《把理论研究与当前改革结合起来,北京二百多名理论工作者深入工商农村第一线》,由于记者对理论工作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所以能及时抓住重大主题。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世间一切事物中。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在报道身边事物的时候,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研究事物存在的各种矛盾,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的认识和结论,写出具有哲理性的、具有说服力的报道。
例如,《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载1982年2月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就是一篇辩证法用得比较好的、有深度的述评。水,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不可少的物质。写水资源方面问题,容易显得平淡、贫乏。但是由于记者在对事物的叙述分析中善于运用辩证法,所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记者在文中写到:水的资源是有限的,“水在自然界无限循环,但并不能改变它在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有限数量。”“水的资源是一个整体”,你在你的院子里打井,却用了人家院子的地下水;你用了河水,以河水为水源的自来水也就少了。“没有水的楼是臭楼,没有水的城是死城”……这些分析很富有哲理性。如果记者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就很难写出这样有深度的新闻述评。
所谓熟悉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也就是常说的“要有政策水平”。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通讯员,如果对党的现行方针政策不熟悉,那你写出的东西就“吃不准”。比如,关于个体户和商贩问题,如果你对这方面的政策不了解,你在报道的时候就划不清政策界限,就可能把政策允许的东西当成错误的东西来批评。又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在你那个单位是怎样进行的呢?如果你对这方面的精神不熟悉,你就不可能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经济改革的典型或经验,就不可能发现经济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少奇同志说过:新闻工作者“不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且有权力考察党的政策对不对”。(《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通讯员生活、战斗在基层,同样有权根据群众的实际去考察党的政策是不是正确,并向领导机关或报社反映基层执行政策中的问题。考察政策,首先必须熟悉政策,平时注意学习有关文件,研究、考虑党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只有具备政策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调查研究中及时抓准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上级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总之,记者、通讯员重视政治修养,才能提高政治敏锐性,才能增强观察力和分析力。
业务修养
记者、通讯员的新闻业务成果最终表现在报刊、广播、电视上。那么,作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业务修养呢?
民国初年从事新闻和写作而负盛名,曾经担任过《申报》、《时报》驻京记者的黄运生,强调新闻记者“须有四能”:(1)脑筋能想;(2)腿脚能走;(3)耳能听;(4)手能写。这“四能”是他记者生涯的经验之谈,也可作为今天记者、通讯员的参考。
马克思说过:“天才在于勤奋”。大凡有成就的记者或通讯员不是生来就会写稿的,而是从勤奋中得来的。根据许多人的经验,一个记者、通讯员的业务修养应该做到以下“五勤”:
(一)勤于积累知识
曾经当过报刊的通讯员、记者和编辑的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家应该无所不通,或者说至少应该尽可能地多懂一些知识。”(《高尔基论报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译)高尔基当年所说的“文学家”通常包括新闻工作者。当然,“新闻工作者”从现在的意义来讲,和“文学家”的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今天我们从高尔基这句话里,可以理解到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对于一个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许多老新闻工作者都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当杂家”。这是对的。因为在新闻工作里面,不可能只接触到一方面的知识,即使是专业编辑和专业记者,他们也不能像科学研究部门中的研究工作者的知识那样专,一个新闻工作者(包括通讯员)经常要同广大的群众接触,涉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知识必须广泛。一个新闻工作者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他们进行工作的时候不是以专家的身份来说话,而是对各种知识作通俗的介绍。他们笔下所报道的事件并非是单一方面的事件,而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事件。特别是有的重大新闻,尽管报道的是一件事,但却牵涉各方面的因素,像“多棱镜”一样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横断面。所以,作为通讯员也是一样,仅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职业要求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国际国内、上下古今、左图右史、政法哲经、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都要粗知略晓,有所涉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面广,下笔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把看来枯燥的材料组织得妙趣横生。例如,报道一家“老字号”饭馆恢复营业,如果我们穿插介绍一些这家“老字号”的历史,那么这篇报道就显得生动得多。
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知识面都很广泛。曾担任过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同志,可谓是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他不仅是老报人,而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鉴赏家,等等。由于他通晓古今中外,知识积累丰富,所以动起笔来才华奔涌。凡读过他写的《访“葡萄常”》这篇通讯的读者,不仅可以知道“葡萄常”会做“软枝的紫葡萄”,而且还能了解到常家的历史,以及西太后如何赏了常家先祖“天义常”的字号等有趣的知识。
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从点滴做起:一是向书本学习,多阅读有关的书;二是善于做“业余资料员”,处处留心收集资料;三是见多识广,随时随地把自己置于学习的环境中,比如看电影、看展览或听报告,都要留心吸取自己不懂的知识。
(二)勤于动腿
所谓勤于动腿,就是要多迈开双腿到现场去,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的基本功,不具备这个基本功,是写不好新闻的。可以说,报纸上的一切新闻作品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从新闻的本源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闻来源于亿万人民的社会实践,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就工作在基层,还要调查研究吗?是的,同样需要。比如,你在某个厂矿的班组工作,但是你要报道的却是整个厂的情况,这就需要对其他班组进行调查研究;又比如,你在某个饮食店工作,但是你要报道的却是整个公司的情况,那么你就不能把你所在的饮食店的情况代替整个公司的情况,而要对其他饮食店的情况也进行全面、周密的调查。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记者的调查研究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记者要写一篇关于党支部工作的文章,最好能先访问十个支部,积累起许多材料,把十个支部中碰到的问题加以综合研究,这样再来动笔写,一定会得心应手,写出来也可能会好一些。如果仅仅访问一个支部,就来介绍它,那毕竟是有局限性的。”
迈开双腿到现场去,还要注意调查研究的方法:
其一要端正对采访对象的态度,要尊重群众,平等地对待群众。只有尊重采访对象,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情况。如果高居于群众之上,指手画脚,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就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材料,采访注定要失败。
其二是要注意交谈的方式。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比如对老年人、青年人,男的、女的,领导干部、普通职工等,交谈的方式要有所不同,交谈要避免死板、生硬,尽量采取启发式,尽量使被采访者感到不是在和一个采访者交谈,而是在和一个“朋友”交谈。在这方面,不少外国著名记者富有经验。如,美国19世纪末著名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开始当记者的时候,到一个制瓶厂去采访,在老鼠乱窜的车间里,她和女工们一天干14个小时的活,连续干了6天。女工们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把她看做女工,因此愿意向她倾诉疾苦,她认真听、认真记,结果写出的揭露文章震动了匹斯堡。在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中,由于她采访得法,所以掌握了别人不易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一系列“重磅”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她也因此一举成名。当然,社会主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她那种为得到第一手真实材料,为得到交谈者的信任不惜付出代价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其三是要树立对待客观事实的正确态度,不要拿着事先想好的主题到生活中寻找个别事例来印证。对不符合自己主观意图的客观事实,要敢于正视它,并且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常有这样的情形:上级机关推荐给记者、通讯员采访的典型,通过采访得出相反的结论,发现了“名不副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通讯员就不能曲意去“迎合”上级意图,而是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三)勤于观察
一个记者不仅腿要勤、耳能听,而且眼睛也要勤于观察。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观察家”,时代的瞭望者,“事件的目击者和公证人”,离开了眼睛,他就担当不起这个称号。
有些人往往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什么感人的事情可写,这实际上是缺乏“眼力”。正是由于他不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事件和人物,所以往往把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感人的场面、情景、细节漏掉了。
缺乏观察力的人,不仅在平常会漏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且即使下去采访、和别人交谈,也往往顾此失彼,放过了应该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只有勤于观察的人,他的那对敏锐的眼睛才像高效能的“摄像机”那样,摄下许多珍贵的镜头。而观察的“窗口”是很多的。比如从银行储蓄,看人民的生活;从市场供求,看经济形势;从公共汽车上,看社会风气,等等。
勤于观察才能“由小见大”发现新闻线索,才能“由表及里”抓住问题的实质。作为一名通讯员,无论你处在哪个行业,只要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到处都有新闻可写。
(四)勤于思考
1939年,毛泽东同志曾给《新中华报》题词:“多想”。多想就是要开动思想机器,善于用脑子思考问题。
当记者、通讯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记者、通讯员思维能力的活跃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实际上,新闻工作者从开始采访,接触大量的原始材料,到出“精神产品”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
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有独立的见解,写出有“独到之处”的新闻,而不至于“人云亦云”,报上登什么,“随后”也写什么,或靠“牌子新闻”、“应景新闻”吃饭。
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才会增强“应变能力”,捕捉“意外之物”。报道实践中常有这种情况:奔着一个线索采访,结果,原来有心”栽的花却“花不发”,原来“无心”插的柳却“柳成荫”,得到意外的成果,这个“意外之物”的获得,正是记者、通讯员勤于思考、随时留心的结果。
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最快地捕捉新闻的主题思想。有些记者采访以后,对纷纭复杂的各种情况感到头痛,觉得无从提炼主题。实际上,只要勤于运用头脑这个“加工厂”,主题是不难提炼的。不少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采访中边听、边观察、边思考,等到采访结束以后,主题也随之形成了。
(五)勤于写作
一位中央负责同志曾经说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非常勤快。所谓勤快,就是写得又勤又快。”
常言道:“熟能生巧”。记者、通讯员的笔要勤,对于采访之后经过思考,决定要写的事情,雷厉风行地去写,不要怕失败。只有多写,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为一个热爱新闻工作的记者、通讯员,不仅要勤动笔,积极热情地为报纸写稿,而且还要注意文风,力争写得好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提笔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掌握的材料,决定新闻体裁;根据读者对象,决定谈话的方式。不要公式化地固定模式。
2.无论是写通讯,还是写消息,或者写述评,要紧的莫过于内容,而内容要有新的东西,不能硬写没有“新意”的东西,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别人的意思或词句。
3.要力求写得具体。要通过具体的事实来说话,就好像看见人的面貌,听见人的声音,使人觉得真切实在。当然,我们说具体细致,并不是一定要写得长。这里所说的具体细致,是指具体的事实,而不是靠抽象名词说明问题。
4.要善于“小中见大”,不要养成一个爱定大题目的习惯。只有把题目范围定得小一些,自己要说明的问题才既容易突出,也容易写得深刻精练。
5.力求简明扼要,清楚明了。《美国名记者采访工作经验》一书中谈到:“新闻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清楚明了……清楚明了只有在把新闻写得简明扼要时才能实现。”我们在写新闻的时候,应当尽量写得朴实自然,不要故意玩弄辞藻,尽量以最简短的话表明意思,对可有可无的文字,要毫不吝惜地删去。
6.注意文字修辞,推敲稿件的文字和用语,做到用语准确,条理清楚,合乎逻辑和语法。对一些引语要查明出处,不能想当然。
7.稿子写完发往报社以前,要细心再检查一至两遍。检查稿件所涉及的事实情节是否真实准确、分寸得当;检查稿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专用名词、数字、时间、史实是否准确,是否前后一致;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等。尽量避免用“最近”或“有些地方”等模糊的时间、地点概念。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然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是要空虚的。”(《鲁迅书简》)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业务修养的座右铭。
思想作风修养
作为一个合格的党报记者、通讯员,不仅要注意政治修养、业务修养,而且还要重视思想作风修养。没有一个好的思想作风,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通讯报道任务。“作文先做人”,一个思想作风恶劣的人,是不配做党报新闻工作者的。
思想作风修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记者、通讯员,是党和人民的代言人,要随时随地替党着想,替人民着想,把自己的一颗心拴在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社会的升沉和人民的冷暖上,并把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贯穿于笔端。当然,通讯员大都工作在基层,所观察到的社会生活面是有限的。但即使是报道本单位的事情,也要从全局着想,站在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高度上。
当群众的代言人,就要有眼睛向下的作风,虚心向群众学习,不要自认为比群众高明,在他们面前摆架子。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比如,有的单位的通讯员认为自己多少能写点,在报刊上也留过名,因此在群众面前神气起来,成了凌驾于他那个单位组织和群众之上的“特殊人物”,直到最后跌跤。这样的教训应该吸取,要提倡的是甘当人民“公仆”的品格,需要丢掉的是“无冕之王”的作风。
2.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高尔基曾经说过:“在我们的时代,读者有最充分的权利要求新闻工作者采取诚恳、严肃的态度。假如新闻工作者做不到这一点,那他最好不要挤进需要真挚的、诚实的工作态度的领域。”(《高尔基论报刊》)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通讯员,不能为“见报得彩”弄虚作假,更不能为了政治上的迎合、投机,有意地捏造事实。1984年 1月《解放军报》刊登的《司令员李国忠三过妻子儿女关》报道的失实,与作者的单纯“见报得彩”的思想不无关系。还有,《人民日报》1983年10月25日登载的表扬河北临璋县委书记蔡成功的报道《他没沾临璋半点光》,把一个违法乱纪的人公然吹捧成是“端正党风的带头人”。像这类不真实的新闻,之所以在报纸上屡见不鲜,与某些记者、通讯员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深入采访的作风是有联系的。
对先进单位的报道,也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使“牌子”增彩,不顾事实,拿来“牌子”横涂竖抹。前些年,一些报刊在对待大寨的宣传上有许多教训值得总结。如果说“文化大革命”前,对大寨的宣传还比较实事求是的话,那么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对大寨的宣传则发展到严重脱离实际的程度,基本上是来了什么风,大寨就被说成什么样的典型。当然,这和大寨某些领导人的恶劣作风有关。可笑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寨又被说成是抵制“四人帮”的典型。如此翻来覆去,影响很坏。
近年来,随着深圳特区的振兴,到深圳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而有关深圳的报道,也基本只是一个调:深圳是高效率的,人们的工作是快节奏的,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深圳在前进中真的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吗?不是的。任何新事物在成长中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1985年第2期《民主与法制》刊登的新华社记者戴煌写的见闻,通过对深圳某些招待所、商场、出租汽车的观察,提出了深圳在工作效率、服务作风上有待改进的地方。记者实事求是的观察,对深圳的前进有益而无害。这都值得记者、通讯员借鉴和深思。
要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支持一切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批评一切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坚持真理,就要不畏权势,不怕打击报复,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怎样学会做新闻记者》)范长江要求大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记者,他本身就是一个楷模。党报新闻工作者也要力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比如,在揭露不正之风、批评错误行为,有遭到打击报复可能的时候,这种勇气更为重要。要反对在原则问题上丧失立场、回避矛盾、不分是非、曲意调和的做法。
3.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讯报道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讯员白天要上班,业余时间采访写稿,更显得劳累。在这种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很有必要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高粮同志在战争年代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当摄影记者拍照片,就是发扬了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战争年代这种事例很多,记者和战士一起行军打仗,战士休息的时候,自己还要垫着背包写稿。记者、通讯员如果怕艰苦也是做不好通讯报道工作的。今天情况变了,有的单位提供的条件好点,有的差点,不论遇到的条件好或差,都要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4.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反对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反对抄袭和剽窃;反对利用采访之便,谋求个人私利的不道德行为。
5.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对于自己在采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要敢于自我批评不护短,不能只允许你批评别人,不允许别人批评你;报道失实,要敢于公开更正,敢于承担责任(当然希望这种更正越少越好)。
6.要有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因为刊登了一两篇稿子,报上有了点名气,就自以为了不起,飘飘然。要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学生。
7.正确处理“同行”之间的关系,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一是要正确处理和报刊编辑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上一篇稿,搞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二是要正确处理和兄弟报刊记者、通讯员之间的关系,反对互相轻视贬低、封锁消息的不道德的作风。
总之,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通讯员,修养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所谈的还很不完全。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记者、通讯员要使自己成熟起来,重要的是勇于实践,走自己的路。路,就在你的脚下……
[载人民日报社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系列专题讲座(十)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