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戏曲广播化
(一)熟悉戏曲表演
戏曲广播节目的编导应该了解戏曲相关知识,应该学会看戏,更应该学会听戏,因为戏曲进入广播后,其时间与空间综合的特性无法完全发挥,也就是说,“唱念做打”只剩下唱和念,戏曲广播节目编导不仅要弥补视觉形象的不足,还要发挥广播作为听觉艺术的长处。
戏曲广播节目通过听觉渠道传播,我们传递给听众的首先是戏曲的唱段,所以选择合适的剧目、唱段是节目创作中的重点。解说词是辅助、引导听众欣赏唱段的工具,并不是戏曲类节目的主角。所以戏曲编导的创作应该是从听开始,而不是从写开始。
有些编导做戏曲专题节目时习惯先翻阅背景资料,选好一个题目后就动笔写解说词,解说词完成后,选几个唱段来做自己文章的注脚。这样的戏曲节目,文稿本身流畅洒脱,气韵生动,但是插入的戏曲唱段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是本末倒置。
制作戏曲录音剪辑节目,如果不听戏,不熟悉戏曲的唱腔特点或是曲式特点,而只是根据文学剧本选好段落,然后写解说词来串联组合,忽略了戏曲艺术的唱腔、音乐或是锣鼓点的表演特点,就有可能出现依据唱词选择唱段,而割裂音乐的内在联系;有时写解说词时考虑为了文气连贯,解说词必须紧接着唱腔道白的地方,结果录制时发现那句唱腔或是道白前后与音乐或锣鼓点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这时编导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截断音乐配上解说词以求文气连贯,要么保留完整的音乐或是锣鼓点而打断解说词与唱腔道白的连接,两种处理方法都会造成节目的情绪、节奏的断裂感。
甚至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戏曲选段节目,也必须熟悉唱段,要做好“听”的工作。有些编导按照唱段的中心内容或是主题思想来组合唱段,而忽略了听众的感受,结果出现了选段唱腔板式单调或是组合杂乱的问题,例如有的戏曲选段节目在一个小时内出现三四段西皮慢板,曲调速度缓慢,即使是京剧爱好者也会感到乏味和疲惫。
(二)解说词的写作
好的戏曲广播节目解说词不能喧宾夺主,它应该是与戏曲唱段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例如制作戏曲录音剪辑,虽然允许把背景声的间隙重复或是延长,或是暂停戏曲表演加入解说词,但是最好节目还是按着戏剧原作的节奏进行,这就要求编导能够用最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的语言交代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是舞台动作,例如要在一段20秒的音乐过门或是唱腔间歇中交代人物的舞台动作,就必须把字数控制在60字左右,否则就会出现解说延伸到唱段部分的情况。由于考虑听众的收听效果,广播稿的用词选字还要从平仄、音韵角度考虑与音乐、锣鼓、唱腔、道白的配合情况。
(三)合成
合成时首先考虑解说词是否符合播出的要求,播音的语气、情绪、速度是否符合戏曲的基调等问题,甚至是一些字音的读法都要引起注意,因为戏曲作品中不少字词是从古汉语而来,与今天的读法可能会有差别。录制解说时应该注意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的解说词会有快慢的调整,以求达到解说与戏曲的整体协调,不露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